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佛、罗汉、菩萨(罗汉)

越是听着熟悉的,我们可能越不够了解。来看看你认为的佛、菩萨、阿罗汉的本来面目吧。

一、佛

佛教的创始者被称为佛陀( Buddha ),意思是“觉悟的人”,“佛陀”是对释迦牟尼一人的尊称。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佛指的是一种信仰体系,也就是佛信仰。

对佛的崇拜经历了从一佛到多佛的演变过程。一佛信仰是指从释迦牟尼创教开始到大乘佛教的几百年间,释迦牟尼始终被视为唯一现存的佛。部派佛教时期,产生出“过去七佛”的信仰,“七佛”是指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之前的六位佛都是古佛,彼此相隔时间久远。每一佛存在时,都佛法兴盛,佛弟子众多。由于他们并不是同一时期存在,实质上也是一佛信仰。

而到了大乘佛教时期,则创立了多佛并存的信仰体系。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之中,佛的数量多如恒河的沙粒。同时,也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都有成佛的可能。但不同的经典和教派所宣扬的主佛并不同,比较普遍的是阿弥陀佛和弥勒佛信仰。佛陀认为解脱是个人的事,而大乘佛教认为可以通过信仰,他力解脱。

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按照《无量寿经》的说法,过去“世自在王佛”出现于世时,有一位国王,名叫法藏,闻佛说法,心怀喜悦。于是捐弃王位,出家修道。他在“世自在王佛”面前发下种大愿,发誓如自己觉悟成佛,必要救度一切众生到自己的净乐国土。法藏发完誓愿,于是精勤修行,终于获得正觉。他所取的佛国,名为“安乐”。因位处西方,故一般又称为“西方极乐世界”。法藏即后来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是与现实秽土相对的,那里没有任何痛苦。在寺院常常听到的“南无阿弥陀佛”是梵语“ Na mamitabha ”的音译,意思是礼敬阿弥陀佛。净土宗认为,念佛法名之中既包含了众生对阿弥陀佛的信力,又包含了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愿力。只要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就可以往生到净土世界,获得解脱。

弥勒佛是未来佛,曾是释迦佛的弟子,释迦预言他将于数亿万年后在龙华树下成佛,说法救度众生。现在寺院中袒胸露腹、笑口大开的弥勒佛形象,本自五代时期的僧人,名契此。传说契此常背一布袋,见人就乞物,装入袋中,人称“布袋和尚”。契此在圆寂时口诵偈言:“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后来人们就把他作为弥勒佛的化身。

佛、罗汉、菩萨

佛、罗汉、菩萨

二、罗汉

释迦牟尼觉悟后称为佛陀,而佛陀的弟子觉悟后,称为罗汉,全称“阿罗汉”。此时,罗汉是最高的果位,也就是超脱生死轮回。虽然罗汉信仰是小乘佛教的最高修行阶位,但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后,也并未被废除。在中国,流行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我国南北各地许多寺院中都有罗汉堂。“十六罗汉”见于唐玄奘所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其中记述了十六罗汉的名字和住地。“十八罗汉”是在十六罗汉之外又加上庆友和宾头卢,也有的是加上迦叶和军屠钵叹。“五百罗汉”一般指参加第一次佛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上首。除了其中的佛十大弟子外,其余的罗汉都没有名字。但是,在中国流传的五百罗汉都有名号,这是宋代及其以后逐渐在民间增补完成的。

三、菩萨

菩萨,全称“菩提萨堙”,意为“觉有情”,有情指的是有生命者,觉有情就是使众生觉悟。大乘佛教兴起之后,主要推行菩萨的修行方式,也就是不仅要追求自我解脱,还要帮助他人解脱,普度众生。四大菩萨信仰分别是观音、文殊、普贤、地藏。

观音,也称“观世音”,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故称观音。《法华经》记载:“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意思是,观音常观听世人称念他的名号而去垂救。比如,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537年),河间邢摩纳与卢仲礼、卢景裕起兵应西魏而反对高欢,第二年被高欢的军队镇压下去。卢景裕被捉送晋阳狱中。据传他至心诵经,枷锁自脱。这时又有人负罪当死,他梦见沙门教讲经,醒来时将梦中所学到的经文默诵千遍,临近行刑刀折,主公听闻他所诵的经就赦免了他。于是这部经流行于世,称为《高王观世音》。佛经中的观音菩萨并没有男女之别,因为人能看到的只是菩萨的化身,而菩萨的形象经历了从男相到女相的变化。密教中,观世音与大势至两位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此观音也称为“观音大士”乃男相,而女相观音的兴起大概与妙善公主的故事有关。

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意为妙德、妙首,妙吉祥等。佛陀曾言,在过去世中,文殊曾为佛陀面授法义,因此,文殊菩萨又被称为“三世觉母”。诸多经典也都推崇文殊为诸佛之师。寺院的塑像中,文殊菩萨的形象是骑狮子,手持宝剑,意为斩断烦恼。其实,文殊也有其他的状态,比如手握莲花,象征高尚纯洁;安居莲台,象征清净无染。文殊善说法要,有一次,文殊在饭锅的蒸汽上现身,文喜禅师举着饭铲便打,说:“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再相见,惑乱不了我。”文殊菩萨也答:“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

普贤,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意为遍吉,是大行的象征。普贤与文殊常一起作为法身毗卢遮那佛的胁侍,三者合称“华严三圣”,文殊代表智、慧、证;普贤代表理、定、行。理智、定慧、行证皆得圆满,就是佛。寺院中的普贤形象为骑六牙白象,手持莲花、如意或经书。《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为护持佛法、从事修行和拯救众生所发的十个愿望,称为“普贤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十大行愿功德广大,所以又称十大愿王,在僧众中流传广泛。

地藏菩萨曾发下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觉悟成佛);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而被释尊封为“幽明教主”,职责是拯救地狱中的众生,让他们都获得脱,往生极乐。

四大菩萨中,观音代表大悲、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地藏代表大愿。后又与四大名山相联系,形成名山信仰。浙江普陀山是观音道场,山西五台山是文殊道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道场,安徽九华山是地藏道场。

佛、罗汉、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