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中国佛教史01——中国佛教的历史分期(李元祥中国佛教史视频)

(基本内容:中国佛教史分几个阶段)

今天讲中国佛教史,中国佛教首先它来源于印度佛教,其次它受中国哲学的影响非常大,而且他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哲学。所以学习中国佛教的话,印度佛教和中哲作为背景知识你必须先要了解一下。有时间可以看看这几个部分,老子的道、孟子的心性论、庄子、黄老道家的宇宙论、魏晋玄学、道教、朱熹、王阳明。

说一下中国佛教的历史分期。

中国佛教史01——中国佛教的历史分期

首先是佛教初传。中国官方最早接触佛教是在汉朝公元元年左右,经过汉、三国、西晋到公元317年,大概有三百年的时间,这一阶段咱们算作佛教初传期,这一时期主要是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一带,还有印度, 从这些地方来的僧人到中国传播佛教,翻译一些经典,然后是东东晋般若。

中国佛教史01——中国佛教的历史分期

东晋般若还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六家七宗,一个正宗般若。到了东晋时期,佛教思想开始进入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当中。魏晋时期在中国哲学史上属于玄学时期,当时的名士们或者叫玄学家们热衷于讨论一些很玄的问题,比如崇有贵无之争,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到了东晋的时候,玄学经过北魏,西晋到东晋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大家感觉玄学已经没有什么可聊的,说来说去都是那点东西,也没劲,大家就想找点儿其他的话题。因为佛家的般若学在形式上和玄学非常相似,也是谈空有关系什么的,所以玄学家就把目光转移到般若学上。但是当时佛教典籍翻译过来的数量非常有限,翻译的水平也不是很高。印度原汁原味的中观思想很难在这些翻译过来的为数不多的文本中被领会出来,所以中国人为了理解这些文本,只能采用一种叫做格义的方式。

中国佛教史01——中国佛教的历史分期

什么是格义呢?格义就是用已有的儒家、道家,主要是道家的思想,来解释佛家的文本。就是说虽然他眼睛里看到的都是佛教的文本,但是他心里边想的都是道家的东西。大家可以想象这种状态,就是当人们面对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事物的时候,就只能用过去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来理解这个不熟悉的事物,这是很能理解的现象。

当时的玄学家用这种格义的方法对般若学进行研究,一共产生了七种对般若经的理解,就是所谓的六家七宗。这是在东晋的前期和中期,大概是从公元317年到公元401年。然后正宗般若,在公元401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鸠摩罗什来到长安,鸠摩罗什首先翻译了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之前也有人翻译过,但是质量不是很好。鸠摩罗什重新译了一下。然后又翻译了许多中观派的论书,比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这些,这个就很厉害了,中观派的文献一下子就齐全了。鸠摩罗什他还收了很多徒弟。就是连翻译、带讲、带收徒弟,就把正统的中观思想带到中国来了。但是中观思想在中国没蓬勃发展几年就没落下去了。

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中观思想有点偏空。中观讲一切皆空,世俗的金钱、地位是空,出世的佛菩萨也是空,什么都是空。大家就觉得这个思想太玄远了。而中国人向来是重视现实生活的,所以对于中观派,中国人是不太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第二,在东晋末年,准确地说是公元418年,法显和觉贤合译,《大般泥洹经》六卷,三年后,公元421年,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经过两次,整个涅槃经就都被翻译过来了。这个涅槃经是属于如来藏一系的早期经典,他最先提出佛性思想,什么是佛性呢?佛性就是佛的体性,它是有独立实存性的,佛性法身常住不灭,佛是一个以法身形式持存的shen。佛性这个概念后来经过如来藏一系的发展,它还具有了存在理体,道德本体这些含义,类似于孔子的天命,道家的道。如来藏思想就非常符合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所以这种思想一进来就立刻引起了中国人的兴趣。

中观思想也就退出佛教主舞台了,这是东晋正宗般若时期。

中国佛教史01——中国佛教的历史分期

南北朝开始,佛教就进入了如来藏时期,一直持续到现在。到了南北朝时期,大量如来藏思想的典籍涌入中国,比如之前说的涅槃经,还有胜鬘经、楞伽经、真谛译师的摄大乘论等等。当时的统治者大多数也是对佛教采取一个扶持的态度,出家的僧人是不用交税的,也不用服兵役什么的,所以出家人数暴增。佛教就迅速的发展壮大,在民间就开始普及开了。

当时佛学研究的情况是怎么样呢?因为经典太多了,各种经论之间的观点还不一致。部派的、中观的、瑜伽的,部派的还分上座部,说一切有部、大众部等等,就是非常的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他想从整体上把握佛学是非常困难的。于是就出现了什么状况呢?有这么一拨人,他们就专门学某本经或某几本经。比如说他专门学涅槃经他就只学涅槃经,出去给人讲经也只讲涅槃经。我们尽管这一批人叫做涅槃师,除了涅槃师,还有三论师,就是讲中观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还有摄论师,讲摄大乘论,地论师,讲世亲菩萨的十地经论。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所以有人管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叫做学派时期,就是还没有形成宗派,而仅仅是学派。虽然这一时期的学派众多,但主流的学派涅槃师、地论师、摄论师,这些都是讲如来藏的。

南北朝时期的佛学大概就是这样。

中国佛教史01——中国佛教的历史分期

然后是隋唐宗派,在隋唐年间,佛教发展到宗派时期,宗派和学派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点很多了,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宗派要有自己完整的、独立的教理。他不仅继承印度传来的思想,而且提出新思想。通过思想上的创造,能够把南北朝时期众说纷纭的各家师说能够统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一个对佛教思想的整体的理解。

中国佛教史01——中国佛教的历史分期

经过南北朝一百六十多年的沉淀,中国人在隋唐时期终于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佛学,并且形成自己的佛学。在这一时期一共有八个宗派,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密宗、净土宗、禅宗、律宗。持续时间就是隋、唐这三百年左右,到了宋代,这些宗派除了净土宗和禅宗,其他的基本就默默无闻了。

禅宗虽然是隋唐八大宗之一,但因为它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咱们把它提出来单独作为一块来讲。禅宗的创始人据说是梁武帝时期从印度来的僧人菩提达摩,然后传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中国佛教史01——中国佛教的历史分期

六祖慧能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有部经典叫做《坛经》,就是记录六祖慧能的言教的,一般的话只有世尊说的才有资格叫经,僧人说的叫论,但是坛经是唯一一本由僧人说的,但是却叫经的这么一本书,可见慧能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慧能之后,禅宗就进入所谓的分灯时期,解释一下分灯,先说什么是灯。灯就是道,就是道理、道统。大概意思指的是思想的精髓。师父把道传给徒弟,就是把思想的精髓传给你。这种精髓一脉相承下来就是道统,道的传统、系统。灯是能照亮路的,能指引你前行的,所以用灯来指代道统,这就是灯的意思。那分灯呢?就是道统的分化,有原来的一脉单传,发展出极致来,这就是分灯。禅宗从初祖到六祖是一条线下来的,六祖之后就分成了几家,最开始是分三家,菏泽神会、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其中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这两家又继续分,最终形成了一个五家七宗的格局,这是禅宗。

禅宗在宋朝还有一点理论发展,在宋朝之后,元、明、清这三代佛教基本没什么发展。这个没什么发展指的是在学术上没发展,在民间信仰这一块儿还是很有生命力的。

在佛教沉寂了一千年之后,明末清初产生了一场佛教复兴运动。这场运动的发端是1866年,杨文会居士成立金陵刻经处,同时也开办佛学院,开始把这个佛学研究重新搞起来。杨文会的徒弟欧阳竟无后来成立了支那内学院,专门研究唯识宗。唯识宗是唐代玄奘法师创立的,他几乎是原汁原味儿地继承了印度正统瑜伽行派的思想。但是唯识宗经过玄奘法师、窥基法师之后,又传了两三代,经过唐武宗灭佛之后,整个唯识宗就基本销声匿迹了,甚至很多经典都失散了。

欧阳竟无就大力提倡唯识学,他认为唯识学才是真正的佛学。而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如来藏思想其实都是相似佛教。什么叫相似佛教呢?就是你只是看着像佛教,其实你不是佛教,你只是表面上看是佛教,其实你那个如来藏思想,什么心性真如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佛教的思想,把中国佛教批得很厉害。当时除了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之外,在北京韩清净居士,成立三时学会,唯识学也搞得非常好,当时人称南欧北韩。

中国佛教史01——中国佛教的历史分期

除了唯识学之外,还有提倡人间佛教的太虚法师、印顺法师等等。

这就是中国佛教的分期情况,一共分七个时期。

1.佛教初传2.东晋般若3.南北学派4.隋唐宗派5.禅宗6.元明清7.近代复兴。

下一章讲第一部分佛教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