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从道教的发展历程看道教对中华文化的重大影响(道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道教意指“道”的教化和说教​,有苦难的地方就有宗教。而道教正是形成于动乱的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

说到道教,就不得不谈到一个人,那就是老子。老子生于东周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创立宗教。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也佛教经典不同。而道家也与道教不是一回事。西汉时期,道家与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是一类的一种学派,后来以老庄学派为代表就成了道家。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它必须有团体,有教派,有教义,有宗教规范仪式。

首先,道教的开创时期,是从张陵创教的时期至魏晋南北朝为止。东汉时候,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都是早期比较原始的民间道教派别,主要是在民间流传,都受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里部分反映农民群众愿望和要求的思想影响,为农民起义所利用。封建统治阶级对这种民间的原始道教,采取了镇压与改造相结合的两手政策。

从道教的发展历程看道教对中华文化的重大影响

具体来看,《太平经》大致是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去乱世,致太平\"的治世之道,伦理之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太平经》中《分别贫富法第四十一》篇提出了“天以凡物悉生出为富足”,以“无瑞应,善物不生,为极下贫”的新贫富观念,并认为帝王所奉行的统治政策,及所招致的相应各色神灵出助是导致这种贫富分别的重要原因。若帝王力行道德,招致“天生神助其化”,“地之阴养神出,辅助其治”,“中和仁神出助其治”,则可望跻身上富之君、中富之君、下富之君的行列,进入三等太平“富家”范围;反之,若重礼崇刑,招致“欺神出助”,“盗贼神出助”,则只能落得乱君以至衰败之君的下场,堕入下贫、衰家、极下贫家的境地。还认为“凡人轻道失事”也是使“王治不平”的重要原因,并例举残杀女婴的行为,认为残杀女婴是“深乱王者之治”的“大咎”。还进一步分析了缺衣乏食是戕残女婴的重要原因之一,告诫人们不要残杀女婴而妨害王治。

而在《太平经》的《兴善止恶法第四十三》篇中写道:“真人前。今太平气临到,欲使谨善者日益兴,恶者日衰却也。为其有伤杀人,盗贼发,为作政当云何乎?”“何谓也?”“谓临发所知也,如人君坐有所疑,而欲使善者大兴,恶者立衰也,盗贼起,使即时得也。”“其为政当奈何乎?”又说“唯唯。但当赏善罚恶,令使其分明,即善者日兴,恶者日衰矣。”从这段话可看出使“善者大兴,恶者立衰”,“盗贼易得”的为政之法。由此此种种,表明《太平经》对于广大平民百姓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故为张角等早期民间道教领袖所利用,组织发动农民起义;张陵创五斗米道(天师道)也利用了它。其对后世道教及道教思想的发展亦有重大影响。而《太平经》作为道教最早经典,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道教的兴盛发展时期,从隋唐到北宋。尤其是在唐朝,李氏王朝与老子联宗,推崇道教。由于皇帝带头崇道,使唐代道教获得极大的发展,在社会上造成了一股狂热的崇道风气。天宝四年(745)八月, 61岁的唐玄宗将27岁的杨玉环立为贵妃。从此双双崇信仙道,在骊山温泉宫建长生殿。在汤泉中央制成蓬莱、瀛洲、方丈等仙山,把秦皇汉武朝思暮想的三神山建到了浴池里。并且唐玄宗研习“服气”等养生术,活到78岁高龄,成为唐代最长寿的皇帝。

而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没有一位像李白那样受到道教那么深刻的影响。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道教活动非常活跃的地方。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在昌明县,县西南四十里的紫云山,就是道教胜地。而离昌明不远的绵竹,则出过一位很有名的道教学者王玄览。据史料记载,王玄览活动于武则天时期,他死后四年,李白诞生。王玄览的弟子成都人王太霄,从事道教活动的时期与李白较为接近。这样一个环境,对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当是有影响的。他后来在诗中写道:“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他出蜀之后随着仕途的失意,对于道教的信仰越来越认真、急切。求仙学道,当然不是李白生活的全部。炼丹服食,也不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虽然如此,道教还是对李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李白的这种道教理想人格则表现在它的精神需求上,表达在他的诗歌中。道教信仰与李白的飘逸放旷的性格也有一定关系。他追求神仙世界,实际上是为了追求自由。他与道教的关系与其诗歌的产生无法分开。

从道教的发展历程看道教对中华文化的重大影响

道教的兴盛不仅作用于上层统治阶级,还对古代医药卫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药王”孙思邈,不仅医术高明还以修炼仙道在民间被广为传颂。关于他也是有一段故事的: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唐高宗显庆四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 。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上元元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孙思邈终生为人治病,学识广博,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福禄论》 等。他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医药养生学的主要代表,对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次,南宋以后至明代中叶,是道教的宗派纷起和继续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兴起的道教宗派力图革新教育,大多主张到道,儒,释三教融合,在修炼方术方面都比较重视内丹。而我们现在的气功学则来自于道教内丹学,以吐故纳新,除欲净虑为要旨。道教内丹学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养生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对待,以期为我们提供可供借鉴的养生之道。道教内丹学首先非常重视修“性”,认为首先要从个体的精神上来加以修炼,并且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真性。只要从自身加以修炼,都可以复归真性,实现长生之目的。另一方面,道教内丹学也非常重视对肉身生命的养护,以期延年益寿。总之,道教内丹学提倡通过“性命双修”的方式来实现延年益寿,这为现代人的养生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借鉴的资源,促使现代人养生不仅要重视肉体身体的保全,也要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

在这一时期,道教的发展还与文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中有明显有关道教的痕迹。仔细研读《西游记》你会发现,如来佛以下是佛教系统,而玉皇大帝以下和老君的散仙则是道教系统。即道教的各种劝善书在明代盛行起来,宣扬道教法术的各种神魔小说,在元末明初也不断出现。这也属于一种文化的繁荣时期。

最后,道教的逐渐衰落时期。在明朝,道教由盛转衰。明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道教,也随之逐渐走向衰落。但在上层化的官方道教日趋微弱的时候,民间通俗形式的道教活动却活跃了起来,以各种宗教互相融合为特点的民间秘密宗教虽然派别繁多,思想渊源复杂,但其实有些派别在思想上,乃至在组织上同道教人有一定的关系,属于民间变相的道教。清朝出现的八卦教便是属于这类秘密组织之一,后来的义和团也和道教也有一定的关系。

从道教的发展历程看道教对中华文化的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道教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曾对我国的文学、政治、经济、药物学、气功学、农民运动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道教的发展所积存下来的大量经典文献,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我国的历史,探讨我国哲学思想和科学文化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有必要对这一民众不太熟悉的学术领域进行认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