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史上此人自认为比诸葛亮还料事如神,但没能料到自己的悲惨下场

----北魏“赛诸葛”崔浩

骁勇善战的马背民族鲜卑族建立北魏王朝,统一了中国北方。在这些马背得天下的民族眼里,孔武有力身形魁伟才是一个男子的标准。在史书中记述时都要将“魁岸”“雄伟英壮”等描述写在前边来形容。而对于肤白貌若女子的男人,一般都看不起,更别说尊重了。

但是在北魏历史上却有一位身材矮小皮肤白皙的男人,权倾一时历时三朝,堪称当时的一代谋臣,且自命不凡料事如神,自比汉初三杰张良,对于智者代表诸葛亮,却不以为然。

史上此人自认为比诸葛亮还料事如神,但没能料到自己的悲惨下场

崔浩史载“织妍洁白,如美妇人,纤尪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但博闻强识,能力出众,深得北魏君王的喜爱。

北魏第一位皇帝拓跋珪期间,就因为崔浩写得一手好字得到重用。在拓跋珪服食“寒食散”精神错乱,为推行父死子继的皇权继承程序,借故杀掉了很多大臣,唯独崔浩父子都平安无事,还被任命为太子的老师。这和崔浩是汉臣不无关系,也和他善于扑捉帝王心术有关。

在北魏第二代皇帝拓跋嗣继位后,崔浩这才在朝政中崭露头角,深得器重和重用。也是在这个时期,他的才华及谋略充分展示,拓跋嗣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

这就要从他的料事如神说起。

东晋刘裕北伐,后秦向北魏求援,拓跋嗣跃跃欲试,也想参与其中,认为东晋刘裕靠着水军登陆作战进攻潼关天险,必然损失惨重,这个时候派出轻骑突袭洛阳,必定能大获全胜。

但崔浩却持反对意见,说:“刘裕准备进攻后秦,所做的准备工作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在没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他是不可能如此大规模进攻的。所以此次刘裕北伐,那是志在必得的。如果我们派人突袭洛阳 ,那就是代人受过。如果我们在黄河沿岸借道给他,他必定感激我们,打胜了好处自然不用说,如果他打败了,我们在突袭洛阳,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

当时的拓跋嗣并未采纳崔浩的建议,反而派遣了三万骑兵去突袭洛阳。

刘裕以两千步兵凭却月阵大败北魏三万骑兵,震惊北魏朝廷。

拓跋嗣得知大败的消息,非常后悔没有听从崔浩的建议,也深深折服于崔浩的料事如神。

史上此人自认为比诸葛亮还料事如神,但没能料到自己的悲惨下场

当刘裕在关中大败前秦,拓跋嗣又坐不住了,但有了上次的教训,就向崔浩问计,并

让分析下当时的天下英雄。

崔浩说道:“后燕的慕容垂可算一代英雄吧,但是他却远远逊色于刘裕。为什么呢?拓跋垂承祖上荫护,一出生就是富贵之命,十三岁勇冠三军,皆为父兄之故。是靠着父兄的旧部,成就事业真是易如反掌。而刘裕出身寒门,没有任何背景,就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消灭了桓玄,复兴了东晋,北上擒获了慕容超,灭了南燕,南下又杀了造反的卢循十几万大军,没有失过一次手,就能看出他的才干过人啊!”

“目前额局势是虽然刘裕得到关中,但关中素来民风彪悍,肯定不会屈服于江南的管辖。从我们北魏现在的将军中,哪一个也不是刘裕的对手,所以我们不应该去搅这趟浑水!刘裕的战国他自己也有可能得不到,因为夏的赫连勃勃为人狡猾,必定会来抢这个胜利果实!”

拓跋嗣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又问那这局势的破解之法。

崔浩继续解释道:“赫连勃勃国破家亡后投靠的后秦姚兴,但他不但不感激姚兴的恩情,反而起兵作乱,没有找他的世代仇敌我们北魏,一直缠着后秦。他的成功大部分都是靠着扯火打劫。加之为人残忍好杀,四面受敌,将来也不会长久的。在近代的栋梁之臣中间,王猛是苻坚的管仲,慕容恪是慕容炜的霍光,而刘裕却是司马德宗的曹操,将来他一定会另起炉灶的,我们就耐心等待吧。”

而还没有过十年,崔浩所说的这些都成现实。北魏皇族及大臣们对崔浩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史上此人自认为比诸葛亮还料事如神,但没能料到自己的悲惨下场

拓跋嗣在两次西征柔然后,深深感觉到当年父亲拓跋珪立“子贵母死”的良苦用心。面对于朝廷上鲜卑贵族仍旧坚持的“兄亡弟及”的制度,想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却毫无头绪。

崔浩亲眼目睹过拓跋珪皇权更迭的混乱,加之身为汉臣,熟悉汉族王朝的典章制度,更熟悉鲜卑族的特殊制度。作为拓跋嗣的帝师,他一眼就洞穿了拓跋嗣的心病。

于是向拓跋嗣建议,建立太子制度并且以太子监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拓跋嗣心结一除,立刻实施了崔浩的建议。随后继位的拓跋焘,父子相承制度就成了北魏皇位传递的传统。以父子相承制度替代了鲜卑旧有的兄终弟及制,也是汉族制度初步替代了鲜卑祖制。

拓跋嗣立当时十二岁的拓跋焘为太子后,并制定崔浩仍为太子的老师,也是唯一的一位汉臣。

在拓跋焘继位后,赫连勃勃病死,就有心讨伐,可西边的柔然时常侵扰边境。就有点犹豫,不知道该讨伐谁,于是召集大臣商议。

作为鲜卑贵族的大臣,都建议先讨伐柔然,就算没有取胜,也可以一路游牧顺道打猎弄点实惠。可崔浩又持反对意见,他说:“柔然是马背为生,纵然大举进攻也不一定能抓到柔然的主力进行决战,甚至于碰到他们都是靠运气。而赫连勃勃所占的国土不过才几千里,因为凶狠残暴,属地的老百姓早就不愿意其统治了,这个时候他的儿子赫连昌刚继位,如果施以仁政,必会笼络人心,想再攻打他就难了!”

拓跋焘听取了崔浩的建议,攻打夏。

在攻打期间,面对强悍的铁弗骑兵,加上天气不好,连拓跋焘都有点犹豫了,想退兵。这时候又是崔浩建议,“我们千里出兵,就为今天,这时候撤也来不及了,我军分兵,一部作引,大部从后袭击。”拓跋焘采取崔浩建议,果然大获全胜。

史上此人自认为比诸葛亮还料事如神,但没能料到自己的悲惨下场

拓跋焘击败夏之后,崔浩建议西击柔然。

大臣们又反对。这次反对的也是汉臣,是当年劝阻苻坚不要南下的张渊。就是因为苻坚没有听从张渊的建议而兵败淝水。张渊认为柔然远在漠北,这种地方就是得到了也无法耕种,且民众难以管理,没必要去征讨。且如果大举进攻柔然,南方的刘宋北上岂不两面受敌吗?

崔浩说:“如果我们不彻底击败柔然,怎么能专心对付南边的刘宋,我们刚占领了夏的都城统万城,他们早就吓的没胆子了。更何况我们是骑兵,刘宋都是步兵,他们北上我们也能南下啊,长途行军对他们是苦差事,对我们却不一定。当年刘裕这般英雄在关中都被赫连勃勃的骑兵大败,现在刘裕已死,他的儿子差远了。如果刘宋北上打我们,那不是羊羔来找虎狼搏斗吗?没有什么可怕的!柔然自认为离我们远,就觉得我们奈何不了他们,压根就没想我们去收拾他们,我们发动突然袭击,肯定能击败他们!”

崔浩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继续说道:“如今是夏季,柔然是游牧民族,这个时候正是分散放牧的时候,到牲畜肥壮的秋天才集结,天冷才南下掳掠抢夺。我们这个时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只希望诸将能深入寻找,不然就不能全胜。”

拓跋焘亲自率兵向柔然大举进发。果然出其不意出现在放牧的柔然人面前,将柔然杀的大败,俘获了大批的牛羊牲口。当时并没有深入追击,拓跋焘就携带着大批战利品班师了。等快回到平城时,得到情报如果再追击两天,就可以把柔然逃跑的残部全部消灭,拓跋焘后悔不已,也深深折服于崔浩的谋略及料事如神。

史上此人自认为比诸葛亮还料事如神,但没能料到自己的悲惨下场

后来西击北凉的时候也是一样,大臣们都纷纷反对。甚至于有人说北凉境内遍地是戈壁硕石,没有水草生存,当地人都是靠山上的积雪融化时引水浇灌,如果大军进发,北凉人挖断水渠,我们的人马会因缺水而无法久留。拓跋焘又是犹豫不决。

崔浩反驳说:“《汉书地理志》中说凉州畜牧业是最发达的,如果那里都没有水草,这又如何解释?更何况汉朝怎么会在那里设置郡县,真是荒谬!”

拓跋焘听取崔浩意见前去讨伐,到达北凉境内后看到水草茂盛,对崔浩说,你当年的话真是料事如神!

崔浩回答:“我本人一向实话实说!”

崔浩博学多才能力出众,自然也就恃才放旷,得理不让人,经常实话实说让人下不了台。

崔浩主张全面汉化,加之又经常嘴上不留情,鲜卑贵族和部分汉臣都对崔浩自然也就恨之入骨。

因为拓跋焘在位期间的诸多大事都是崔浩的谋划下完成,深得拓跋焘信赖和宠信。拓跋焘对崔浩说:“你是历经三代的重臣了,希望你能够直言相告,我脾气不好,曾经采纳你的建议,但过后我经过反思,觉得还是你说的有道理。”经常有什么问题就到崔浩家中征求意见,并下令崔浩要进宫见驾,可以直接出入后宫。

崔浩是权势冲天,他自己也觉得有拓跋焘宠信支持,更不把那些鲜卑权贵放在眼里了。

史上此人自认为比诸葛亮还料事如神,但没能料到自己的悲惨下场

崔浩和同为汉臣的毛修之(看过小编前边文章的就会知道,这个人就是那个史上真实存在的厨神,靠着厨艺飞黄腾达的那位)常常在一起探讨。

有次他们聊到了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毛修之说他曾经在蜀待过,听老人们说,写《三国志》的陈寿,曾经在诸葛亮的门下任职,因为犯错被诸葛亮鞭打数百下,所以他写《三国志》的时候,就有意贬低诸葛亮,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崔浩却又持不同意见,说:“我倒是觉得他没有故意贬低诸葛亮,而是有夸大之嫌”。(小编以为崔浩此人善于抬杠,并且有独到见解)毛修之很吃惊,问原因。崔浩继续说:“诸葛亮是刘备的丞相,应该为辅佐主公争取夺天下。但是他却舍弃荆州,退进了巴蜀,靠着山势险要,太不合时宜了,我看就是下策。他自己还自比管仲萧何,岂不是有点自大言过其实?”

把毛修之惊得是目瞪口呆。崔浩又继续说:“本来小国与大国对抗,本身就没有胜算,就要讲究策略,可是诸葛亮不仅不考略这些,军事上又谋略失误,不败才怪!比如说他出兵垄右,再攻祁山,又攻陈仓,就因为行动迟缓失去战机,大败而回。后来进入秦川,不去攻城,却还想着和魏军主力决战。司马懿当然洞穿其战略目的,固守壁垒,就是不出站,拖也拖死他了,其实诸葛亮就是急死的。从以上得出,他怎能和古代那些善战的将帅相比较呢?”

崔浩评价完诸葛亮,毛修之也觉得崔浩说的有道理。

史上此人自认为比诸葛亮还料事如神,但没能料到自己的悲惨下场

当太子拓跋晃监国的时候,鲜卑贵族纷纷附庸,成为了鲜卑贵族势力的首脑。

此时的崔浩,依旧我行我素。甚至于连太子拓跋晃也不放在眼里。为了和太子拓跋晃的鲜卑贵族势力较劲,崔浩不仅大力推行汉化,还不断安排任用汉臣。甚至为了这个人事安排,和太子拓跋晃发生争议。

当时佛教在北魏境内很盛行,鲜卑贵族连同太子拓跋晃也是崇信无比。佛教在北魏境内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佛寺的建设及扩张几乎占据了耕地的三分之一。并且僧人是免徭役的,贫苦老百姓纷纷去做和尚。加之僧人地位非常高,不仅寺院可以拥有田产,还可以雇佣佃户长工,严重制约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当时还出现了僧侣地主,以扩充寺院和进行佛事活动为由,不断蚕食百姓田产和民居。

作为深受汉文化熏陶的汉臣,崔浩对于佛教的发展制约经济深恶痛绝,加之佛教是外来宗教,他自己对拓跋焘说的时候也毫无顾忌,称佛教是胡教。

适逢北方道教首领寇谦之到平城发展道教,崔浩觉得找到了根治和制约的办法。在拓跋焘面前大力推荐,并成功令拓跋焘弃佛信道。

拓跋焘开始抑佛兴道,根据崔浩的建议,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并下诏五十岁以下的僧侣必须还俗,服徭役纳税赋。本身鲜卑贵族就是一部分僧侣地主,就引发了此诏令的抵触和对崔浩的愤恨。

在佛教徒参与的陕西盖吴起义被镇压后,竹林寺发现的僧侣地主竟然在寺院内藏有女人供淫乐,更有参与盖吴起义的兵器及僧侣。拓跋焘大怒,下达了史上首次的灭佛诏令。

“先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今后再敢言佛者,一律满门抄斩!”

史上此人自认为比诸葛亮还料事如神,但没能料到自己的悲惨下场

崔浩坚决执行,目的就是要推行汉化和诛灭佛教。

北方道教首领寇谦之都觉得灭佛有点过分,劝崔浩不要灭佛,道佛共存不仅可以互相共处,更可以相互融合。而崔浩的本意就是要彻底打击太子拓跋晃的鲜卑贵族势力,以能够顺利推行政权汉化。

太子拓跋晃多次向拓跋焘谏言,均不受。

当时拓跋焘受汉族文化影响已经很深了,就想修一本《国记》。其一是证明鲜卑族入主中原的正统论,其二是将自家的祖先都名留青史,光辉形象荣耀后人,其实仅仅只是给鲜卑皇室后人看的。

这件事情非常吃力不讨好,分寸把握太难把握。为此拓跋焘还处死了刚写了十多卷的大臣。

以太子拓跋晃的贵族势力就向拓跋焘推荐让崔浩写,先美言崔浩无数,再言只有他有能力写出等话。拓跋焘一听,也是啊,崔浩多有能力啊,就命崔浩修撰《国书》。

崔浩专门询问了拓跋焘,实话实说吗?拓跋焘回到那是当然,史书嘛,就要真实。

崔浩严格按照拓跋焘的要求,详细编撰出一本《国书》。

崔浩得罪的人太多了,不仅仅是以太子拓跋晃的鲜卑族贵族,还有同朝为臣的很多汉臣。参与编史闵湛、郗标建议崔浩把这部《国书》刻于石碑,同时也把崔浩所写的《五经》镌刻其上。太子拓跋晃得知,也大大地赞赏。

在通往天坛的大路上,立起了巨大石碑,一直沿路到达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的碑林竖立高大石碑,上边详尽叙述了鲜卑拓跋氏的历史的《国书》和崔浩的《五经》。

力求真实还原的崔浩把不仅把拓跋什翼健娶儿媳生子、拓跋珪娶小姨等陈年丑事公示于众,还毫无避讳将部落诸多旧制陈年旧事也抖落个干干净净。在人来人往的通衢大道上,行人议论纷纷。

史上此人自认为比诸葛亮还料事如神,但没能料到自己的悲惨下场

以太子拓跋晃的贵族势力趁机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北人咸悉忿毒,相与构浩于帝”。

拓跋焘大怒,下令逮捕崔浩,亲自审问。

拓跋焘问他你可知罪?崔浩惶惶然说自己曾经受过贿。惶恐不安竟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

崔浩被诛灭九族,在送往城南施车裂之刑时,押送的卫士竞相爬上槛笼,站在上边朝着崔浩头上撒尿。七十来岁的崔浩在槛笼内呼号连连,被数十卫士的尿浇灌,尿骚味一路都能闻见。这是史上遭受如此虐待惨死的丞相,没有一个人认为他是冤枉的,而是罪有应得。

同时被诛灭的北方汉族士族多达数族,连同负责编撰《国书》的编撰、抄写和刻碑的数百也全部被杀。

北魏的汉人贵族势力遭到彻底毁灭性打击,以太子拓跋晃为代表的鲜卑贵族势力占据了上风。

后拓跋焘说崔司徒可惜啊,是因为他失去崔浩后才感觉到他对自己的重要性。

崔浩谋略盖世,并非功高震主。虽一生忠心耿耿,但不懂权衡之变,为史上特例。

历经三朝,料事如神,自比超过诸葛亮的崔浩,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是这样的一个下场。

史上此人自认为比诸葛亮还料事如神,但没能料到自己的悲惨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