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老南京”:陶谷新村的最初主人

记得小时候,笔者在汉口路小学上学,每天都要穿过位于上海路上的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这巷子叫陶谷街。出了巷子就是青岛路,走百十步,就到了我的学校,再往前就是著名的南京大学了。记忆中,那时的陶谷街十分的幽静,泥土地,人烟稀少,小巷两侧是大片大片的树林子,绿茵遍地。林中有一株古梅,据老辈人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秋天的时候,树上的叶子有的黄灿灿,有的红彤彤,在风中沙沙作响,我总要捡几片特红的叶子夹在课本里。

“老南京”:陶谷新村的最初主人

陶谷新村

  上世纪80年代这条街热闹起来,铺了水泥路,沿街盖起了一幢幢楼房,有了小吃店和商铺,人流也多起来了。后来这条街改名为陶谷新村。不管是陶谷街也好,陶谷新村也好,探究其名来历,都因了一位名人陶弘景曾居此而得名。那一株古梅,据说就是陶先生当年在此居住时所种植的。

  陶弘景的最后20年在这里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3年,陶弘景(456—536年)生于建康(今南京),字通明。后人称“贞白先生”,那是梁武帝在他死后赐予的谥号。他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身处战乱绵绵不止的年代。

  出身书香门第的陶弘景,其祖父陶隆,为王府参军,父亲陶贞,曾任孝昌县令。弘景自幼刻苦好学,5岁就“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练就一手好书法;10岁读葛洪《神仙传》,立志养生;15岁著《寻山志》,流露出他向往山林,倾慕隐逸之心;20岁被齐高帝萧道成引为诸王侍读,在宫中任职,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他在朝为官,除了处理公务,应酬朝仪礼节外,便是闭门读书。齐武帝永明十年,他36岁时终于辞官隐居句容曲山(今茅山),徘徊于山水之间,以听松涛、吟咏为乐,遍历名山,寻访仙药,专心修炼,陆续在广泛的领域取得了各种突破性成就,名重当时,并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茅山在陶弘景隐居前,已是一个颇为热闹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陶弘景先在岭上结庐,然后在那里择地修筑华阳馆,自号“华阳隐居”。馆分上、下两层,上层供他潜心学问,研究与修炼,下层用来炼丹、治药,同时还选择适当的荒野之地营建农田,作自力更生的打算。

  陶弘景在华阳馆住了10年,到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才为炼丹而住到岭东涧水边。天监七年,为寻访适宜炼丹的名山胜地,隐名出游,直至天监十三年才又回到茅山,仍住在岭东涧。天监十四年,迁到采阳馆,这是梁武帝特地为他在雷平山北兴建的,他推辞不掉,但他只在这里住了一年,就搬回到自己的住处去了,这里成为陶弘景一生最后20年的基本住所。

  梁武帝与“山中宰相”的交往

  梁武帝早年与陶弘景认识,称帝后,对他“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多次想请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弘景却始终不肯出来,他画了一张画,画中有两头牛,一头在自在地吃草,一头戴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看,便知其意。陶虽隐居不出,但梁与陶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开始,梁武帝一度颇有作为,陶弘景也把恢复朝廷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梁武帝不是一个能从根本上改变南朝社会风气的人物,他终日沉缅于玄虚的佛教理想之中,以致荒疏了政事。陶弘景虽与梁武帝过从甚密,却空负“山中宰相”的浮名,实不能对朝廷具体政务有什么干预和改革,而只能继续在打理道教事务的同时,致力于自己的学问和技艺。

  陶弘景一生有多方面的成就,通晓天文、历算、地理,长于琴、棋、书、画,最大的成就是标注和增修了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著有《本草经集注》,增收新药一倍,共达730种,他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汇集汉代以后发现的新药,首创自然属性和医疗属性分类,按天然来源分为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无用等7大类,又将药性分为寒、微寒、大寒、平、温、微温、大温及大热等8种。还具体规定了丸、散、膏、丹、汤、酒的制作过程,并介绍了一些有特效的药物。

  鉴于陶弘景的成就,《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列有7个“陶弘景”条目,对他的文化身份各有高度概括。《宗教》卷说他是“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哲学》卷说他是“道教学者”;《中国历史》卷说他是“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中国文学》卷说他是“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美术》卷说他是“道教思想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化学》卷说他是“医药学家和炼丹家”;《中国传统医学》卷说他是“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

  慧眼预知梁朝败局

  陶弘景是带着对梁朝命运的不祥预感去世的,临终时,口占一诗:“夷南任散延,平叔善空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官。”以讥讽时事,并为侯景乱梁的预兆。其后不久,梁朝果然大乱,继立的陈朝已很难被扭转,最后只能坐等北方雄师南下宰割的厄运。

  陶弘景在茅山隐居40多年,直到逝世,至今茅山还留有陶村、陶井、陶墓、陶碑等历史遗迹。从此茅山仗着他的名气,成为唐宋道教数百年间最有名的圣地,至今余香犹重,而他的精神遗产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陶弘景留给后人的是他的苦读精神。他读书一是勤勉不怠,昼读夜诵。二是广博,史书称他“读万卷书”。三是尚实,“一事不知,深以为耻”,注重于深解文义,辨伪存真。许是遗风所传,1500多年过去了,今日不长的一条陶谷新村,就依次排列着四五家古旧书店,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读书人。 

来源:徐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