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金粟山大藏经是不是一部完整的大藏,因为没有目录留下来,所以难以确知,按照《海盐图经》上的记载:“金粟寺有藏经千轴”,张燕昌《金粟笺说》中称:“董穀《续澉水志》:大悲阁内贮《大藏经》两函,万余卷也。……”从这个数量来看,应该是一部大藏,但其中却称万余卷仅为两函,这似乎跟今天的量词不是一个概念,因为而今一函盛放十几册书已经是不小的数量,而这里却说万余卷放在两函里面,我觉得这个“函”字应该指是的函椟,也就是大经柜。金粟山大藏经是手写本卷轴装,上万卷放在两个经柜里,这两个经柜的体量想来也很是壮观。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只看到此牌,而未看到原碑

这部手写本的大藏经出自金粟寺,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不称为“金粟寺大藏经”,而称为“金粟山大藏经”,想来当年那座山要比那个寺更有名。我猜测那座山应该十分巍峨壮观,并且有着许多的人文盛景,而金粟寺只是其中一景,再加上我跟这部大藏中的零卷有着一点点因缘,故一直盼望着能够前往当地一看,这次在浙图徐晓军馆长的安排下,终于得以成行。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旅游导览图

金粟寺位于浙江海盐县澉浦镇茶院村,仍然是乘李师傅的车,并由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师汪帆老师陪同。一路上,汪老师跟我探讨着修复用纸的不同概念,我从她那里了解到:浙图为了对修复纸做整体的考察研究,竟然在全国各地收集到了古籍修复用纸上百种之多。这么大的数量,这么多的品种,即此可知,浙图在这方面研究之深。我们先是到了海盐的张元济图书馆,而后由此馆的特藏部王主任带领众人直奔金粟寺而去。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站在路边向里望去

从海盐开到金粟寺,大概有20公里的路程,一路上都是平原,跨过了不少的河渠,但我始终望不到想象中的高山,直至开到了金粟寺的门前,我也没有看到金粟山。我问王主任金粟山在哪里?他疑惑地跟我说,金粟寺并不在金粟山上啊?这个现况让我大感意外,但既来之,则只能看之。金粟寺的门前有个商店,商店的前面立着块简易的牌子,上面写着“重建金粟寺碑”,然展眼四望,我却未找到那块碑在哪里。这块牌子的侧边还立着一个仿古的橱窗,里面是海盐旅游导览图,从此图前穿过,眼前所见是一片正在修建的寺院。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当年的旧料

在寺院的入口处堆放着许多的石板,从这些石板的规格以及制作手法来看,这应当是当年的故物,在这里码放的颇为整齐,看来在复建时还能使用。太平军打到这里的时候,金粟寺被焚毁,而后又修起了一进院落,但在抗战阶段又被毁坏,然而这里却堆放着这么多建筑材料,不知是否是从遗址中挖掘出来者。而今本寺的山门还未建好,在现场也看不到僧人和建筑人员,我等三人只好向内走去,边走边探看。新建起的钟楼和鼓楼分处在寺院的两边,从体量和规模看,这个寺院重新建起时会很庞大。寺院的正前方是一座已经建起的宝塔,从层数和径围上来说,这应当是塔殿结合的形式。而塔前有大片的空地,不知是要修建成广场还是另有他用。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新盖起的钟楼

沿着这个广场前行,一直走到了塔的近前,我感觉到地面和墙围上的铺装石条也是当年的故物,而塔裙上的影壁嵌着一块儿高浮雕的说法图却是新制作者。这块影壁的背面应该是此塔的第一层,此层门口嵌着“选佛场”的金属匾额,沿此走进,里面的面积颇为敞亮,细看里面的装饰,这里的工程已经结束。正前方的佛龛上有一尊卧佛,而中心位置却有着金碧辉煌的藻顶,尤其两侧的壁画,全部都是精美的木雕,细看之下,我感觉到是黄杨雕。如此大量使用黄杨木,并且还有这么大的面积,足见此寺的建造者可谓是不惜工本。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不知什么原因,似乎已经停建

由此穿到了二层,这里是塔的平台。走入塔内,正中有一尊观世音雕像,而奇特之处则是这座雕像的下方有一个喷水池,这种建造方式结合了当今园林中造水景的手法,我在他寺中均未曾见到过。在塔内细细看着这里的精美装饰,而令我三人最感奇怪的地方,是始终未遇到任何人,感觉这里像一座空寺。长时间地处在这宁静之中,会让自己的心感到发虚。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塔与殿的结合

从塔中转出,左侧还有一个独立的小院落,走进这个院落,看到建造的一个小广场,广场的正中竟然是道教八卦的图案,在佛寺内却很难看到这样的建筑。王老师看到后墙上嵌着一块儿新刻的碑记,题目竟然是《释道儒三教会通》。细看上面的文字,上面提到了金粟寺的祖师康僧会,文中称康僧会:“其宽容大量,好学博览,通晓三藏、天文、谶纬之学,博览六经、尤娴经律,是释道儒三教会通的代表人物之一……金粟寺设道教太极八卦戒台一处,以追念释道儒三教会通的开山康僧会祖师,……”但是文中没有提及康僧会还研究过道家与道教经典,为什么要建这样的一座道教戒台?我还是没弄明白。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地面与殿群所用均为旧材

康僧会当然是金粟寺的祖师,吴定中在其整理的《金粟寺史料之二》中称:“浙江海盐金粟寺,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当时大江南北,向无佛寺,有康居国僧始建三寺,一为金陵的保宁寺(或作建初寺),一为太平的万寿寺,一即海盐的金粟寺。”康僧会本是康居国的高僧,当年他来到了吴国,见到了皇帝孙权,而后就建造了这三座寺院。金粟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距今已近一千八百年,到今天,金陵和太平的两座寺庙已无迹可寻,虽然金粟寺也是新近修建者,但毕竟是在原址复建,这么说来,这座金粟寺是江南留存至今者的第一古寺。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这些是新材料

站在八卦台前,无意间望见了山下的建筑,到这时才醒过味来:原来此寺果真是建在一座小山上,只是这座小山的高度太矮了。以我的感觉,海拔超不过30米,然而从此寺的正前方走过来,却很难感觉到自己是在步步登高,只有站到寺的另一侧,才能看出这里确实高于四围的平地。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高浮雕

我在《重印金粟寺志》一书中看到了此寺的复原图,此图将金粟寺宏大的场面绘制在了一座大山的阳面,以比例来看,图中的金粟山至少比我脚下的这一座要高很多倍,同时该书内还绘有一张古金粟寺平面图,图中有上百个殿堂,显然我看到的这块儿平地难以建的下这么多的庙宇,难道今日的金粟寺不是建在当年的原址之上?王主任断然否决了我的猜测,他说这一带基本是平原,除了这一座小山外,不可能还有比这更大的一座山,而这里有文保部门所颁布的文物点铭牌,足可说明这里就是当年金粟寺的原址。然而我在《重印金粟寺志》中看到费隐容禅师所撰《金粟即事十首》,其中第一首是《金粟山》:

屹立平原尺五天,螺青秀拔逼诸巅。

谁知宛似云山窟,奕世真灯在此传。

这首诗的第一句就称金粟山立于平原之中,而这“尺五天”三字,我认为这是形容此山之高,离天只有一尺五,显然这太过艺术性的夸张。此山的名气之大,毋庸置疑,但此山之高,最好还是别称道了吧。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选佛场

然而此山的大名并不是因为该寺的壮观,也不是因为此山的巍峨,反而是因为这里所出的一种纸。以纸而名天下者,从古至今唯有此寺,这倒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这里所说的纸,就是上面提到的金粟山大藏经用纸。从何时人们开始关注这里的纸,似乎仍然是上面提到的明董穀《澉水续志》卷六《祠宇志》中的记载:“大悲阁内贮大藏经两函,万余卷也。其字卷卷相同,殆类一手所书。其纸幅幅有小红印曰‘金粟山藏经纸’,间有元丰年号,五百年物矣。其纸内外皆蜡,无纹理,与倭纸相类。其造法今已不传,想即古所谓‘白麻’者也。当时澉镇通番,或即买自倭国而加蜡欤?日渐被人盗去,四十年而殆尽,今无矣。计在当时糜费不知几何,谅非宋初盛时不能为也。”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一层内景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精美的藻顶

这段记载上说,这里藏的万卷手写佛经,每一卷的字迹相同,董穀猜测是一人所书者,一个人能书写这么大量的佛经,我感觉可能性不大,更何况我在各地图书馆见过几卷遗存至今的金粟山大藏经,似乎在字迹上也并非完全一律,应该是多人所书者。而这段话中又讲到了这种纸的特性,称其“内外皆蜡,无纹理”,这个说法从所见实物上来看,我感觉是一种砑光,而非是单纯的上蜡,看来这位董穀对纸还是有一些了解。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我觉得应该是黄杨木雕

他说这种造纸方式虽然已经失传,但从纸性上来说,跟日本纸有一些相似,并且他认为这种纸有可能就是古代所说的白麻纸,但是流传至今的宋版书用白麻纸刷印者不在少数,宋版书的白麻纸跟金粟山藏经纸相去甚远。汪帆老师对纸很有研究,我马上向他提出了这个疑问,他猜测有可能当年的金粟山藏经纸所用恐怕不是完全一律。这种猜测倒是有些道理。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精湛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佛诞故事

因为从历史资料上看,金粟山藏经纸应当有黄、白两种,张廷济《清仪阁杂咏》中有《金粟笺》一诗:

万杵千硾蜡硬黄,人间玉版出空王。

名家翠墨签头重,小印红泥纸背香。

曾先御书藏宝阁(大中祥符初元改金粟为广惠禅院,绍兴廿五年七月降下御书法帖一千轴于本院),賸听战鼓打空桑(寺中法鼓独桑刳成,传是孙吴时战鼓)。元丰年号难经见,争怪纷纷说李唐。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上到了塔前平台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站在塔前回望

张廷济的这首诗明确地说,金粟笺是硬黄色,并且他认为这种纸是经过多次捶打而成者,对于此纸的纸性《海盐县图经》也有一段记载:“金粟寺有藏经千轴,用硬黄茧纸,内外皆蜡摩光莹以红丝栏界之,书法端楷而肥,卷卷如出一手。墨光黝泽,如鬃漆可鉴。纸皆每幅有小红印文,曰:金粟山藏经纸。”这里也说金粟笺是黄色,而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却说:“宋有黄、白藏经纸,可揭开用”,似乎这种纸还有白色者,这句话倒是回应了董穀所说的他看到的金粟笺像古代的白麻纸,但至少到今天我还未曾看到过白色的金粟笺。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塔内的观音像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莲花座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园林造水景方式

潘吉星在《中国造纸史》中说:“唐代时著名的黄、白蜡笺‘硬黄’和‘硬白’,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变成黄、白经笺或黄、白蜡经笺。人们注意到这种黄色蜡笺,是从‘金粟山藏经纸’的发现开始的。”由此可知,唐宋两代都有硬黄和硬白两种笺纸,而对于金粟山藏经纸,潘先生说只看到了黄色,看来金粟山藏经纸只有黄色一种的说法,问题不大。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原来此处叫“大悲阁”

金粟山大藏经:以纸名天下,朱印耀古今(上)

大悲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