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黄公望:精彩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说了算

文丨《那些年》悦悦

“第一批80后已经40岁了!”

“职场上,35岁以上的人都去哪儿啦?”……

在媒体平台上,每次出现这样的话题,总会引起一大波人的“年龄焦虑”。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精彩人生,但是把年龄当成进度条,似乎并不会让人生快马加鞭。真的有必要让年龄成为人生的紧箍咒吗?或许,今天的主人公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画家黄公望,位列“元四家”之首。他的作品《富春山居图》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他50岁才开始专心书画创作,完成这幅神作时,已经是80多岁的高龄。说到“大器晚成”,很多人都会投他一票。毕竟,创作出另一幅十大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的画家王希孟,在完成作品时才18岁。

这让我们更加好奇,黄公望的人生有怎样的传奇?他为什么敢在50岁时才开始人生的急转弯?他的“大器晚成”靠的又是什么呢?

黄公望:精彩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说了算

大半生的仕途不顺

1269年,黄公望出生于江苏常熟。他本名陆坚,幼年时因为父亲早逝,被过继给一位名叫黄乐的老人。黄乐年近九十岁,却膝下无子。据说,当他有了继子时,高兴地感叹道:“黄公望子久矣。”于是,幼子陆坚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

黄家家境殷实,养父对黄公望精心培养,请老师教他诗词歌赋、儒家经典。黄公望也不负众望,一番努力之后,博学多才,志向满满。钟嗣成在《录鬼簿》中曾这样评价黄公望的才华:“公之学问,不在人下,天下之事,无所不知,薄技小艺亦不弃。善丹青,长词,落笔即成,人皆师尊之。”

然而,即使学识渊博、才华过人,黄公望还是遭遇了和同时期文人一样的困境——无法通过科举入仕。他不甘心让平生所学付之东流,于是积极寻找入仕办法。二十四五岁时,黄公望在浙西廉访使徐琰手下谋得一份文职差事。虽然这和他的志向相差很远,但他仍然满怀希望、静待时机。在这样的普通岗位上,他一干就是十多年。

黄公望面临的不止是怀才不遇。很快,他就遭遇了一场牢狱之灾。1314年,在清查土地的过程中,一些官员贪污受贿、滥用暴力,引发民愤。朝廷下令严查此事,黄公望也被牵连入狱。

命运的玩笑并没有停止,就在他入狱的这一年,元朝重新开科取士,他就这样和等待多年的机会失之交臂了!

黄公望:精彩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说了算

陡然转变的人生方向

人在遭遇重大变故后,人生的方向、选择也会发生一些巨变。入狱前,黄公望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出狱后,他坚定的选择了重启人生:做一个纯粹的文人。

此时的黄公望已经年近半百,壮年时代一去不复返。在“知天命”的年纪,被功名束缚了大半生的黄公望选择了隐居。

他加入了全真教,号“大痴”,平日里在山林中漫步,来往交游的是张三丰、莫月等道友。没有了俸禄,他找了个不太上“台面”的营生——摆摊卖卜,在各地之间游走挣些生活费。

黄公望将全身心都融入自然中,而且自得其乐。他曾经这样写道:“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春秋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他的交友十分广泛,人缘也颇好。出游时,呼朋伴友,好不快活。友人杨维桢这样写到:“予往年与大痴道人(黄公望)扁舟东西泖间,或乘与涉海抵小金山,道人出所制小铁笛,令余吹洞庭曲,道人自歌小海和之,不知风作水横,舟楫挥舞,鱼龙悲啸也。”

隐居的日子里,黄公望和山林江河为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在好似神仙。旁人观之,说“其侠似燕赵剑客,其达似晋宋酒徒”。虽然半生已过,但是人生的盛宴对于黄公望来说却刚刚开始。

做一个潇洒文人,有何不可?

黄公望:精彩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说了算

大器晚成的绘画事业

黄公望在书法、诗词、散曲等方面都颇有成就。在关于他的诸多故事中,最传奇的应该是他的画家之路。

黄公望什么时候开始学画?论者众说纷纭。很多人说是50岁,也有人说是70岁。无论哪种说法,在绘画这条路上,黄公望的起步已经非常晚了。

黄公望:精彩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说了算

50岁时,黄公望拜元代文人画先驱赵孟頫为师。转行虽晚,但是黄公望在拜师后潜心向学,十分刻苦。据说他画画时经常达到浑然忘我的状态。据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记载: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风雨骤至,虽水怪悲诧,亦不顾。靠着这股用心劲儿,黄公望进步神速,也深得赵孟頫欣赏。对于老师,黄公望十分尊敬,曾在赵孟頫的《行书千字文》后写下题跋:经进仁皇全五体,千文篆隶草真行。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还自称是小学生,其自谦竟如此!

在从学于赵孟頫的过程中,黄公望结识了高克恭、王蒙等名家。有人批评他的画作“古意”不够,他便悉心研究各种古画;看到别人画风新颖,他也愿意虚心求教。在和这些艺术家的切磋琢磨中,他的画技日益精进,很快声名在外。

元代绘画注重写实,采风是画家创作的重要源泉。黄公望不顾年事渐高,背着画具行走在各地的山川景色之间。在山中,他能静坐一天观察山林的朝暮变幻;在江边,他会废寝忘食地记录下江水的滚滚流逝。得之于心,运之于笔。黄公望自创了一套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明代评论家赞其画法“无笔不灵,无笔不趣,于宋法之外,又开生面。”

黄公望之后还写出一部较完整的介绍山水画技法的画论《写山水诀》。其画作和画论对明清山水画影响颇深。

80岁画出的传世名作

黄公望在50岁开启的绘画事业,到了80岁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黄公望79岁这年,师弟无用师请他为自己画幅画,他欣然应允。这幅画就是《富春山居图》。图上,有他的自题跋文数行: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於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叠叠,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及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空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及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黄公望:精彩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说了算

从文中我们可以获知这些信息:《富春山居图》前前后后画了3、4年都没有完成;画的慢是因为黄公望常年在外云游,后来他索性随身带着,走到哪儿画到哪儿;为了避免别人“巧取豪夺”,他为此专门在画上写下这份“声明”——此画属于师弟。

题跋写得云淡风轻,但是为了这幅画,这个发须尽白的老人几乎踏遍了富春江的两岸。他平日里观山赏水,兴致来了,就挥墨作画。“拖拖拉拉”几年后,这幅神作终于完成。有人说,正是因为几年如一日的创作,黄公望真正读懂了富春江,画出了富春江畔的初秋美景,画出了苏东坡笔下的“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也画出了自己的感悟和一生。清代画家邹之麟称赞此画“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相比黄公望作画时的淡泊平静,《富春山居图》在世间的流传可以称得上惊心动魄。对于这幅画,历代收藏者都爱不释卷。明末清初之时,此画流转到吴问卿手中。吴问卿对它极其钟爱,病危之时,竟要求家人将画“焚以为殉”。烧画时,其侄子虽然将画救出,但画作还是烧成了两段。前段较短,被称为《剩山图》;后段较长,被称为《无用师卷》。之后,这两段画又几经辗转。幸运的是,它们没有消失在历史中。现在分别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在黄公望完成这幅画的600年后,《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得以合体展出。

黄公望:精彩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说了算

人生的精彩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画出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线,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每个人也能给出属于自己的答案。无论如何,打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年龄从来不是最大的障碍,借用作家三毛的一句话,等待和犹豫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