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皆知大梁"江左梅长苏",不知大梁亦有山中宰相陶弘景

南朝大梁

南朝梁,是南北朝时期崛起于南方的一个短暂割据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第三个王朝,由南朝齐时的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而称帝后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为梁,以开创者萧衍始封地为古梁郡,所以定国号为梁。因南梁皇室姓萧,所以又称萧梁。

历史架空小说《琅琊榜》的故事背景便是在这南梁朝。历史上,南梁只是延续了前后五十五年的国祚,相比小说中架空的好几位皇帝所经历的年代,根本于历史上是虚无。所以,架空小说也只是架空的虚构内容,不过,《琅琊榜》作者对于南朝文化确实是有极深的了解,从琅琊榜中的大梁军武之气、朝政之态,都是与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极为接近。

《琅琊榜》小说中,梅长苏智谋高超、深谋远虑,左右着大梁的朝堂局势,最后辅佐萧景琰登上帝位。 而正史所记载,梁朝建立还真有这么一位特别高明的山中宰相,不过并非梅长苏,而是远离庙堂,居于江湖山野的陶弘景,他颇不像一位政客,而是崇尚的道家的天人合一与隐士的隐逸山野的志趣情操。

而梁朝的开朝君主萧衍,又十分重视他,每逢有重大的事情,便都会到深山去寻得这位山中宰相,问之一二,询问其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以及对于治理的建议与方针,陶弘景也确实为萧衍出了不少益于治国的方针与建议,而萧衍一一采纳,梁朝初年的时期,因此也是因为皇帝的励精图治,还有点王朝中兴之态。萧衍,由于是基层起步,最后登上帝位,知晓王朝的各个阶层的腐朽,所以他有着登基后一举打破僵局的抱负,而后也付诸实现了,使得久于弊政的新朝梁,社会各态与经济都有兴。

皆知大梁"江左梅长苏",不知大梁亦有山中宰相陶弘景

南北朝时局图

山中宰相

南朝时期,南齐的萧衍,建立梁朝称帝,取代同是萧姓统治的南齐,因萧衍也曾是南齐宗室,所以南梁也相对于南齐是一个延续。萧衍登基,史称"梁武帝",他有着一番振兴废业的决心,于是便想到了于南齐时期便于仕途摸爬滚打的陶弘景。

陶弘景,于南齐时期,齐高帝在位时期,于南齐朝廷任职,开始他人生的仕途道路,陶弘景由于少年时期便才学品德各方面都十分出众,于当时也是小有名气,便在一些文人朋友的举荐下,进入文官阶层,先后于南齐的巴陵王帳下任职伴读,而后又于南齐安成王等南齐王侯世家内,供职伴读一位,由此结识了当时的萧姓宗室的一些朋友,在经当时的九品中正制的人才推举制度下,他经过一些朋友的推举,加之能力过人,便开始进入南齐朝廷中央任职。

但是,由于旧时封建乌烟瘴气的官场制度,加上朝廷官场被世家大族所掌控,他们只认出身与贵贱,对于常人出身的官吏常常是压迫与剥削,使得他入朝数年,仍旧只是任下六品奉朝请,面对仕途的不顺与官场的倾轧,他愤懑于心,在无可奈何境况后,于南齐永明十年,他上表辞官,挂官袍于京城神武门之上,愤然辞官,归隐于江苏某地深山。

不久,萧衍即位。由于萧衍早年与陶弘景私交甚密,他便常常请教陶弘景,于立国定国号等大事皆是询问陶弘景,陶弘景以古籍所参考,给予建议定"梁"为国号,告之萧衍,"梁"是象征大运的字义,萧衍遂立国号为"梁"。

萧衍珍惜贤才,欲对陶弘景施以重用,便屡次派人携重金前往其所隐居之深山,请他出山任官,但是陶弘景多次拒绝。 在一次,陶弘景画了一副双牛躬耕的图画,让人带回于萧衍,萧衍见之,练练感叹道,"此人当真是无欲无求啊!"(此句,资料上原文为"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耶!",笔者以大致文意概括代替) 但是,面对开新朝而百废待兴的诸多国家大事,他仍是不辞辛劳的多次前往陶弘景所隐居的句曲山,询问许多治国之道,而因此萧衍与陶弘景之间,诸事往来而书信不绝,往来暇尔。

因此,陶弘景也被世人尊称为"山中宰相"。

皆知大梁"江左梅长苏",不知大梁亦有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画像一。

皆知大梁"江左梅长苏",不知大梁亦有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画像二。

痴迷道学

中晚年的陶弘景隐居山野,十分痴迷于道家的"神仙之学",尤其是酷爱炼丹,此举虽然从如今科学之角度来看,固然不可取。 但是,陶弘景自小便博学多才,饱读经书,天文地理,医学药物,皆是样样精通,甚至是偏向于道家修道炼丹之学的黄老学说,他也是正宗本行本家,所以,从自身的才学出发,他以所掌握的学识理念而行,去钻研这一方面。

皆知大梁"江左梅长苏",不知大梁亦有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隐居画像。

不想,仙丹是没有真正练成,倒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陶弘景,将医学上的造诣用在黄老之学上,他为求练成"长生不死神仙之药",便离开句曲山,遍访名山大川,求仙问药,并寻找各种珍稀药物,不想反而由所见所行,编撰出了一些地理山川与草本药物的许多资料,并且流传下来,对于古时候地理与医学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十足的贡献。

也是有心炼丹丹未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皆知大梁"江左梅长苏",不知大梁亦有山中宰相陶弘景

江苏茅山地理位置图

医学造诣

陶弘景深谙道学,对于求仙问道之事,是颇为痴迷和推崇。于是,他为了寻得真正可以造就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法子与珍稀药草,便开始了寻仙求道之旅。

他离开句曲茅山,游历四方,遍寻名山大川,如明朝的徐霞客般,经山途水,到一处便寻一处的草药,领悟一方的山水自然,悟一方的道法自然,途径中原,又折返江南,走南闯北,又以道家所学,于崇尚佛家(佛教于南北朝时期,于北方地区的几个政权间极为兴盛)的北方,以道学与佛家僧人们求学论道,最终使得他的事迹传遍天下,也使得他游历四方的收获颇为丰富。

皆知大梁"江左梅长苏",不知大梁亦有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隐居地,江苏茅山

他将周游各地所寻得的新兴草药登记在册,由于自小他出身便是医学世家,所以面对草药一行,他是信手拈来。 他根据游历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如同神农尝百草一般的亲自寻药,每一株药草的分门别类,外观等等,都详细的记录下来,而后根据旧时候的医术典籍,加以整理统筹,编撰出了《本草经集注》,详细记录了许多草药中药的门类与作用,为古代医学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巨量的学术著作支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陶弘景,一生随心而行,不受官场仕途所掣肘,随性而为,有着许多古时候文人墨客所无法达到的无为胸襟,他活出了自己的风趣与逸事,这是他的活法,也是无数仕途不顺的人终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