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读一读《文子》

#以书之名#

道家“四子”,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文子、列子、亢仓子。《四子真经》指的是他们四位分别对“道”的阐述的著作。即庄子的《南华真经》,文子的《通玄真经》,列子的《冲虚真经》和亢仓子的《洞灵真经》。

“四子”又被称作”四大真人“,真人指古代道家、道教把修真成道,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老子与四大真人所代表的玄学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唐代)。

读一读《文子》

《汉书·艺文志》道家 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文子学道后无所不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三晋之地的文子学派和齐国的黄老学派共同形成了北方道家。《文子·上德》篇有明显的《易》学特色。《上德》解易与《彖》、《象》为同一思想脉络的发展。

《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四引作“计然者,蔡邱濮上人,晋三公子,姓辛氏,名文子,博学无所不通”。)范蠡知其贤,卑身事之,请受道,藏于石室,乃刑白鹬而盟焉。

读一读《文子》

《文子》这本书,过去一直认为是伪书,中国哲学界的学者们,也不承认有“文子”这个人。

俗话说“学者定论就怕考古”。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了《文子》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有6章,还有一些不见传的佚文。

根据此墓年代,以及这些竹简内容和马王堆汉墓的“黄帝四经”等内容的比对,可以确定《文子》是汉初已有的先秦古籍无疑。非常可能“文子”是继承老子思想,开创“黄老之学”的始祖。

(注:按李定生的考证,文子是老子弟子,文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约公元前470一前381),年少于孔子,卜商、子夏(前507一?)同时。游于楚,曾与白公胜(?一前479)对话。后至齐,齐国隐士彭蒙从而师之,后来彭蒙之徒田骈、慎到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而文子可以说是黄老学之祖。)

读一读《文子》

很多先秦经典如《韩非子》等都有引用《文子》的内容,其学说也深深的影响了墨子,“文子以无私兼爱释仁,这一点为墨子所接受,兼爱成了墨子思想的核心。”而且,据魏启鹏先生考察,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为吏之道》中,即含有“文子”之学的内容,即是说“文子”之学在北方的影响直至秦国。

由此可知,文子比淮南子早很多,是《淮南子》引用《文子》,非是“文子”抄袭《淮南子》。

读一读《文子》

文字选摘:《文子》“道原”篇(一)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無形,窈窈冥冥,寂廖淡漠,不聞其聲,吾强爲之名,字之曰道。”

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苞裹天地,禀受無形,原流泏泏,冲而不盈,濁以静之徐清,施之無窮,無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含陰吐陽,而章三光;

山以之高,凋以之深,默以之走,鸟以之飛,麟以之游,鳳以之翔,星曆以之行;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

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神與化遊,以無四方。是故能天運地增,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物终始。

風興雲蒸,雷聲雨降,并應無窮,已雕已琢,還復於樸。

無爲爲之而合乎生死,無爲言之而通乎德,活愉無矜而得乎和,有萬不同而便乎生。

和陰陽,節四時,調五行,潤乎草木,浸乎金石,禽獸碩大,毫毛潤澤,為卵不敗,獸胎不殖,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見,盗贼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萬物特之而生,莫之知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

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禀受而不益貧,忽兮恍兮,不可爲象兮,恍兮忽兮,用不訕兮,窈兮冥兮,應化無形兮,遂兮通兮,不虚動兮,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阳俛仰兮。

读一读《文子》

文子进一步阐释了老子道生万法的过程,如文子认为,道与万物之间有一个连接点——气,道就是通过“气”来生养万物的。文子曰:“天地未形,窃窃冥冥,浑而为一……精气为人,粗气为虫”。这个“气论”被后来道家广为接受。

另外,其认为道为源,德是万物“得”道的最终部分,“夫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即类似“原材料与成品”之间的关系)。还有,文子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民知书则德衰,知数而仁衰”,“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等等都是对老子学说的进一步阐释。

推荐阅读《文子校释》

读一读《文子》

#读书#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