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教与天气预报

从汉代开始,道教建立之初,道教就致力于“关云望气”,以占晴雨风霜,并和人事之吉凶联系在一起。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中就有许多“占云气的内容”,与当时的气象有关。随着道教兴盛,宋元时期出现了一派专门研究“雷法”的道士,他们往往有祈雨之术。每当久旱不雨,影响农作物生长时,总要请一些道士布坛做法,祈求上天普降甘露。历史上曾有许多道士因“祈雨有验”而获得皇帝的赏赐。如宋徽宗时道士林灵素,“惟稍识五雷法,召唤风霆,间祷雨有小验而已”,以至于“帝独喜其事,赐号通真达灵先生,赏奎无算”。

道教与天气预报

古代道士有祈雨的职责

由于道士要祈雨,必须有“运雷霆于掌上,呼风雨于目前”的本领,不懂得一定的气象知识不行。所以钻研“五雷天心正法”的道士,大都要观云望气,了解气象的变化规律,否则祈雨不验,弄不好会招致杀身之祸。古代的一部分道士对天气的变化进行了长期观察,总结了一定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气象知识。

《雨阳气候亲机》,就是一本记载了道教的气象知识的专著,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与气象变化有关,而且“亲机”是说这些都是来自亲自观察的记录。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云气在日月星辰等处出现的时间、位置、颜色、形体和移动的方向等因索,观测气象的变化,尤其是风雨雷霆何时出现,其大小强度等,类似于今天的“天气预报”。《雨阳气候亲机》认为要预测天气,首先必须观察云的大小、位置、颜色等。如“太阳”篇是关于太阳周围的云气的观察:

“日未出,先拂晨于东方日出处验之,黑云如鸡卵、如旗山、阵鸟、龙头、蛇鱼、灵芝、牡丹,并应当日未申时有雷雨;或紫黑云穿贯日,及在日上下并应当日;若黑云如鱼鳞,主有风,三日后方应雷雨。”早晨东方云气的变化,确能反映当天的天气。这里描述的大约是夏季阵雨多发时的天气预报。东方出现黑云,一般都会下雨。《雨阳气候亲机》最后系统地总结了预报天气的各种方法。其中有些内容完全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也是较为符合气象变化规律的。如:“天旱之年看雨师,雨师立脚重如山,顷刻之间雷雨作,黑云未雨密虹生。”这是说要想准确预报,必须找到下雨的征兆,即所谓“雨师”,实际上就是黑云。“重如山”的黑云压境顷刻之间就会雷雨大作。如果不下雨,就一定会有彩虹出现。《雨阳气候亲机》对于气象变化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态度的。由此看来,祈雨的道士中有些也是讲科学的,至少他们认识到天气变化是客观的,所谓祈雨之术,必须在出现下雨的征兆时实行才能有验。

道教与天气预报

祈雨仪式

气象学是一门经验性较强的科学,只要长期细致地对天气现象进行观察,就能找到规律,从而能够较准确地预报天气。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大量的气象知识,而道教对天气的研究及其预报方法,当然也不应该因为他们从事祈雨等宗教活动而被排斥在外,而是应该给予较高的评价。

道教自身修炼的宗教实践活动也要求道教徒通晓天文地理。《丹房须知》云:“修炼之士,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达阴阳,穷卦象,并节气。”道士炼丹时,掌握了天文地理知识,就可以“休旺日时,升降火候,进退鼎炉”。所以,要达到延年益寿乃至羽化为天仙或蜕变为地仙之目的,天文地理的观测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在道教看来,天地人一体,个体生命的长短天寿与外界自然环境休戚相关。《太平经》就指出:“天地病之,故使人亦病之,人无病,即天无病;人半病之;即天半病之,人悉大小有病,好天悉病之矣。”道教炼养以“道法自然”为圭木,强调顺天应时,因此《太平经》严厉批评了那种“内则不能究于天心,出则不能解天文明地理”之人。“仰观俯察可以赜其机,一始一终度数筹算可以得其理”。换句话说,只有注重对天象、地理、物候的观测,才能探赜索隐,掌握天地运行之机理,做到“体天法象”,达到最佳炼养效果。

道教与天气预报

星象是道士预测天气的主要依据

从这一修道思想出发,道教的许多炼养方术如上清派所传的各种存思北斗七星法、存五方神法以及吞食日气月耥星光之类的服气法,都是结合一定的天象地耻方位知识构建的。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多层次、全方位梯级神仙谱系的构造,斋醮祭坛的设置,以及步罡踏斗之类的科仪编排,也离不开相应的天文宇宙和地理知识。上述种种因素,无疑会促使道教重视对天文地理现象的观测与研究,从而孕育了深刻的科学观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