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贾母偏爱的满床“笏”到底是个啥(贾母为何偏爱黛玉)

原创: ​高宇 青蕴江南

余性迂阔,喜考据一些“没用”的东西。尝自我催眠:无用即有用,有用即无用,大道也。

若干年前余尚混迹历史群中,有群友偶提问笏到底是怎么回事。别人说过即过,倒引余痴性大起,遂做考据一番,记史料若干。今加整理,乃成此文。

笏,亦称手板或手版。目前有明确记载其成因的,是在南梁周迁《舆服杂事记》里,其曰笏为汉高祖“偃武修文”所制,是以可以采信为汉代已正式开始使用。

当然,也会有所谓历史“方家”出来驳斥。因为在《尚书·周书》里有记载称周武王已用笏,那自然刘邦就要把原创的名头拱手让出,而笏的历史也可以上翻几百年。不过自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以来,现行《古文尚书》是否真正先秦古籍在晚清即已成疑。后再经顾颉刚诸先生抽丝剥茧,认同其为西汉末刘歆伪托而作者已多。即使未成铁案,但至少极为可疑。因此把笏出周武之说视为新儒学依汉制而加于西周,逻辑也算得通顺,是以未足为信。

至于《礼记·玉藻》所谓: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度二尺有六,其博二寸”云道理与上相同。《礼记》亦疑有西汉儒家伪托成分,况此记载并有两处漏洞:

其一,天子持笏何用?笏早期作用是随时记“上之言”,历代皆有史官孜孜不倦记当朝事,编为《实录》,何须天子劳神再如写日记般在笏上随时记自己之言,天子亦没有写回忆录的任务与麻烦,更不用记录自己说了什么;

其二,据出土汉尺实物,汉一尺=23.1厘米,则“二尺有六”为60.06厘米。若天子之笏以玉为之,那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大石条子。周天子身上一个脖颈至膝的组玉佩已不下几十斤,再加半米多长一大石条,则当老大至为辛苦,必然皆为颈椎增生和腰间盘突出之典型病例。

因此,《玉藻》所记尺寸应为象牙及竹木之笏的尺寸,而所谓天子持玉笏恐是从“王执镇圭”演绎而来:《周礼·春官·典瑞》曰王搢大圭,执镇圭,又据《周礼·考工记》云“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而宋代聂崇义《三礼图》中所绘五帝画像,其所执之圭乍看上去确乎很像是笏。

贾母偏爱的满床“笏”到底是个啥

《三礼图》插图,天子手执之圭很容易与笏搞混

《打金枝》各个传统剧种里几乎都有,算是戏曲里的“神剧”。之所以喜闻乐见,大约因为它帮老百姓营造了那一点“君王讲理”以及“皇上孩子错了也打得”的美好幻想。它还有个名字叫《满床笏》,讲得是“打金枝”事件的源起:郭子仪过生日,七子八婿祝寿,皆是官员,所以笏板放了满床,折射出郭家的富贵熏灼。殊不知历史上的郭子仪功成归朝后,无一天不生活在兔死狗烹的忐忑恐惧中。那满床的笏,在历史上也未必全是勋贵的象征。

《晋书·舆服志》:

古者贵贱皆执笏,有事则搢之于腰带。

则此物从西汉到曹魏是所有朝臣都执的,手里有事做就插在革带上。

另据《舆服杂事》:

五代以来,惟八座尚书执笏,以笔缀手版头,紫囊裹之。其余王公、卿、士但执手版,主于敬。不执笔,示非记事官也

周迁南朝梁人,这里的“五代”就指的是曹魏、晋、宋、齐、梁。

尚书出现于两汉,当时远不是什么部级干部,只是皇帝私人之宦,归于九卿之少府。最早为五尚书,东汉末始有八座之名。自曹魏而两晋南朝,八座尚书趋于成熟。初时,八座尚书地位甚高,正经扮演皇帝的顾问或智库,类似于美国之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来,渐被中书舍人侵夺其位,退而为皇帝秘书处而已。《通典·卷二十二》:

及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於是始见曹名,总谓之尚书台,亦谓之中台。大事八座连名,而有不合,得建异议……魏置中书省,有监、令,遂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

“听命受事”成八座尚书的唯一工作内容和职责,即秘书之任。老大随时发指示,秘书必然要时时记录,然后传达。为此,和现代秘书随身必带笔记本一样,在没有笔记本的时代,八座尚书需要把笏当笔记本或iPad使用。至于他官则无此需要,因此笏自南北朝起,已成为一专用的朝仪用具。

《正字通》:

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以粉饰之。

贾母偏爱的满床“笏”到底是个啥

严嵩画像,其手中所执为明代之笏,当为象牙所制

明复唐礼,因此隐约可知,唐宋皆应如是。

贾母偏爱的满床“笏”到底是个啥

王安石画像,其所执之笏,从露出部分已可看出颇长,应该即是依《礼记》规制所制

可知,至少四品以上的象牙笏,价值不菲。因为唐宋以来,中国之大象已经退居西南,越来越少,象牙逐步进入奢侈品之列。那么关于笏,就还有一个涉及“经济”的问题,就是官员们手里作为朝仪一部分的笏,由谁买单。

贾母偏爱的满床“笏”到底是个啥

王阳明画像,此明代之笏及手执之法十分清晰

笏在古代大型类书中归于《服章》,与玺、绶、衮冕同类。由此推之,大概率属于官制而非官员自制。根据古代官作制造业的管理体系,在唐及以前,笏的制作应属少府监之尚方暨中尚署执掌,而宋代则应归于工部文思院。至明代,就当归属内府监,由太监执掌其制作。

至此,有关笏的零七八碎基本已经齐了,不足之处,尚待他贤补缺。从小东西里能归置出点大历史,可能也是一种角度和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