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最无奈的手段 以血荐轩辕——王鼎尸谏

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

——王鼎

最无奈的手段 以血荐轩辕——王鼎尸谏

谏诤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谏到底是什么,何为谏?

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周礼·司谏》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谏——向帝王表达各种选择并提出其中最佳向或者帝王做出错误选择时直言规劝。

那么尸检又是什么?

乃是忠臣勇士为了让君主采纳自己的意见以死来规劝君主

古有云:“父有诤子,不亡其家,君有诤臣,不亡其国”。

感觉很不可能吧,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都没了怎么把你自己的意见继续保留下去呢?况且万一你死了皇帝也不采纳呢?而且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尸检就代表着你质疑皇帝,在古代皇帝又叫天子,就是权威,是老天的儿子,你这样质疑皇帝的权威就会让百姓多想,你死之后甚至会祸及家族,这是一件及其有风险的事情。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那些有名各种各样形式的尸谏记载吧

《郎潜纪闻》卷一:"公退,草疏置之怀,闭阁自缢,冀以尸谏回天听也。

《旧唐书·封常清传》:"仰天饮鸩,向日封草,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

《孔子家语·困誓》:"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谓直乎!"

最无奈的手段 以血荐轩辕——王鼎尸谏

当然今天不聊这种方式的,来聊聊激进派的方法

盖宽饶

宽饶为人性格刚直,高风亮节,志在奉公。而汉宣帝当时正用刑法,信任宦官,盖宽饶就用密封的奏章进谏。皇上认为他怨谤朝廷的毛病始终不改掉。谏大夫郑昌同情盖宽饶忠心正直忧国忧君(而遭罪),就上书称颂他。皇上没听取他的意见,还是罢免盖宽饶的官职。于是为了让汉宣帝重视,他在未央宫北楼下用自己的佩刀自杀,众人无不同情他。

最后来说说我们的主人公——王鼎

王鼎字定九,号省厓、槐荫山人,陕西蒲城人,生于1768年,因为年纪轻轻就知道家境贫寒,于是他立志发奋,后来勤奋好学,心存大志。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清嘉庆元年(1796年)中了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朗、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

在鸦片战争中,他为了国家曾极力坚持主战,坚决反对议和和投降割让香港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在1842年,林则徐因抗击从而获罪被遣戌伊犁时,正值河南开封的黄河决口,王鼎以大学士出署东河河道总督督塞河口。时英帝国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往新疆,得到这个消息后,王鼎甚为激怒,星夜兼程入京,再向道光皇帝肯谏赦免林则徐,说弃用林则徐是“自毁长城”之举,不可和英军议和,不可割祖宗领土,又面叱穆彰阿为祸国殃民的严嵩。几天之内,王鼎数次谏诤,道光皇帝不但不听,几欲拂袖而走,鼎牵衣苦谏:“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道光皇帝大为光火,最终甩袍下殿。

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签订协议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危害,怒斥妥协派首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协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园,享年74岁。王鼎为官颇有政绩,比较突出的表现在平反冤案、管控财政、整顿盐政、治河禁烟等几个方面。

虽然在王鼎死后81天,还是逃不掉,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从此香港人从此脱离了祖国,一去155年,个人非常佩服。

《清史稿》说他“清操绝俗,平生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

林则徐在西戍中得悉王鼎死讯时无任悲愤,特写下律诗《哭故相王文恪公》。

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多说几句,现在某些中学的模式再这样下去,指不定就会有狠人跑到某些地方,当一大批人的面搞得大家下不了台来,当然我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