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尊老子为祖师,奉道德经为经典,但创立道教的是这位张道陵张天师(尊老子为祖师)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张天师”这三个字儿吗?在很多跟道教、跟捉鬼抓怪、跟除魔斩妖有关的小说、影视作品里,应该经常能听到张天师这个称呼。今天咱们就聊一聊天师道第一代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汉留侯张良八世裔孙。据说他母亲夜间做梦,得神人所授蘅薇香草,感而有妊,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上元之夜生下男婴,取名道陵。张道陵从小就很聪明,7岁就开始研读《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有空余时间就学天文、地理及河洛图谶之书。年纪大一点入太学,博通五经,成为饱学之士。后来张道陵回乡讲学,教授五经,从学者达千余人,人称“大儒”。

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张道陵以“贤良”受人举荐,经朝廷考试,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并被委任为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县令。这期间,他目睹朝政腐败,时局动荡,深感仕途险恶,前程难卜,心中颇为愤懑,所以就生出了效法先祖(留侯张良功成之后,弃官辞封,飘然而去,据传得道成仙)告退隐居之意。所以,张道陵谢绝了朝廷的一再挽留,辞去江州令职,退隐于洛阳北邙,开始研习黄老长生之道。三年后,得黄帝九鼎丹法,神兽白虎衔冠而至,其道术日臻成熟。

尊老子为祖师,奉道德经为经典,但创立道教的是这位张道陵张天师

张道陵

建初五年(公元80年),朝廷下诏征张道陵为博士,但他称病避使不见。后来朝廷又下诏征他为太傅,封翼县侯。但他视禄位为粪土,因此朝廷三诏而不就。北邙近在京都门外(那时的京都洛阳),俗务嘈杂,为了避开朝廷的骚扰,张道陵决定远离洛阳,出游名山秀峰,访求仙术。因为待过的蜀地民风古朴纯厚,易可教化,而且境内多名山仙迹,于是携弟子入蜀,住在临邛鹤鸣山(又叫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潜心修道。

入蜀之初,当地谶纬之学(具体意思可以去网上查一查)和神仙方术已经十分流行,张道陵直接承袭了谶纬神学的有关内容,使之成为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同时,当地已有的民间鬼道巫术,也为道教在这个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张道陵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著作道书二十四篇(这部书是否真的存在目前不能确认),用简单明了的的语言,阐述“天道”的微言奥义。因此,二十四篇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道教论著,也是他组织道教的总纲领。

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张道陵自称太上老君降临鹤鸣山中,亲手交给自己三洞(洞真、洞元、洞神)经书、金丹秘诀、三五斩妖雌雄剑及都功印,并任命他为“天师”,让他实行正一盟威道术,替天行道,驱除邪祟。于是张道陵自创教派,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道教组织。该教规定,凡入道者交米五斗,以供斋之用,这就是很多朋友听过的五斗米道,或者五斗米教的来历。五斗米道尊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就是道德经)为基本经典。张道陵还写了《老子想尔注》,声称君王要是按“道意”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意”,便可长久;并以“佐国扶命,养育群生”为己任。《老子想尔注》全称《老君道德经想尔训》,该书失传已久,现今有敦煌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藏于大不列颠博物馆,残卷中包含了五斗米道的重要教义。

尊老子为祖师,奉道德经为经典,但创立道教的是这位张道陵张天师

太上老君

五斗米道的发展过程,也是与当地鬼道巫术的不断斗争过程。据说,张道陵入蜀不久,就着手揭露当地原始巫教的罪恶,同时宣传自己写的道书,积极争取民众。为了把蜀民从巫教的信仰中解脱出来,他一方面号召民众除灭巫害,凿井修路,解决与百姓直接相关的生产生活等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他还用自己的中医医术,为民众治病。因此,张道陵很快赢得了蜀民的广泛拥戴,“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都称他为张天师,把他所创立的宗教称为“天师道”。

随着五斗米道的不断壮大,入道教民越来越多。如何组织众多教徒,是张道陵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经过周密的设计和实践,张道陵把天师道覆盖的区域划分为二十四治,就是二十四个教区。这二十四治除北邙治(洛阳市北)外,其余都在巴蜀地区。为了约束教民,他还为各教区制定了严密的组织和完整的教戒。这时,张道陵已经创建了一个以鹤鸣山为中心,以老子思想为指导思想的道教区域。五斗米道还规定,天师是整个教区的最高统治者,初入道者叫鬼卒,能为道徒举行祝祷仪式的人叫鬼吏,能讲授《道德经》的人叫祭酒。祭酒负责主持一治教民的各项具体事务,受天师直接支配,对天师负责。各治教民在祭酒鬼吏的管束之下必须孝敬长者,礼让外人,不得兴讼斗闹,欺诈世人。每年三会之日(正月七日为上会,七月七日为中会,十月五日为下会),教民必须齐集治所,听候祭酒检查,聆听教区科律。由于五斗米道教导有方,所以教化所及,民风为之大变。

尊老子为祖师,奉道德经为经典,但创立道教的是这位张道陵张天师

五斗观

道家以飞升成仙为最高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早期道教史上便是服食丹药。他得到黄帝九鼎丹法后,就想炼制丹药,但那时囊中羞涩,也就作罢。当张道陵成为天师后,财富也慢慢集聚,所以开始买药炼丹。金丹练成后,张道陵自己吃了半颗,马上就觉的身轻欲飘。但他不愿立即抛下信众,升天成仙,所以暂时留了下来。不过他已经算是半仙,有很多法术。他居所门前有个池塘,他常常泛舟其中,但同时大家又会看到他在室内谈笑风生,接待来客。这应该就是分身术吧。

张道陵号称有弟子三千,但能得其真传的却只有三人,一个叫王长,另一个叫赵升,再有一个是他的儿子张衡。据说王长擅于天文之学,精于黄老之术,在张道陵草创五斗米道时便已入教,应该是他的大弟子吧。赵升比较神秘,不知何方人士,来历也很夸张。据说张道陵吃了半颗金丹成为“地仙”以后,觉得身边弟子都不足以传承自己衣钵,所以就留下了九鼎大要没传给任何人,要等待有缘之人,后来果然有个人在上会之日从东方来,此人超凡脱俗,张道陵便觉得他是自己要等的人。为考验他的道心,张道陵多次试探他,结果这人不贪财色,忍辱负重,同情穷人,坚守正一,张道陵对他十分满意,这个人就是赵升。

尊老子为祖师,奉道德经为经典,但创立道教的是这位张道陵张天师

天师像

这两个徒弟对天师的忠诚,有个故事可见一斑。某天,天师带着弟子,登临云台绝岩。这岩下有棵桃树,果大色红。为了摘到桃子,张道陵打算跳下去。这多危险啊,众弟子苦苦劝阻,唯独王长、赵升不说话。结果大家没劝住,天师还是跳了下去,结果没落到树上,就此不见。众弟子只知道惊怕哭泣,还是赵升、王长表现不同,他俩对视了一会儿:“师者父也,自投于不侧之崖,吾何以自安?”于是两人一起跳了下去,没想到正落在天师身边。天师笑道:“吾知汝来”,就教授二人大道要术,三天后才回来。其他弟子见此情景,个个追悔莫及。

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122岁高龄的张道陵自知大期已至,遂于本年下会之日(十月初五)召集各治祭酒和骨干教徒到鹿治堂(今四川绵阳一带),准备对身后之事进行安排。会上,天师宣布,其位由儿子张衡继承,并规定今后这个位子只能是自家子孙才能继承,正式确立了历代天师必须在张家宗亲内部继承的传承系统。

尊老子为祖师,奉道德经为经典,但创立道教的是这位张道陵张天师

道教弟子

永寿二年,123岁的张道陵在鹤鸣山中神秘消失。根据葛洪(他的故事也挺有趣,以后可以说说)的《神仙传》记载,张道陵将《升丹经》、《九鼎大要》等传给赵升、王长后,便与二弟子白日冲天而去,成了名符其实的神仙。不过李膺的《蜀记》则说,张道陵年老体弱,在鹤鸣山中被巨鳞吞噬,其子张衡恐人饥笑,就编造出乘鹤升天的神话来。现在看来,两个说法都不足为信,非要选一个,后者倒是更接近现实。

张道陵仙逝后,其子张衡继任“天师”,从此后天师代代相传。但到63代时,据传这代天师跑去弯弯,丢了天师印信,从此不能向下传承。也有说法,上世纪30年代江南一带盛传一首民谣: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早就预言了此事。另有一说,根据道教理论,八八六十四爻,穷尽周天造化,天师传承也不敢这么圆满达到六十四代。现在江西龙虎山张天师府主持工作的不敢自称天师,而且也不是张家后裔,是张家的外甥。

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道教组织,标志着中国道教的基本形成,这是张道陵最大的成就。之后,经过历代天师和道教徒众的不断完善,道教迅速发展起来,与释、儒二教成鼎足之势,在世界宗教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由于其在道教史上的特殊地位,故历代受封:唐玄宗册封他为太师,唐僖宗册封他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南宋理宗册封他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他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所以,尽管老子被尊为道教祖师,道德经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和基本教义,但道教的创立者却是这位张道陵张天师。今天的话题就到这儿了,请关注堃哥,看更多有趣文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