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换个角度看运城

作者:冯建国

我的故乡运城,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与河洛、关中两地比邻相望,共同形成华夏文明之源,因居于黄河以东,因故而称之为河东。其西、南以黄河为界,有中条山横卧其间,又恰好被黄河大拐弯所围,形成了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大河湾,恰如一位母亲的怀抱,孕育和哺乳着华夏民族的茁壮成长,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

走入故乡母亲的怀抱,似乎尚且能嗅到母亲的气息,给了我们山清水秀的钟灵毓秀之地。行走在母亲的腹地,可知南部有中条山横亘,遥望陕西境内的西岳华山,成为中华民族符号的标志。传说华山与中条山原本连为一体,因盘古开天辟地时,一板斧子砍下去,分为今日的条、华二山。而且也正是因为这一板斧,将碎片溅落为绛县境内的东华山、万荣境内的孤峰山、稷山境内的稷王山。

换个角度看运城

据说盘古当时也绝然没有想到,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板斧,将整个混沌世界劈为中条山、华山以及河南的崤山,使得曾经不可一世的“天上之河”黄河,不得不在此改变方向,开始了90°的大回转,浩浩荡荡一路向东,直至大海而不复回,留下了龙门、吴王、蒲津、大禹、凤陵、茅津等著名古渡,因此上也有了唐代诗仙李白的《公无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我们运城自古得黄河养育,受汾河厚爱,还有涑水河的滋润,既是三晋大地的发源之地,也是华夏文明的诞生之处。回首运城的灿烂历史,正是在追忆华夏民族的辉煌过去。有一副楹联写得好:“上下五千年,华夏于斯开步早; 纵横三万里,大河顾我掉头东。”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我们运城这片土地上的优美环境和人文历史,从而形成了我们运城人自己的性格,即:纯朴善良、坚韧不拔、忠义仁勇、宽厚包容。

换个角度看运城

二、辉映千秋的远古时代

黄河与中条山的功绩远不止此,正是由于它们的遮挡与滋润,才使得我们家乡运城在“三皇五帝”时期较为温暖湿润,环境很适宜人类的生存,于是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可以这样说,我们运城是山西、陕西、河南之间的链接,在历史早期也是生产力最强的农业区之一,并因关键的盐资源而颇为富庶,在很长的历史阶段,曾经起过不可替代的枢纽地位,这是我们运城人的骄傲。

而且又因为上帝的眷顾,恩赐于我们运城盐池,由于其盐质极优,名为全国五大盐类之首,吸引着人类迁徙于此。于是有了垣曲古城中华曙猿的出现,有了西侯度火种的遗存,有了女娲汾阴脽抟黄土造人的神话,有了炎黄蚩尤三大人文始祖为争夺盐资源而展开的涿鹿之战,有了尧舜禹在此建都立业的文明创始,也有了大禹治水、后稷稼穑、嫘祖养蚕、傅说版筑、奚仲造车等人类衣食住行方面赖以生存的神奇传说。

换个角度看运城

也正是我们故乡运城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四季分明,山水相依,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因此上著名晋商之祖猗顿受范蠡的引导,从齐鲁之地辗转而来,先是牧养牲畜,继而贩运食盐,然后又经营珠宝,从而富比王公。于是乎让我们想到了如今依然为中国五大品种的晋南黄牛,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吟诵唐代卢纶的《送绛州郭参军》:“炎天故绛路,千里麦花香。董泽雷声发,汾桥水气凉。府趋随宓贱,野宴接王祥。送客今何幸,经宵醉玉堂。”绛州即如今的新绛县,董泽则在闻喜县境内。

换个角度看运城

三、得天独厚的潞村盐池

运城的富庶在于潞村盐池,这一点从运城的得名就能看出端倪:这两个字源于“盐运使署衙驻地”。也许正是盐池的存在,使我们的家乡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并且从尧舜禹时期开始便是帝王的建都之地。如果从“帝王所都为之中”和京师为“万国之中”的角度来看,运城是古代最早被称作“中国”的地方,所以现在盛传着“五千年文明看运城”,这种说法一点儿也不夸张。

也正是因为盐池的存在,才会有舜帝抚琴留下的《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翻译为现在的话,就是“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让我们运城盐池承担的责任更为重要,当年周王将晋封于河东,其最初的目的,就是防范来自中原北部的半游牧民族。

换个角度看运城

一般来说有钱了就任性,一个地域也是如此。正是由于运城盐池的经济效益,在中国历史上支撑了中原王朝,有能力把北方游牧民族挡在太原盆地以北。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运城盐税收入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占全国正税收入的八分之一,直到开征厘金以后比例才逐渐减少。曹操西进长安与关西诸侯争锋,河东太守杜畿正是凭借河东钱粮源源不断供应长安前线,才硬是拖垮了马韩联军。

秦魏攻守逆转的标志,也是魏国彻底丢失河东以后,没有了盐税收入的支撑,从此魏国与韩国再无力对抗秦国。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河东盐池的得失,是决定中原定鼎根基之所在。如此再读元代张养浩的千古绝唱《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更知道了我们运城披河襟山,是扼守潼关的锁钥之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换个角度看运城

四、不可忽略的战略重地

有学者说道:我们若譬喻历史是演戏,则地理就是舞台,人物就是角色。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五千年第一本大戏中的舞台和角色,这便是我们的运城,或者再广而扩大一些,即河东。从地理位置上看,我们的故乡地处山西西南部,与河洛、关中一同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由于历史变迁的缘故,今日它的影响力仅仅局限于我们自己的认知,与西安、洛阳两座日益被世人感叹的古都级城市相比,不觉得自惭形秽了许多。

但是在曾经的历史上,我们的故里运城,却是黄河金三角区域不可或缺的一环,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自秦汉时期以来,直至宋代以前,长安、洛阳作为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两大焦点城市,凭借东西水陆通道维持着大量联系。而在这条通道的正北方正是我们运城,向西隔黄河与关中交界,向南隔黄河与河洛为邻,又有着深厚的农耕资源,可谓首善之地,几可与关中、河洛等同,被视为重要的第三大核心板块。

换个角度看运城

有一句谚语,大家一定会记得清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西是关中平原的屏障,河东是河北平原的支撑,谁如果拥有河东,向北便可威胁晋阳,向东踏平中原最后包围河北。同样的道理,拿下河西便坐拥整个黄河天险,然后进取函谷关拿下关中。正因如此,无论是关中政权走向中原、中原王朝收复关中、防范北方民族沿山西走廊南下,我们运城之地都断不可失。尤其在先秦与秦汉时代,这里更是天下易手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历史上已早有“得河东者得天下”的说法。

换个角度看运城

五、不应有恨的蒲州古城

如今的蒲州城已成为一座废墟,唯有残缺的城墙顽强地挺立着,向世人昭示着自己的辉煌。从那座尚还苟且的城门洞中,我们便会走进历史的沧桑。有人将蒲州推举为治乱重镇河东郡,我是举双手赞成,当年韩王信(非彼韩信)叛乱投靠匈奴时,汉高祖刘邦出击匈奴的路线,就是由长安经蒲津渡越过黄河,进入到我们河东地区,然后从这里(应该不是这座城门洞)再继续北上,结果在塞外一带被匈奴围困,这就是历史上的“白登之围”。

唐朝设河东道,管辖现在的山西省全境以及河北省的西北部,治所在蒲坂河中,即蒲州古城。传说中的舜都蒲坂就在这里,引城始建于周时,以后屡有重建扩修,历代均为州治府治之地,中唐时为中都建制,作为中国北方的历史重镇,位列全国六大雄城之一。城周长约10公里,金元之交战争破坏严重,明清修葺颇多。可惜唐代以降,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迁移,河东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式微,蒲州的行政等级逐渐下降,从此辉煌不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换个角度看运城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凤凰终究是凤凰。历史常常在瞬间闪现,从古城西门外出土唐代开元年间所铸的铁牛、铁人,成为名符其实的镇河“国宝”,还有全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也诞生于此。不过,当初的鹳雀楼并非是观赏之用,而是在北周时期出于防御的需要,人们为了高瞻远瞩,就在蒲州城西建筑这座高楼,作为军事瞭望台。不过如今鹳雀楼的出名,完全归功于王之涣的那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关于乡人的这一首诗,《梦溪笔谈》中曾这样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亦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读之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因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正如李白诗句“此地有景道不得”,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换个角度看运城

六、彪炳史册的文韬武略

关于我们故里运城,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中这样写道: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周武王子唐叔在母未生,武王梦帝谓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乃生,名之曰虞。至成王灭唐,而封叔虞。由此我们可知周代晋国立国之初,其势力范围就在河东之地,享有“春秋五霸”之称的晋文公重耳,陵墓就坐落在如今的绛县境内一隅。

我们不会忘记晋国鼎盛时期,通过吞并小国诸如假虞伐虢之术,整合了河东地区的各种资源,整体地俯视着南面的东西通道,对秦国早期东出的尝试多有拦截,从而影响了春秋时期大国格局几百年。晋国三分之初,魏国强盛甚至曾打过黄河,威胁到秦的要害腹地。而战国时期将“连横”“合纵”谋略用之于世,瞬息改变了国家的战略形势,“纵横家”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其间不乏我们运城人士公孙衍、张仪、范雎等。

换个角度看运城

对于这些谋略家的文韬武略,史上评语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至秦汉时,中原形成了真正统一政权,帝国开始进入与北方少数民族互有攻防、而南方则进入攻城拔寨的新兴时代。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汉武大帝这个人物。闻喜原名桐乡,当年汉武帝巡游路过此地,闻说汉军大破南越国,于是龙颜大悦,遂御笔一挥,天下从此有了闻喜之名。而说到闻喜,大家一定会想到董父豢龙,还有裴柏那个宰相村。

还是这个汉武大帝,在公元前113年(西汉元鼎四年)的秋天,率领群臣来到河东郡汾阴县(今万荣县)祭祀后土,闲暇之余中流击水于汾河。但见秋风萧瑟,鸿雁南飞,想到大汉帝国无敌于天下,自己却难逃衰老的命运,遂击楫而作《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换个角度看运城

七、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我们家乡运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早在四千多年前前,尧派舜负责推行仁政德教。舜不辱使命,遂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行为处世。孔子所说的“祖述尧舜”,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天下文明从虞舜始”,都是对先期文化的肯定。事实上,我们运城的文脉也一直长流不断,滋润着这片土地,从隋唐的文中子王通到明代理学家薛瑄,皆是以弘扬儒家文化为己任,始终孜孜不倦的传道授业解惑。

综观我们文坛化域,不同时期涌现出的代表性名人,大都创作出当时文坛上的最高成就。以文化方面人物为例,如西晋的郭璞、卫夫人,隋唐时期的“三王”、柳宗元,北宋时期的司马光等,都是当时文化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仅在《全唐诗》中记载的运城诗人就有王绩、薛收、王勃、王维、卢纶、王之涣、薛元超、薛曜、薛稷、司空图等数十位,足以说明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运城有着极高的地位。

换个角度看运城

说到我们的乡土文化,肯定不会少去关公文化这个环节。我们乡人生前千人称颂,死后万世敬仰,成为中国武圣,融于帝王神界,享祀世界各地,构成一种举世无双的文化。为何能够如此?简而言之,就是凝聚在关公身上、为万世所共仰的“忠义仁勇信”诸品格,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与精神,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道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文化现象还在于氏族的聚拢,唐代元稹在其《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通碑》中指出:“柳、薛、裴共称为河东三著姓。”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在其《顾亭林诗义集》卷五《裴村记》中也指出:“近古仕族之盛,莫过于唐。而河中(今运城一带)为唐近畿地,其地重而族厚,若解之柳,闻喜之裴……汾阴(今万荣县)之薛。”由此可见我们运城自古以来不乏世族大家,就柳、裴、薛三大望族而言,名将良相层出不穷,成为我们乡土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换个角度看运城

八、鲜为人知的陈年轶事

由于运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岁月里,穿越黄河的众多渡口,就成为经河东贯穿东西南北的大通道,也成为长安去往蒙古高原的两条重要通道之一。诸如风陵渡,传说是埋葬女娲娘娘的地方,具体说来,风指伏羲女娲兄妹俩姓风 ,陵即墓地,风陵渡就是黄河大拐弯处秦晋豫三省交界之处的重要渡口。而能否借助蒲州城控制蒲津渡,也直接涉及到长安的安全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黄河的两面环绕,让我们的家乡在战争年代往往成为适合防守的地区,也很容易让进攻方丧失兴趣,因此受到的战争波及比较少,许多古代名胜遗迹得以保留下来,成为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排名第一的地级城市。元代因统治者的需要,一段时期内全真教在汉地兴盛,忽必烈下令扩建吕祖祠纯阳观,建成后也就是今天的永乐宫,为中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

换个角度看运城

元前期,经王实甫改编的元杂剧《西厢记》于后世广为延传,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至今,也令故事发生地运城普救寺声名鹊起。但这并不表示河东就完全是太平景象了,事实上作为战时扼守中国北方南北的关键通道,运城市还是会不时遇到诸多方面的侵扰,成为军事上的要点。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攻取北京,就是从陕西韩城由禹门口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河津,再北上一路猛打,直至攻占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清末八国联军即将攻陷北京,慈禧一行向西逃亡西安,也是经运城至风陵渡进入陕西境内的,据说还在解州吃了一碗羊肉泡馍。让我们记住的还有1937年8月底至10月初,在朱德老总、彭德怀、叶剑英、左权、任弼时、邓小平等人的直接指挥下,八路军3大主力3.2万人从陕西韩城芝川东渡黄河,就是在万荣庙前渡口进入山西,然后分赴各地展开敌后抗战的。如今我们走进这片红色的土地,似乎还能看到老一代革命家坚定信仰挺直的身影,还能听到他们革命乐观主义的朗朗笑声。

换个角度看运城

声明: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