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所以需要精神支柱

儿童的精神支柱是动漫卡通,那些在我们看来幼稚无趣的形象却丰富了他们虚拟的孩提时代;少年张狂,未必就没有精神支柱,点缀他们五色斑斓的精神世界的各色明星,就是支柱之一。

很难想象,如果少年的世界里没有追星现象,也没有各种新奇特的电玩游戏填补空虚,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一定会变成学霸吗?答案极大可能是:不会。

青春逝去的一个标志,就是不再谈论明星的花边新闻,开始感受到生活的重压。老年人暮气沉沉、神思恍惚,一定程度上也是精神支柱的缺失:没有目标,抑或十分清楚那些目标难以企及。唯一明确的一点是:生命的导火索正在快速燃烧。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在众多精神支柱中,宗教因子当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无数普通人至关重要的精神支柱。

不能说我们普通人没有家国大义的担当,但这些和我们相隔又比较遥远,仿若海市蜃楼一般。

可以让中年人、老年人打起精神来的一定是宗教。宗教为大家勾勒了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所有人心向往之。在宗教面前,人们的各种欲念蓬蓬勃勃,冀望永生不灭,冀望一统江湖,不再了无生趣。

我也是一个老家伙,有时也觉得寂寞空虚冷,有时候就翻几页书。艰深的科学类书籍与我绝缘,我不配去看。现代的文学书籍很难找到合我胃口者,于是就买了好几套《水浒传》。

真的是好几套,其中还有一套金圣叹评点的版本。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水浒传》的故事架构,对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耳熟能详,所以就没成系统地翻阅,总是看着一些固定段落,回味其中各处细节,神思恍惚。

从《水浒传》看道教,我更加没有宗教信仰了

《水浒传》的开篇是《楔子》,内容就是“张天师祈禳瘟疫”,借以引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散落各地的前因。

“天师”是道教的独有称号。提到张天师,多是指道教两大支派之一的“正一道”,全称是“正一盟威之道”。创始人当然是张道陵张天师,东汉末年的豪杰。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现今,和“正一道”并称双雄至尊的道教另一分支就是“全真道”,宋末元初的王重阳所创立,历史发轫已经晚于天师道一千多年。

不过,就算全真道没有出现,道教也并非仅仅天师道一脉,而是有众多分蘖。只不过,在林林总总的道教体系里,“正一道”影响深远,流传甚广罢了。

所有道教的原始依托都是老子李聃,这位周朝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然而,说到底,老子和当时的孔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等等诸子百家一样,只不过是一种学术流派,和宗教没有太大关系,不存在神化的问题。奈何一心想寻求精神寄托的人们一定要把他作为太上老君,李聃如果生而知之,也属实也没有办法——谁让他的《道德经》比之《周易》略微浅显,但有玄之又玄、模棱两可,似乎可以解读万事万物呢?这是我们的一种混沌文化,大道无形。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众所周知的黄巾军起义,和道教有着割不断的渊源。可能也就是因为道教从一开始就借助黄巾军涉足政权更迭,带有浓重的入世色彩,总想火中取栗,这才没有像其它一些宗教一样一直受到官方重视,反倒多被打压。比如,臭名昭彰的“一贯道”就有道教的影子,终于走向寂灭。

黄巾军的精神依托虽是道教,但主力内核却不是张天师的“正一道”,而是同时期由张角创立的“太平道”。

当然,谁也没有说在那个乱世之下,正一道做到了独善其身,像它的原始入教手续——“必须缴纳五斗米”一样,它与生俱来就在争夺生存空间。可咨佐证的是张道陵的孙子“系师”张鲁,作为天师道的第三代掌门,所带领的军事力量同样逐鹿中原,但最终还是投降了曹操。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道教的巅峰当然是北宋宋徽宗时期,也就是《水浒传》刻画的年代。这位大哥不但特别宠信道教,甚至于给自己改名“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佞道到了极致,很有点动不动就跑去做和尚,等着大臣筹钱赎人的梁武帝萧衍的影子。

宋徽宗时代是道教的巅峰,此后就开始走入下坡路。

这个时候,在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之后,出现了正一道第四位知名掌门——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号虚靖天师,也就是《水浒传》开篇里提到的这位张天师。

历史记载中,这位九岁即位的张天师,借助宋徽宗的官方力量大大扩充了龙虎山道观规模,奠定后续兴旺的坚实物质基础,一直持续到今天。当然,与此伴生的还有许多神乎其技的传说,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虚靖天师》

有人说,宋徽宗宠信道教,才使国运衰亡;如果宋徽宗不这么做,或许也不至于使得北宋九世而亡。

这种说法当然有道理,可是,总体来讲,历史长河总是在向前迤逦而行,即便在某个地方转了个弯,整体上还是呈现一种螺旋向前的发展趋势。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宋朝时的道教发展也具有一定先进性。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天下一人”——徽宗花押

正因为宋徽宗宠信道教,才编订了第一部,同时也是目前为止最完善的一部道教典籍合辑——《政和万寿道藏》,由黄裳监工,雕版印行。

说到这里,黄裳这个名字有没有让你想起金庸?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提到的《九阴真经》,就假托了黄裳在刊印《政和万寿道藏》(以下简称《道藏》)时受到启发,进而悟出《九阴真经》的真谛。《九阴真经》不曾有过,《道藏》真实存在过,并且影响深远。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全书卷帙浩繁,总计5481卷。内容也不单单是神话体系的虚空架构,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诗书画艺、茶道、农事等等,无一不包。

值得一提的是,《道藏》几乎成为了中医的理论源流,中医的学术部分在全书中占据相当篇幅,现今仍是科班出身的中医医生必备参考书籍,具有极大权威影响力。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宋徽宗下旨将寺庙改成宫观,在里面设置养病坊,救济收养贫病之人,颇有医院气象;且让僧人记录病人日常(称为“手历”),开创病历制度先河。此外,宋徽宗更是设立药局,制售中药丸散膏丹,开出各种治病药方。

从这一点来说,《水浒传》开篇,借助张天师的斋蘸平息天下瘟疫就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有一定社会背景原因,并不是全民愚昧的结果。并且,我国古代没有陷入欧洲中世纪黑死病的恐怖漩涡,没有极大范围瘟疫的流行,也与此有关。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话说回来,客观地讲,道教在宋代的影响,弊大于利,其所体现出的建设性远没有破坏性大。所有的辉煌,可能只是无心插柳的一种结果,不能说是励精图治。假若励精图治,何来“靖康之耻”?

即便如此,这也不能全怪“正一道”,不能怪张天师。

虚靖天师受到宋徽宗的宠信,但宋徽宗也不单单宠信他一个人,他只是其中一份子。真正让宋徽宗的道教情结达到狂热巅峰的那个人,是“神霄派”创始人林灵素。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这位林天师“情商”很高,能言善辩,少年时代的林灵素和《水浒传》里少年时代的高俅为人非常相似,就连遭遇也有几分神似之处。

少年时代的林灵素还不叫林灵素,名唤林灵噩,原本也是好逸恶劳之辈,不愿意从事生产,就在一所寺庙出家当和尚。但他又受不了佛门的清苦和师父教训鞭笞,就叛出佛门,摇身一变成了道士。

一开始,他虽然名为道士,仍旧等而下之,没有知名度,每逢饭点还会跑到寺庙蹭饭,很是招人厌烦憎恨,但他并不以为意。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一段生活阴影,让得势之后的林灵素对佛教很是不满,怂恿宋徽宗改佛为道:和尚改称“德士”,得道神佛称为“大觉金仙”,改寺庙为宫观。

这些情节其实也容易让我们想到《水浒传》里的瓦官寺,想到其中的崔道成和丘小乙。

机缘巧合,林灵噩拍上了宋徽宗的马屁,自己捏造了一个子虚乌有的神宵宫、神霄派。在他描述的这个美轮美奂的乌托邦中,宋徽宗就是至高无上的天神,蔡京、童贯等等都有仙班化身。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宋徽宗的“道君教主皇帝”,指的就是这个神霄派的教主,并非正一道。

当然,林灵素得势的时候,虚靖天师的正一道虽然没有同流合污,但也没有拆台,共同塑造了所谓的“雷法大兴”时代——天雷成了道教驱鬼降妖的重要法器。

原本,张道陵把天下划分成24治区(后来增加为28治区),以天师剑、天师印(阳平治都功印:阳平治,24治之一,天师府管辖地)、符箓为三种重要法器,宋徽宗时代似乎多了第四种法器:天雷。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道教的所有符箓都要加盖“阳平治都功印”

宋朝道教的黑历史,大半要算到林灵素头上。

全真道起源于宋末元初,和正一道还是有着显著区别的。

考察正一道,你会发现,正一道的道士全都可以结婚成家,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可以生儿育女——要不然,张天师的六十四代流传有序的传人怎么来的?

全真道则完全不一样,他们严禁结婚生子,饮食也有禁忌,还不大认可天师道的“符箓”、“烧炼”,更注重修炼真气。

全真道并不像正一道一样,祈求灵魂和肉体一起永生不灭、羽化飞升(八仙传说里的“铁拐李”,就有不能破坏肉身一说),只希望借助修行,让灵魂得道即可。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全真道观:湘子庙

在我看来,全真教的最大一点贡献就是提倡三教合一:主张儒释道这三个中国人的重要精神支柱互相融合,共同服务于现实社会。

换个角度看,全真道的这种主张比那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宗教具有一定进步性,并不盲目排斥其它。

或许,全真教的第二代传人丘处机受到成吉思汗敬仰,原本就具有必然性:全真教更注重精神追求,不在世俗泥沼中挣扎。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结语

我是一名教师,我的文字经常不被通过,只好写一写道教,发散一点思维。

码了这么多字,我的意思就是:如果认真查考,道教源流其实并非所谓的妖魔鬼怪,和很多利益纠葛有关系。

脱掉一些唬人的外衣,我们应该更注重其中的哲学内核,何必在意其中的神话部分呢?

我们之所以盲从宗教,不过是并不了解一些宗教的起源、发展,不理解它本初并不光彩的现实诉求,只是感受到了冥冥中的恐惧,也就相信了宗教。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

当然,正一道的最后一代天师带着“印信”,在1949年时到了宝岛,也让正一道更快成为历史,空留龙虎山下天师府映衬着悠悠白云、莽莽晴天。

现在,网上还有一些道教的自媒体从业者,你看到他们结婚生子,有家庭生活,和旁人无异。若论源流,他们都是“正一道”,修行更为严苛的“全真道”似乎鲜少见到,你觉得呢?

看到《水浒》里的道教,无神论的我只是觉得蛮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