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和合:乡村渔樵之美的精髓(和合:乡村渔樵之美的精髓)

作者:朱力、冯越峰

和合思想,滋生于远古的先贤们对天地自然的初始认识、接触、对话过程中,成熟于人们长期的渔樵耕读的实践之中。当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全国各地乡村正积极地投身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之中。生态、宜居、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乡村景观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实现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又可以满足城市居民返乡休闲度假,观山、望水,体味乡愁。反思那些充满诗意的美丽乡村,发现和合思想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和合”是乡村渔樵之美的精髓。

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耕读渔樵自古以来就被众多文人雅士视为涤除玄鉴、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在乡村聚落空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语出:《庄子•让王》)逍遥而安泰,这是乡村聚落空间中最常见的和合状态,也是很多逸士高人所向往的境界。我们将这种审美意象形态叫做渔樵之美,而究其根源,渔樵之美乃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和合。

和合思想源自阴阳说和《易经》学说。《易经》被称作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主张天、地、人三才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冲融、相互圆通,共同维系着整个系统。中国先贤们的哲学逻辑起点是“一阴一阳”所昭示的自然恒常。一天一地、一上一下、一热一冷,构成最朴素的阴阳观,所以人们早期的思索还是基于天地阴阳二气的相互渗透和推衍的过程的。《周易•系辞上》的第一章中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第五章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意为任何一个统一体都包含两个方面,一阴一阳,这是一个宇宙法则。然后由此天道、天性推及至人性、善的实现。《易经•文言》中:“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指出人们的品行要与天地的德性相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合,要与时节的运行相合,与那些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相合,趋吉避凶。

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以老子为代表的的道家对和合渔樵美学观贡献非常大。道家在肯定天、地、人三才相和合的基础上,主张人要主动与自然相调和,最为典型的思想是老子的“无为”观。老子告诫人们“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是提醒人们无为而求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这一顺其自然的和合渔樵美学观至今仍在治国、齐家、修身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与此相类似的《管子•五行第四十一》中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命题。管子善以自然现象与日常事务之间的利害关联规定各种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规范。倡导“无违自然”。他在《管子•幼官第八》中大量篇幅叙述时令与所对应的的行为规范,如:“春行冬政肃,行秋政雷,行夏正阉,十二地气发,戒春事。十二小卯,出耕。十二天气下,赐予”等等。《管子•宙合第十一》诸篇中翔实记载了“合于天时之人事”,强调了“合作福,不合作祸”,文中记载:“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可正而视;定而履,深而迹,夫天地一险一易,若鼓之有楟,擿挡则击。天地万物之橐,宙合有橐天地。”

人们在长期渔樵耕读的劳作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与天调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语出《道德经》)。老子的道之说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而《管子》所探讨的道是解释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并如何利用这天地化育之“道”解决社会问题,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管子认为道具有普适性,大小事务无不存道,如《管子•形势第二》所言“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管子的英明之处,也正是将道与民生的相合。人与天道相合和,然后可化生万物之美。

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勾画出了西方人的理想国度。老子也构想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道德经》的篇尾描述了这样的景象:在这个小国寡民之中,人们都舒适安逸,回归到最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结绳记事,鸡鸣狗叫彼此可闻。不用遭受远行的苦累、不用遭受残酷的战争、没有繁琐的礼仪。各种农具、交通工具、兵器都有,但很少使用。人们各自悠闲地生活,人与人之间很少打交道。所以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美好的小国寡民的境界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截然相反。“理想国”追求的是一个理想的规制国度,老子追求的一种和合的渔樵世界。现在许多城里人如此迷恋那些乡村民宿,大概也就是想尽情体验这种的小国寡民的愉悦吧。

若真正实现老子所设想的那种终极的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是很难的,但当今乡村渔樵世界中所呈现出的那种祥和、恬静的境界是可期的。陶渊明的笔下也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幸福之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王维的田园诗中也有:“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的经典诗句。文中所描述的完全是一幅自由、祥和的画卷,蕴含着一个大大的“和”字。而和与善或良知是紧密相联的。如王阳明《传习录》所言“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在乡村渔樵世界,以“和”为主导的思想成就了亲善、和谐、诚明、良知的向善思维。

乡村渔樵世界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彰显了祥和、质朴、诚明、向善的渔樵之美,也解蔽了天、地、人相和合,人与天调、天人合一等先贤哲理。乡村文旅设计要彰显乡村的和合本色,笃守其向善的本质,注重可持续性发展,杜绝过度开发和超功利的商业活动等短视行为。

作者:朱力,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学科负责人、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职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库专家评委;冯越峰,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乡村环境美学。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