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沉默的真相:道光二十二年的王鼎尸谏,最悲愤的无声抗议(道光之死的真相)

王鼎字定九,号省厓、槐荫山人,陕西蒲城人。清朝中后期政治家。嘉庆元年(1796年)成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道光五年,服阕,以一品衔署户部侍郎,授军机大臣,人称“蒲城相国”。

沉默的真相:道光二十二年的王鼎尸谏,最悲愤的无声抗议

王鼎性情刚烈,嫉恶如仇。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王鼎极力主战,反对议和。琦善因在对英交涉中获罪被革职锁拿进京,王鼎奉旨审理。他在上奏中说:“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并且对琦善的党羽一一制裁。然而,随着战事不利,道光帝开始动摇,将林则徐等革职充军,遣戌伊犁。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负责督塞河口。他上疏道光奏留林则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

时英国侵略者二次入侵,道光帝怕得罪英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往新疆。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帝力荐林则徐之贤,并痛陈和议对国家的危害,怒斥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次日又廷诤,道光仍不听,抽身欲走,鼎牵衣苦谏:“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道光气恼,甩袍下殿。

穆彰阿为人阴柔奸险,善于揣摩上意,深受宠信,每在御前争执,王鼎声色俱厉,慷慨激昂,穆彰阿则和颜悦色,从容不迫,在道光皇帝看来,自然是喜欢穆彰阿多过喜欢王鼎。加之道光皇帝本就畏惧洋人,有心求和,最后还是听信穆彰阿的主张求和,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并归罪于以前自己全力支持的林则徐。

沉默的真相:道光二十二年的王鼎尸谏,最悲愤的无声抗议

王鼎愤愤不平,力争不得,激愤之下,决定效法春秋时的史鱼“尸谏”。王鼎怀揣一道两千余字的遗疏在家中自缢,奏疏中写道:“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痛劾穆彰阿而力荐林则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激烈决绝的上奏方式,“尸谏”。

当时在军机处有一个叫陈孚恩的军机章京,是穆彰阿的走狗,为人机敏。这天,陈孚恩看王鼎未曾入值,心知有变,连忙借故出宫赶到王鼎家中,入门便听得王家上下号哭之声,进得门来,只见王鼎的尸身高悬于房上。清朝规定:因为凡大臣自缢,必先奏闻,派大员检验之后,方可解下。这也是王鼎“尸谏”的原因。

陈孚恩在王鼎尸首之中,摸到了王鼎所留遗疏,打开一看,不由大惊失色。当下,陈孚恩便擅作主张,他将王鼎的儿子,翰林院编修王沆拉到一旁,对他分析利害:第一,皇帝最近脾气很大,暴躁易怒,而且决心与洋人议和,不愿再听到任何主战的话,谁说就要处罚谁;第二,大臣自尽,有伤国体,不但没有恤典,说不定还有处分;第三,皇帝本就不满王鼎的脾气秉性,这封遗疏言词激动,皇帝一定听不进去,只会更加不满;第四,穆彰阿深受皇帝信任,怎么可能是这一封奏疏能够扳倒的?即便是皇帝真的处罚穆彰阿,最多就是降职罚俸,用不了多久就会起复,到那时,两家依然是不死不休的仇恨,穆彰阿怎么可能放过你?你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哪里对抗得了军机大臣,死都不知怎么死的。相反,如果不上这封奏疏,穆彰阿必定感激于你,必定会提拔你。这封奏疏决不可上,还是另起一份遗疏,将这个事情盖过去。

一听这话不错,王沆慌了手脚,自然要向他求教,陈孚恩乘势劝他,奏报王鼎暴病而亡,同时替他改了王鼎的遗疏。当然也答应为他从中斡旋,使王鼎能得优恤,王沆丁忧起复后,可以升官。这时,穆彰阿的又一个走狗张芾也赶到了王府,与陈孚恩一起力劝王沆,这一番威胁利诱,王沆也丧了良心,居然被二人劝服。于是,由陈孚恩别草遗疏,以累疾不治、暴疾而亡奏上。王鼎的原疏则被陈孚恩私下带走,向穆彰阿表功。

道光皇帝虽然也有些疑心,但穆彰阿布置周密,无从进一步查询,也就算了,对王鼎恤典甚为优厚,赠太保,入祀贤臣祠。然而,王鼎的一腔热血却石沉大海,含冤而死,天日不明。

陈孚恩帮了穆彰阿这个大忙,收获也不小,不久,穆彰阿就保他当山东巡抚。而王沆则以不能成父之志,为他父亲的门生,他自己的同年,以及陕甘同乡所不齿,辞官回里,郁郁以终。

沉默的真相:道光二十二年的王鼎尸谏,最悲愤的无声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