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1971年11月的一天,邓小平提笔给毛主席写下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了自己,也提到了林彪。

毛主席在收到这封信后,一看那老朋友熟悉的字迹,十分激动,大笔一挥,作出了批示:

请总理阅后,交汪主任印发各同志。邓小平同志.........他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他没有屈服于苏修。这些事我过去讲过多次,现在再说一遍。

毛泽东

七二年八月十四日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着手进行全面整顿

此时距邓小平写下这封信已经过去9个月了,在这段200字的批语中,毛主席对邓小平作出了肯定的评价。

1973年2月20日,邓小平重返北京。这天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往事犹如银幕上的镜头,一桩桩、一件件从脑际里一一闪过......

他想到自己1952年离开家乡四川后,一家子就住进了中南海一个宽敞的小院里。

后来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不管什么时候,他总是十分得体地保持沉默,直到他74岁后方大显身手。

德国传记作家乌利·弗兰茨说:“不管东方还是西方,我不知道本世纪哪一位政治家能像邓一样走过那样错综复杂、崎岖不平、然而又是成绩卓著的历程。”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邓小平如此坚韧不拔?其实,了解过他成长过程的人,就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抗战胜利时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野战军政治委员的邓小平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省东北部广安县,至今在他出生的房屋内还保存着当年他出生时的雕花木床,这张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邓小平的旧居是一所典型的南方农舍,三排房屋组成了一个凹字,四周翠竹环绕。

如今这所农舍,除了正堂屋挂满了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几十张照片外,其他房间仍是原样。

这里地处比较偏僻,交通不便,但每天都有众多的人来参观、瞻仰。他们默默地观看,静静地思考,在厚厚的留言簿里,有这样两条:

伟大生于平凡。人们将永远记住您给人民的实惠!

四川省文联主席、老作家马识途为邓小平故居写的一副楹联,代表了人民的心意:

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助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1938年,邓小平、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人合影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离开这里,顺长江东流而下,抱着“工业救国”的思想赴法勤工俭学,开始了革命的一生。

几十年没有回去了,但家乡的人们却忘不了他。

他们把广安门两株平时难得开花,而自1979 年却连续9年开花的铁树,看作是邓小平上台后国运开始昌盛的象征。

认为邓小平旧居对面那座三起三伏的笔架山预示了邓小平一生的三起三落,而最后的起势最为高峻,表明是邓小平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人们按传统的习惯,赋予他们爱戴的领袖以美丽的神话色彩。

1920年秋,抱着“一面做工、一面求学,学点本事回国”的满腔热血,邓小平和八九十位年轻的同胞一起,坐在“盎特莱蓬”号轮船的货舱里,在海上航行了40多天后,抵达法国的马赛港。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1948年11月,邓小平(左二)

那时,邓小平刚满16岁,在同船的中国青年中,是最年轻的。

邓小平到法国后,那里的实际情况同他的愿望相反,大部分时间只能用来寻找工作,挣钱糊口,而且所做的都是学不到多少技艺的劳力工。

他首先去克娄梭钢铁厂做杂工,之后又去巴黎比扬古雷诺工厂当钳工,还到饭馆里干过活,在火车头上做过司炉,收入极其微薄,他只有短时间在当地的语言学校学习。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法国的经济十分萧条,就业格外困难,中国人即将是到那些较好的大工厂去的,工资也只有普通法国工人的一半。

邓小平家中也已无力再寄钱给他,这使他度日更加艰难。

60多年以后,他在回忆中说:“(那个时期)每当我能买得起一块羊角面包和一杯牛奶时,我总是感到很高兴。”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1938年,邓小平奔赴太行前线

冷酷的现实,使邓小平原有的出国留学的愿望顿时化为泡影。

然而,一种新的理想却越来越强烈地吸引了这位年轻人,当时的法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广为流行。

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相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同各国工人同甘共苦的日子里,邓小平深刻地了解了无产阶级;在较年长的中国革命家赵世炎、周恩来等人的影响下,他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始从事各种共产主义的政治宣传活动。

1922年,邓小平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两年后,他又转为中共党员,不久便被委以重任,在里昂领导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1960年,毛泽东和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谈话

从16岁到21岁,邓小平在法国生活了5年多,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由一个留学生成长为一个职业革命家。

1969年,邓小平和妻子移居到南昌郊区的一所院子里。尽管房子活动天下很小,但并不能压抑住老一辈革命的心。

邓小平是闲不住的,他们住在二层楼自来水常常上不去,楼上用水困难,已经60多岁的邓小平常常自己提水上楼。

他除了每天坚持在院子里散步40圈外,还同卓琳动手在院子里垦出一片菜地,养了一群活蹦乱跳的鸡。

邓小平打水、提桶、浇粪什么都干。辛勤的劳动,迎来了一片喜人的绿茵,油菜、菠菜、大葱、青蒜等蔬菜,长满地垅。

曾与他一起共事的同事回忆起那些年的往事,这样评价他:“小平同志无论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事情,都会倾注很多心血。”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1938年春,邓小平在山西黎城县向部队进行战斗动员

邓小平一向以来都十分注重军队干部的文化和政治水平。

1938年以后,中央经常给一二九师调配一些抗大和陕北公学结业的知识分子干部,于是邓小平和师政治部决定连队增设文化教员1人,让这些知识分子干部的大多数,担任文化教员。

他们在连队不仅教战士学文化,也教连队干部学文化,因为只有提高了文化水平,才有可能学好政治军事。

而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分子干部,因为生活工作在连队里,他们接触实际,接触士兵群众,也能更多地接受战争的考验,对这些知识分子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

后来的实践证明,不少文化教员,经过锻炼,很快被提升为各级军政干部。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开幕式上阐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原理

邓小平认为,培养干部不仅限于学习文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政治军事。

1937年底,一二九师师部驻营在山西辽县时,办了一个游击训练班,要使排以上干部都轮训一番。

邓小平来到一二九师任职后,支持这种重视培训干部的方针,并把游击训练班发展成为129师的随营学校。

在之后的几年里,一二九师又陆续创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各种各样的训练班来培训干部。

还在师政治部里设置了干部教育部门。邓小平还亲自到一些训练班和轮训队讲话或作报告。

邓小平曾在《迎接1941年》一文中谈到当时培训干部的情况。他说:

“我们坚持了干部轮训制度,我们经过党校、轮训队,政工训练队、随营学校、抗大分校,供给卫生通讯等训练班,以及各种各色的训练班,培养了大批的干部,所有经过训练的干部,一般的党性提高了,政治文化进步了,军事技术也增强了。”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的邓小平和陈云

后来,一二九师爱学习求上进的空气也树立了起来。

1942年,一二九师根据中央指示,实行精兵简政,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得到了中央的表扬。

实行精兵简政政策的时候,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把它和提高干部素质紧密地结合起来。

当时师的《关于实行精兵建设的命令》规定:“有计划地抽调大批干部及一部分优秀老战士与文化水平较高的新战士,送收抗大及随军中学,长期学习,使其锻炼成为有真才实学的,在战略反攻时期中称职的干部。”

又说:“除留一定数量老干部在部队中作骨干,尽量留用缺乏实际经验的知识分子新干部,使其在工作中锻炼,以便抽出缺乏文化知识的老干部入校学习。”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的确,由于贯彻了这样的方针,也就加速了一二九部队中工农干部知识化,以及知识分子干部工农化。

随之也就提高了这两部分干部的德与才,而这两个“化”的结果,也就使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能够更亲密地团结起来、融洽起来。

此外,由于实行精兵的结果,部队干部中的知识分子相对数量也增大了,据1942年秋季统计,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已占全体干部的四分之一,而且有些知识分子干部还被提拔担任重要的职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仅仅两个来月的时间,一二九师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

由于长期重视培养干部,因而晋冀鲁豫拥有足够数量的干部,当时除了仍保留太行、冀南、太岳、冀鲁豫四个军区外,还扩大编成了六个纵队的野战军。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邓小平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言

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接连发动了两大自卫战役——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结果大获全胜而威震全国。

这固然要归因于刘邓指挥之妙,同时也要归因于邓小平在八年抗日战争中用心血来培养和教育大量干部,极大地提高了

干部的文化政治军事水平,所以才能获得如此赫赫的战果。

曾担任过刘邓大军警卫团团长的夏云超回忆:

刘邓大军自1947年8月底进入大别山,当时大别山的气候很冷,因为部队刚到新区,群众还没有发动起来,政权才开始建立。

粮食、被服、弹药、药品等还都很缺。从司令政委到普通战士,身上穿的还是单衣服,睡觉盖得还是毯子和夹被。

但是,就是在这样极度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刘邓首长一直与部队同甘共苦。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邓小平登黄山途中小憩

邓小平让大家自己动手解决冬装问题。但很多人并不会自己做衣服,他就亲自给干部战士们讲制作的方法,他把碗在布上一扣说:“剪个圆口子,就是领口;中间剪一刀,就是开襟;边上缝一缝,就成衣服。”

就这样,在邓小平的带领帮助下,大家很快就学会了,棉衣也都几天内全部做好了。

后来战士们说:“每次看到小平同志,我就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父母身边一样,是那样的温暖。”

回顾自己的一生,邓小平的眼眶不禁湿润,太多太多珍贵的瞬间让他难忘......

重返北京后的邓小平,一家人终于又团聚了。但每个人的内心都多少留下了一些创伤。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和家人的合影

邓小平一共有5个子女,长子邓朴方、次子邓质方,长女邓林、二女儿邓楠、最小的女儿邓榕。

长子生于刘邓大军的军营中。邓小平谦逊,求刘伯承赐名。

刘也不谦让,说中国有句吉祥话为“纯朴方正”,叫“朴方”如何?邓称“善”。

既有朴方之名为先,后来次子问世,小平以“质朴”配对,也就不求人,定名为“质方”。

邓小平是讲男女平等的,既然男孩由自己作主起名,女孩命名就全权交给夫人卓琳了。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邓小平、卓琳与孩子们

但凡名人的一切都是人所关注的。

邓小平的长女叫邓林,就有考据家断言此名出典《山海经》,因为“夸父逐日”中有“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句。

但卓琳说她未读过《山海经》。邓林生于抗战困难时期,出世后卓琳仅供了她7天奶水,就交抗日根据地的乡亲哺育。

一时想不到别的名字,就用了自己名字中的琳字,也为了日后方便寻找。

谁知这小邓琳嫌麻烦,去掉“王”字旁而成“林”。后来又生二女,卓琳干脆起名从“木”不从“王”,一曰“楠”,一曰“榕”。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大女儿邓林

楠、榕皆为中华大地普通林木,要猜其意义,可能是望子女成材吧。

这次团聚,长子邓朴方已成为下肢瘫痪的残疾人,生活无法料理。

而二女儿邓楠则已“下嫁”给江苏农民张靖的上大学的儿子。

在江苏省泰州一带,这段意味深长的婚姻故事也广为流传。邓楠的老公张宏家庭贫穷,就是乡间一户普通人家。

邓楠与张宏结婚后,张宏的父母也迁到了泰州一个普通的居民区。一家人就这样普普通通,默默无闻地生活着......

71年邓小平致信毛主席,信中提及林彪,9个月后主席写下200字批语

图丨邓小平的罕见全家福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房亲家,邓小平与中国人民的命运就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1973年8月召开了中共第10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次会议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委员。但是,事情仍未到此为止,毛主席还要委以他更重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