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临邑老德平的年味——祭祖

临邑老德平的年味——祭祖

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德平的祭祖也不例外,年关一到,老德平的“孝道”文化拉开了序幕。

每年腊月二十已过,出嫁的老姑娘们都回家上坟祭祖(父母在的不回家上坟,),意思是:马上过年了,让已故的老人安安心心,保祐自己的子孙平平安安。一般进了腊月门儿,家中有老人过世的要到村中请先生为自己家题写“家堂”,把已故老人的名字题写到“家堂”上。“家堂”也叫“竹子”(音译),有纸制的,也有棉布做成的。以前有专业的工匠专门画“家堂”,但大多数都是印制,专门用来题写已故亲人,用来过年祭拜的。

一个完整的“家堂”就是一部完整的家谱,“家堂”题写齐全的,从始祖开始一直记录到现在,去世的人全写上面。“家堂”从始祖为一世,到现在多少世记载的清清楚楚。当然,“家堂”只记载已故的老人,而家谱不一样,自生下小孩便开始登记,家谱记录从生到死的时间,而“家堂”在老人去世后只写人名,不写生死时间。

临邑老德平的年味——祭祖

“家堂”的题写格式是男左女右,就如同对联的上下联一样,男为上女为下。一般是一横排为一个辈分,兄弟.一、二、三、由内往外排,已故女主人也是和男主人相对应,如同古代上朝时的文东武西。

有家谱的大家族,一般题写一个“家堂”,过年祭祖时,挂在外间屋正冲门口的北墙上,下面放好供品点燃香火。家族大了分支,为了过年时供奉方便,出了五服的家庭就各自供奉自己的“家堂”了。(五服一般指六代,父母去世穿孝服,亲兄弟为一服,叔伯兄弟为二服,堂叔兄弟为三服,依此类推,古时的五服分为五色)。

祭祖仪式从大年三十的上午十点多钟开始,回家过年的男子,家族中五服以内的男孩儿都聚拢在一起,到家族的长辈家中,早早把“家堂”挂在墙上,下面放好八仙桌,桌子上面放上供品。一般供桌上的供品都是单数,三样菜或三鲜果品,三杯酒三双筷子等。家族中的长辈借机给孩子们讲解一下“家堂”上的人名,谁和你是直系亲属,谁和谁是几服支分远近等等。

十一点来钟,家族中的老大手持三根香,带领族中兄弟到祖坟上去请“爷爷娘娘”回家过年(并非封建迷信,这是对祖宗的敬慰)。前呼后应一大帮人,小孩子多数跟着凑热闹。到了祖坟前边,带头的领着大家跪在坟前,把手中的三根香点燃,口中念诵“爷爷奶奶老爷爷老奶奶,跟我们回家过年了”,然后趴在地上磕三个头,领着点燃的香火回到家中。每年这个时辰,到处都是请“爷爷娘娘”的人群。

回家以后,将点燃的三根香放到香炉里,(这三根香火象征自己的祖先)人们都跪下来点燃纸钱,欢迎祖上回家过年,纸钱烧完磕三个头。一般到这个时候,支分近门儿都把供品送到了,摆放满满的一桌子,小孩子们接着点放火鞭表示庆祝,老人会提前预备一根高粱秸拦在大门口地上,表示拦挡着路不让祖上往回走,要等过完年再走。

三十晚上放完鞭炮,本族的人们开始拜“家堂”,不论男女老少,都来给“爷爷娘娘”磕头,拜完“家堂”方可吃年夜饭。自从把“爷爷娘娘”请进家以后,点燃的香一直燃烧着,年老的人们是非常关注这一点,这叫“香火不断”,本族中的长辈们在“家堂”前喝酒聊天守岁一夜。

初一早上拜大年,年轻人要围着全村转,都要给各户的“家堂”磕头,因为已故的都是祖上长辈。拜大年的队伍浩浩荡荡,这帮人没走那帮又到,一直能拜两三个小时才拜完。本族拜完年回到有“家堂”的地方,夲家中长辈初一中午都在一起,守着“家堂”吃饭,长辈再给晚辈们看看家谱,讲讲族规家训。

初一下午四点来钟,开始送“爷爷娘娘”,本族的年轻人又欢聚在一块,用传盘端着供品,带着香炉中那三柱点燃的香火,捎着火鞭两响,一同把“爷爷娘娘”送回去。年长的在祖坟前摆放好供品,跪下来烧纸钱,小青年们则有说有笑,点燃火鞭两响,(有的地方敲锣打鼓),祖坟上好不热闹。也有的村庄正月初二早晨送“爷爷娘娘”,初二早晨必须是未出太阳前送走。

临邑老德平的年味——祭祖

正月十五以前,出嫁的姑娘还要回老家上坟,清明节不用说是祭祖最隆重节日,七月十五,十月一都是上坟祭祖的日子,另外去世父母的祭日,再加上过年以前最后一次上坟,出嫁后的姑娘每年也要回娘家祭祖上坟七八次。

多少年过去了,祭祖的民俗一直流传下来。追本溯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对祖先的记念,也是民族“孝道”文化的传承。好的民俗应当继承流传,更应发扬光大。

(翟明彦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