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民法典:孩子压岁钱,大人只能保管不能花,可你知道红包文化吗?(民法典关于老人带孩子)

对中国人来说,提到春节,除了大家欢聚一堂一派喜庆外,还有个令孩子特别喜欢的环节,那就是发红包。

红包也就是压岁钱,在广东地区又叫“利是”,通“利事”的音,意思就是“吉利的事情”、“顺利的事情”,所以派发“利是”,其实就是寓意着发放祝福。

民法典:孩子压岁钱,大人只能保管不能花,可你知道红包文化吗?

除夕之夜或者春节拜年期间,长辈将压岁钱发给晚辈,并且送上祝福的话语,期待晚辈能够健康顺遂、吉祥如意。

相信每年都有很多人,想到小时候的“压岁钱”都被父母保管而“耿耿于怀”,而近日,《民法典》还为此专门解释了到底几岁的孩子,需要让大人来保管红包。

民法典:孩子压岁钱,大人只能保管不能花,可你知道红包文化吗?

对于红包应该给谁,已经有所定论了。但发红包这个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压岁钱的那些事儿。

压岁钱的起源,你知道吗?

压岁钱由来已久,但具体的历史已经无从考证。

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压岁钱最早出现在汉代,那时被称为“压胜钱”,或是“大压胜钱”。

“压胜”指的就是古代的“厌胜之术”,意思是用咒法之术或者祈祷等方式,来压制妖魔或精怪。

因此,佩戴“压胜钱”就是为了驱邪避灾,祈求来年的健康好运。

古时的“压胜钱”也并非如今我们所认识的红包,它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特地制成可供日常佩戴的古钱币,是一种祈福道具,上面通常会印有“祛病除凶”“富贵未央”等祝福话语,往往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

民法典:孩子压岁钱,大人只能保管不能花,可你知道红包文化吗?

唐代时期,已经开始有用流通货币作为压岁钱的风俗,但还多流行于宫廷之中。

那时春节指的还是立春,在这一日,宫廷里百官互相朝拜,四处派散钱财,俗称“春日散钱”。

到了宋代以后,春节变成了正月初一,过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才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民风习俗。

直到明清时期,“压胜钱”逐渐没落,以真实流通货币作为压岁钱的习俗逐渐成了流行,长辈会用彩色的丝绳穿过铜钱,编成龙的形态挂在小孩的床头或者是放在床尾,以祈求孩子身体康健、平安顺遂。

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里就有写道:“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民国时期,压岁钱的习俗就演变成了长辈用红纸包上一百文铜钱给晚辈,寓意着百事大吉、长命百岁。如果是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则是包上一块银元,意思是希望他们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做生意可以一本万利。

民法典:孩子压岁钱,大人只能保管不能花,可你知道红包文化吗?

直到后来货币形态发生改变,纸币开始流行,长辈们又兴起了用连号新钞票放在信封里作为压岁钱,寓意着财源连绵、连年高升。

后来为了祈求吉祥如意,信封又逐渐演变成了红包,压岁钱也逐渐变成了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模样。

这些压岁钱的传说,你听过几个?

压岁钱的起源虽然无从考证,但是相关的传说倒是广为流传。

而根据压岁钱的作用,传说也不尽相同,其中有3个传说最为家喻户晓。

第一个,是作为“压祟钱”。

传说有一只名叫“祟”的妖怪,专门在除夕之夜出来作祟。它们也没什么太大的本事,就专挑孩子下手。趁孩子熟睡时,“祟”就偷偷潜入床边,用手来摸孩子的脑袋。孩子体虚精气弱,被摸了之后邪气入脑,不久就开始高烧不退,随即就被烧成了傻子痴儿。

父母们为了杜绝这样的情况发生,在除夕夜不仅要燃放炮竹吓退“邪祟”,还要彻夜点灯守在孩子床边,名曰“守祟”。

民法典:孩子压岁钱,大人只能保管不能花,可你知道红包文化吗?

传说浙江有一对夫妻,除夕夜用纸包了八枚铜钱给孩子玩,孩子玩累后就睡着了,夫妻俩就把铜钱放在孩子枕下,点灯坐在床边为孩子“守祟”。不出意料,深夜时分“祟”出现了,它正要靠近孩子,没想到那八枚铜钱却射出了好几道耀眼的金光,把“祟”吓得落荒而逃。第二天夫妻俩将这件事告诉了左邻右舍,经过口口相传,人们都争相模仿,最后“守祟”和“压岁钱”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第二个,是作为“压惊钱”。

根据史料记载,宋神宗赵顼在位期间,宰相王韶的儿子王南陔在元宵节外出看花灯时被绑匪掳走,这时王南陔正好看到一辆皇家马车驶过,当机立断大声呼救,绑匪立即被吓得四下惊逃。马车上的宫人看他衣着光鲜也长得乖巧,就带他回了皇宫,就此才逃过一劫。

宋神宗知道这件事后,赞其勇敢机敏,不但特地请人护送他回家,还赏赐了价值万钱的“压惊金犀钱果”,给孩子压惊。

这件事流传到民间后,百姓都纷纷效仿,并将时间提前至年三十晚,“压惊钱”也为了好听改成了“压岁钱”,以期望用天子的威势镇压邪祟,永保孩子平安顺遂。

第三个,是作为“辟邪钱”。

据说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年”的凶兽,每隔365天就要出来祸害一次人间,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妖魔鬼怪。这时候如果不注意,就会被凶兽残害庄稼,来年颗粒无收,孩子也会被妖魔惊吓,经常生病发烧。

民法典:孩子压岁钱,大人只能保管不能花,可你知道红包文化吗?

百姓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给孩子发压岁钱或是在孩子枕下放置钱物,当妖魔鬼怪想接近孩子的时候,就能够用钱贿赂它们,得以逢凶化吉、保佑平安。

抢红包日益流行,是毁了春节文化吗?

时至今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红包的形态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现金方式,发放形式也不再局限于长辈对晚辈,而是更为开放。

据数据显示,2019年农历大年三十至农历正月初五,共计8.23亿人收发微信红包,相较2018年同期增长了7.12%,其中,北京、广州和重庆成为红包收发量的前三甲。

民法典:孩子压岁钱,大人只能保管不能花,可你知道红包文化吗?

可见,发放春节红包已经越来越成为过春节的“重头戏”,由过去亲朋好友之间发放红包到现在的各种软件和电视节目发红包,这样的形式,也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虽然红包的金额不多,也许只是几块钱、几毛钱,而且还隔着屏幕无法见面,但是大家通过这样略带娱乐性质的发红包活动聚集在一起,享受团聚的快乐,分享过年的喜悦,也不失为一种特别的团圆方式。

可使用电子红包虽然快捷方便,不过对于部分老人来说,他们只能相顾无言。

除了因为部分老年人不熟悉网络技能而不能参与其中外,还有更多的老人将日思夜想的孩子盼回家后,却看到孩子们一直拿着手机抢红包,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因为有一些人为了抢红包,“没时间”与父母说上几句贴心的话,也“来不及”陪他们看看电视,这样的春节,不仅颠覆了“红包”文化习俗的本意,更是将亲情抛在了一旁,可谓是得不偿失了。

民法典:孩子压岁钱,大人只能保管不能花,可你知道红包文化吗?

所以,一旦将“抢红包”作为目的,那就会将红包文化演变成为赤裸裸的商业行为,过分痴迷于抢红包,并且也不与家人互动,才是影响家庭关系、将亲情淡化的行为。

其实,不管以何种方式赠送“红包”,都是祝福的化身。如果一家老少,围在电视机旁,看着节目,一起参与抢红包活动,也是一种又和谐又融洽的家庭关系。不管抢到多少钱,大家也都乐在其中。

不过,比较值得警惕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红包的数额也越来越大,从刚开始1毛、5毛到后来的成百上千,多的甚至还能上万。也正因如此,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压岁钱攀比现象。

特别是福建、浙江等地更是攀比重灾区,有的人明明没钱,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给孩子发一个红包就高达数万元,用去一年将近三分之一的收入。

民法典:孩子压岁钱,大人只能保管不能花,可你知道红包文化吗?

这完全就是扭曲了红包存在的意义,落入了虚荣的误区。

从古至今,红包的形态虽然一直在发生变化,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春节红包的形式可能会更加的多姿多彩,而压岁红包文化会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但不论怎么变,它的核心始终如一,就是寄托着亲人的祝福与期盼,承载着浓烈而美好的情感。

春节红包,不仅是加深亲情、连接友情的桥梁,也是中国式情感交流的纽带,传递着中国式的关心与关爱,更增加了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和民族认同感。

所以,各种形式的红包或者是抢红包的出现,并不会将传统春节红包文化毁掉,反而还能让一些远隔千里的亲朋好友,也能“穿越”,为彼此送上一份心意。

红包里的钱只是一种媒介,而不是炫耀的资本,真正值得炫耀的,应该是寄托在红包上的美好祈愿以及真挚祝福。

礼不在重,有心便可;钱不在多,有意就行。

最后,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健康康,事业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