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阴阳——万物生成的本源

阴阳——万物生成的本源

阴阳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图——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理论基础。如果能读懂阴阳,你也就能够读懂宇宙最基本的秘码,因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大到宇宙,小到电子,从三维空间到多维空间,阴阳无处不在,正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人的一生离不开生、老、病、死。生是什么?生就是阴与阳这两种能量在身体内聚合,获得了暂时的统一。老是什么?老是阴阳在体内不断变化、衰减。病是什么?病是阴阳这两种能量在身体内出现了失调。死是什么?死是阴阳这个统一体的瓦解。

阴阳的特性

阴阳是对立斗争的。水火不容,一个成语就把所有的意思说明白了。《类经附翼·医易》中“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的就是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的意思。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方的存在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如果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消亡了。正如,没有上,就没有相对的下;没有热,就没有相对的寒。在人体也是这样,没有血肉,就不会有功能,没有功能,血肉也就很快腐败消失。

阴阳是消长转化的。在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如果一方太盛,就会导致另一方偏衰,因此双方在互动中要保持相对的平衡。

阴阳——万物生成的本源

历代名著论阴阳

《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一部《黄帝内经》,洋洋十几万言,其实说的就是阴阳。

《易经》的阴阳萌芽是体现在卦、爻象的变化方面,亦即是通过卦象来体现的。阴阳观已寓含于刚柔及卦爻之中,以阴爻、阳爻为表现手段,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都取决于这两个基本符号的变化。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万物由“道”所生,皆有阴阳的对立属性。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交感而化生宇宙万物。

《庄子》中认为阴、阳交感相合,而生万物。《周易·系辞上》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感作用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影响甚为深远。

北宋道士张伯端著《悟真篇》,继承道教内丹炼养传统,以丹法论阴阳,认为“道”为生命本源,产生先天之气,由“一气”分为阴阳,即以心为性,以肾为命,心为离属阳,肾为坎属阴,阴阳生三,即精、气、神三合,由此顺行则生人,逆行返本则成丹长生。

阴阳理论在社会领域的应用

阴阳与术数,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在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如《太乙》《六壬》这两门预测术就是在汉代完成的,同《奇门遁甲》预测术并称为“预测三式”。作为阴阳家,大都能观天象、识地利、通历法、精于阴阳五行术数的演算。

阴阳——万物生成的本源

阴阳与道教,玄妙精深的中国道教,用阴阳两性的交互与融合来解释整个世界的完美与和谐。太极图中间的“鱼眼”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正符合道教认为的阴阳不能独生,“阴阳相得,交而为合”的观点。

哲学里,阴阳是指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动和静、上和下、左和右、表和里、现象与本质等等

阴阳与易学。太极生两仪,即是阴阳,阴阳变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卦。这里的每一步生化都是太极生两仪的进一步表现。太极之初是混沌之时,阴阳不分,阴阳两仪的出现,是事物变化的第一步,阴阳再次组合而生四象是变化的第二步,然后是八卦、64卦乃至无穷。所以阴阳是易学预测的根本,是学易得根本。如果我们要想真正掌握易学预测就必须首先了解阴阳,掌握阴阳的本质,否则就不能理解易学的真谛。阴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一般理解阴阳具有四大要素---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消长、阴阳互根。

数学中的阴阳,莱布尼茨临终忏悔,在1716年《致徳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的自然神教》中承认了自己的二进制源于《易经》的过程和途径。二进制对阴阳概念进行置换,用“阴”来表示“0”,用“阳”来表示“1”,数的二进制就等同于自然界的“阴”和“阳”,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两种“能量”。那么同样是二进制,同样是阴阳,既然二进制的“0”和“1”通过计算机里能够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纷繁的世界,自然界中的阴阳为什么不能形成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呢?当然能,因为自然界中现实存在的阴阳两种能量就是计算机世界中虚拟的二进制。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说相一致。阴阳学说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