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古代的占卜之术——扶乩(中国古代的占卜术)

占卜,是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活动。上到帝王将相,下到黎民黔首都需要占卜。

在我国历朝历代都会留下占卜的记录:商朝人有事无事就占卜,在殷墟留下了大量的甲骨卜辞。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史书中,经常会发现在嫁娶或战争时,使用《易经》占卦......

在外国,也出现了占星术、塔罗牌等占卜的方法......

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部分成年人来说,占卜不过是虚妄之事。然而古人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却对占卜深信不疑。

我小时候在电影或动漫上看见过水晶球占卜,占卜师用双手运筹着水晶球,做出发功的样子,水晶球里闪现出紫色的闪电,然后就能够预知吉凶。小时候觉得这个很好玩,应该是魔法。后来我听到一种说法,水晶球占卜的原理是:水晶球里有很多类似于气泡的杂质,占卜师不断转动水晶球,观察水晶球的“杂质”所构成的图案形状,可以预知宇宙要告诉我们的真相。

随着教育的深入与阅历的提升,我一点都不相信占卜,我觉得占卜没有现实意义。虽然在现实里占卜的意义不大,但是不可否认,占卜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人的哲学。

下面开始进入正题,介绍一种比水晶球还更神奇且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且更的占卜方法——扶乩。

学生时代,在阅读古典文学时,多次看到一个词:扶乩。这是一种占卜方法,而且还有神仙附身写下预示未来的诗文,当时的我觉得很神奇。可是受限于当时的条件,无法深入了解这个神秘的占卜方法。不过随着网络的普及,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才对扶乩有了一定的了解。

扶乩,又称扶鸾、请仙,是道教的一种传统的占卜方法。扶乩的大概过程是:准备一个放有细沙或灰土的盘子,用竹圈或铁圈固定一枝笔,称为乩笔。开始前先烧画好的神符,扶乩时一个人拿着乩笔,口中念念有词,自称是某位神仙,在沙盘上笔走龙蛇,所写的文字经旁人整理后的诗文就是神灵的指示。这种占卜方法最早记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明清时期达到极盛。

扶乩中最手拿乩笔的人称为乩人、鸾生或乩身,有时候乩人可由要占卜的人来充当。在扶乩过程中,神明会附身在乩人身上传达预言,这种方法可谓是沟通人神的上佳之法。当然,扶乩请到的神灵是随机的,不能够想请谁就请谁。如果在扶乩过程中请不到神灵,占卜就算失败。

古代的占卜之术——扶乩

扶乩 演示图

古人认为扶乩可信吗?神灵写的预言之词是真的吗?神灵通常不会把预言结果告诉扶乩之人,扶乩得到的结果多是诗词,这些诗词该从哪方面去理解才是对的?请看下面的故事:

故事一:王惠宦海浮沉(出自《儒林外史》)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王惠五十岁考中进士。会扶乩之术的术士陈礼拜见王惠,王惠便请陈礼施展扶乩之术,求问自己以后的升迁之事。

陈礼准备好道具,演示了种种前戏之后,扶乩开始。王惠扶着乩笔开始在沙盘中运笔如飞,陈礼将他的乩盘中写出的轨迹处理成文字。此次扶乩,请来的神灵是大明鼎鼎的关公,王惠被关公附体。扶乩结束后,陈礼整理出来的文字是一首《西江月》(关公作为三国人物,竟然会写宋词)。词是这样的:

羡尔功名夏后,一技高折鲜红。大江烟浪杳无踪,两日黄堂坐拥。 只道骅骝开道,原来天府夔龙。琴瑟琵琶路上逢,一盏醇醪心痛。

夏后氏五十而贡,王惠五十岁登科,这句话应验了。后面的黄堂坐拥、骅骝开道,天府夔龙都是大富大贵之人才能有的东西,王惠与陈礼认为这首词应预示着王惠之后,成为宰辅。

扶乩结束后陈礼告辞。不久后,王惠后被任命为南昌知府,成了封疆大吏。刚考中进士就能授予如此重大的职位,看来判词所言不虚,王惠的前途必定一片光明。

王惠到任后,为官严酷,众吏皆畏,是一个众官公认的能员。适逢宁王朱宸濠造反,朝廷提拔王惠为南赣道,置办军需。王惠在赴任过程中经过一个公馆,公馆门口的匾额上用红纸贴着“骅骝开道”四个大字。后又吹来一阵风出来,把红纸吹落,现出“天府夔龙”四个大字,王惠心中大惊,再想到“两日黄堂”,便就是南昌的“昌”字,扶乩的预言已经实现大半。想不到判词中的无限美好的场景,竟是残缺的红纸与破败的匾额。看来王惠对判词的理解有误,官运不如自己所想的那么一帆风顺。

隔年,宁王率军打败王惠,王惠被绑缚押送给宁王。宁王认为王惠是个能员,亲解其缚,有意招降他。王惠贪生怕死,愿意归降。宁王赐给王惠一杯酒。王惠被绳子缚得心口十分疼痛,喝完酒后,心便不疼了。归降后,王惠听说宁王排行第八,方才明白“琴瑟琵琶”,头上是八个“王”字。扶乩的话自此全部应验。只是事情的结果完全与王惠当初的设想完全不一致,想不到自己最终当了伪官。

两年后,宁王之乱被平定。投降宁王的官员要么被杀,要么出逃。王惠慌不择路,简单收拾行礼,只身连夜逃跑,自此改名换姓,出家为僧。若干年后,他的儿子郭孝子苦苦找寻,终于找到了王惠,或是由于俗世尘缘已经斩断,或是为了避免自己的行踪暴露,王惠始终不与儿子相认。父子见面后不久,王惠就去世了。

本以为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是却是青灯古佛了此残生,真是讽刺。

上面这个故事有个明显的漏洞,三国时期的关羽竟然会写宋词。那么王惠请到的神是真的吗?扶乩真的能请到神仙吗?有古人提出过一种说法:在扶乩中能召之即来的,应该是介于鬼与仙之间的灵鬼,因为扶乩鬼不能来,而神又不屑于经常光顾。

下面再讲一个略带风月旖旎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悲剧结尾却有带点喜剧故事,看一看扶乩能不能真的能请到神仙。

故事二:桃花女子(出自《萤窗异草》)

平阳人郑生,年仅二十,英俊潇洒,擅长扶乩,结果非常灵验。郑生平常喜欢诗歌,闲暇时经常与扶乩时请来的神仙唱和。

某天,郑生与众友为了预测科考的结果,进行扶乩。然而这次请来的却不是平常的那些神仙,来得却是一个自称桃花女子的“神“。在桃花女子的控制下,乩笔挥动起来,写写了一首轻佻的诗:儿家旧住桃花岸,君子曾匀柳叶眉。蝶不寻香香觅蝶,晓风残月负多时。

众友看情况有异,劝郑生停止。郑生一来喜欢诗歌,二来年轻人的情愫被诗句挑动了,不理会友人的劝告,没有停止扶乩,乩笔上又写成了一首表白郑生的七律:些儿心事为情苗,故解星珰下碧霄。绿绮抱来谁与拨,红笺叠就或重烧。胡麻自是羞相问,灵鹊非关懒作桥。前日眉峰今浅淡,因郎蹙损待郎描。

看到这露骨的表白,众人大惊,郑生也大惊失色。最后,女子在乩盘上写道:“众人在此,女子之间的心思不能随便详细吐露,且功名之事不归我管,请告退。”

友人劝郑生:“女子必为妖魔,你已被妖魔缠上,为了避祸,以后不要再扶乩了。”

然而郑生对桃花女子念念不忘,认为这是自己自己的艳遇。不顾友人的劝告,第二天就独自扶乩,这次请来的是平时与自己的交好的神仙。郑生向神仙询问桃花女子的情况,结果得到一首诗:

安不居官好,(安与官两字都有宝盖头,安字去掉宝盖头就是女字)

一了便烦恼。(一了合起来就是子字)

醜者半不知,( 醜字去掉一半就是鬼字)

人去他来了。(他字去掉人就是也字)

谜底就是“女子鬼也”。然而郑生猜不透这个谜底,以为神仙嫌他丑或是预言他科举不顺。

又隔一天,郑仙烧起神符,开始扶乩,火急火燎地召唤起桃花女子,桃花女子果然来了。虽然桃花女子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两人以诗歌唱和。桃花女子的诗句娇媚柔丽,蕴含着丰富的挑逗和绵绵的情话,年轻的郑生把握不住自己的情丝,逐步被迷惑。

自此之后,郑生每日都召唤桃花女子,对方随叫随到。到后期不用郑生烧神符,桃花女子也能来。一男一女,一实一虚,从日出到午夜都在一起,两人以诗歌交流。为了每天都和桃花女子在一起,郑生以修炼为由,足不出门,彻底成为了一个宅男。每天赔伴他的实物,只有乩盘、细沙、神符与乩笔而已。

某天晚上郑生按捺不住,想和桃花女子共赴巫山,便问桃花女子的容貌如何,桃花女子写到:“花作温柔玉作肌,笔尖早已涤胭脂。郎君漫问奴颜色,初放夭桃嫩柳丝“。郑生读罢被适中形容的美貌迷得神魂颠倒。

郑生此时情不自禁,道:“从前你曾说自己眉毛淡了,叫我替你描眉,可是这么久了,我却未能一堵你的芳容,又如何能替你描眉呢?”

女子写了一首诗:“久待霜毫画,非关妾闭门。雾中花自有,泥畔絮犹存。欲种合欢树,终须杜宇魂。何时轻似叶,飞上苧罗村”(大意是:只有脱离凡尘俗世才能实现你和我的共同愿望)。写罢,女子离开。

没过两天,郑生生患上了心悸病,嘴里总是絮絮叨叨,与人隔空对话。虽不再扶乩,床头枕畔,都能时不时地出现桃花女子写的诗,例如:“红豆抛残思欲碎,青梅剖破意徒酸”、“闲书情字原非恨,欲佩萱花又不忘”、“依稀似梦含羞觉,仿佛如君带笑迎”、“裙边豆蔻春空结,眉上葳蕤锁不开”、“翠带近来慵自解,银缸何日倩郎吹”这些销毁夺魄的诗一日不停地出现在郑生的周围,不死不休!

朋友听说郑生重病,都极力劝说他排除邪念。在生命面前,郑生终于收敛心神。友人走后,郑生的病体好转。然而到了第二天早晨,郑生起来洗漱,在水盆边看到了一首诗:“归去来兮胡不归,春风春夜掩双扉。香添帐底芙蓉艳,暖入波心鸂鶒肥。自有暮云压玉枕,何须朝露恋荷衣。温柔乡与蓬山近,莫把蓬山咫尺违。”郑生看后,对与桃花女子相守的愿望又萌发出来,病情又加重,卧床不起,十天后,与世长辞。从首次扶乩召唤桃花女子到去世,只有两个月。

郑生死后,托梦对好友说:“桃花女子为黄泉之人却骗我说身居仙境,虽然她骗了我,但我和她在一起很快乐,请你转告我家里人,不要为我担忧。”

由此可见,在古人看来扶乩请到的不一定是真仙。

扶乩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古人争论不休。在古代就有人爆料过,靠扶乩吃放的人大多数都是托,在扶乩过程中做手脚,假托神仙附体,至于那些具有预言能力的乩诗,都是自己代写的。爆料的人又表示,在扶乩时自己迷迷糊糊,文如泉涌,写诗一蹴而就,或许是有神在操纵吧,这是古人的看法。

解放后,扶乩被取缔。在港澳台和海外,扶乩保留了下来。

最后, 扶乩是后真的还是假的?作为受到过现代教育的现代人来说,知识比古人广博,见解比古人深厚,比古人看得远,看得清,心中应该早就有了有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