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第十七回 充他人爹 鸡汤代水留怪客

走我的路 奇志难移入歧途沮诵一走便是三年。三年中他没有给丽人公主写过一封信。但是三年来丽人公主对儿子的行踪了如指掌。

走我的路 奇志难移入歧途

沮诵一走便是三年。三年中他没有给丽人公主写过一封信。但是三年来丽人公主对儿子的行踪了如指掌。

丽人公主本是肉体凡胎,沮诵也不曾托梦给她。只因三年来黄帝不断地接到各种内容奇特的奏章。以老虎为图腾的白虎部,落送来的奏章说,在号称"有虎国"的白虎部落境内,新近发现了一位仪表堂堂、举止文雅、谈吐不俗、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年轻人。

最先发现其才华的是一位卖陶瓷瓦罐的瞎子。一天中午,年轻人来到十字路旁的陶器摊前问:"瓦罐多少钱一个?"摊主回答说:"黑陶做的五钱银子一个,白陶做的二两银子一个。如果把剩余的五个白色,五个黑色的都买去,价格可以从优,总共给十二两银子即可。"

+年轻人笑了笑说:"虽然是大干世界无奇不有,但像你这样近乎抢钱的行为还是第一次碰到。说完便拂袖而去。

"后生请留步!"摊主喊住年轻人反问道:"这抢钱二字从何说起?"

年轻人说:"你明明是八个黑罐,两个白罐,怎能说是黑白各一半-这不是骗么?白罐就按你自己讲的二两一个,黑罐五钱一个,总共不过八两银子而已,你却'从优,到十二两,那多给的四两,岂不近乎抢么?"

年轻人话音未落,摊主早已泣不成声,这一哭可把年轻人给哭糊涂了,细问情由才搞清楚:原来摊主生就两只青光眼,看上去与常人无异,实际上什么也看不见,是个瞎子。今天他挑了二十个陶瓷瓦罐出来,本来是十个白的十个黑的。上午卖出十个也是黑白各半,没想到是哪位该死的骗子,竟昧着良心欺负这位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多拿了三个白罐子。

年轻人听完后对摊主说:"你明天仍然在这里摆摊子,如果有人来买白罐子你什么也别管,若是买黑罐子,待他付完钱,挑好货之后,一定要亲手摸一摸再让他拿走。是好人是骗子一摸就摸出来了。"

"道理何在?"摊主不解地问。

"请附耳上来。"年轻人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番就走了。

次日上午,阳光明媚,风和日暖。摊主卖了几个白罐子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买黑罐子的,而且是要买走三个黑罐子的老主顾。他嘴里没出言,心里已经怀疑起这位"老主顾"来。

"老主顾"付完货款,拿了罐子准备走,摊主说:"能让我摸一摸你挑好的罐子吗?"

"老主顾"做贼心虚地一愣,随即又意识到摊主是瞎子,便故作镇静地说:"随听尊便,你想摸就让你摸个够好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位瞎子摸完后竟一把抓住"老主顾"大声嚷道:"你这个骗子,昨天骗走我三只白瓷罐还不满足,今天又来,走!咱们见酋长去!"

酋长让那骗子如数付足银两,并责打四十大板轰了出去。摊主亦谢恩告退。但刚刚出门又被家丁"请"了回去。原来酋长对这位能用双手分辨出颜色的瞎子发生了怀疑--要么是个假瞎子,要么是那双手有特异功能。

一番"审问"之后,才搞清楚,是那位年轻人的功劳。酋长立即派人到客栈去把昨天那位年轻人请来细问情由。不料那位年轻人却说:"用手分辨黑白并非他的发明,而是造字之神仓颉的功劳。"

酋长说:"这就怪了。我只听说仓颉造字,从未听说仓颉发明过什么用手分辨黑白的技艺啊!"

年轻人说,黑(爨)字的上部是烟囱的象形,"0"中的四点表示烟囱的黑灰。下部是"炎"字的变体。本义为:火所熏之色。为什么别的字下四点"一、"是火字的异体,黑字偏多一个"火"呢?因为黑是火的归宿,光的家园,火里藏黑,黑里也藏火。正因为黑里藏火、藏光,所以从太阳这个火的源泉,光的根本里来的火和光最喜欢往黑地方藏,因此黑色的东西一晒就发热、烫手。我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让摊主摸瓦罐的。

"原来如此,怪不得在太阳下晒衣服时,黑色的干得快,白色的干得慢啊。"

酋长一边说,一边令人取来两个颜色不同的瓦罐一试,果如其言。立即肃然起敬地请教年轻人"贵姓"。

年轻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留下四句话便走了。

酋长在奏折的后面写道:"因卑职才疏学浅,不解其意,只得原文呈上,请天子陛下圣裁:

"山中老虎牡丹花, 蜂巢千子母当家;三位个个藏吾姓, 众卿朝朝朝拜他。"黄帝让文武百官传阅后问道:"众爱卿有何见解?"其他人都

不敢抬头,只有当朝宰相后风上前奏道:"依不才愚见,这位年轻人想必姓王。"

"请道其详。"

"虎系兽中之王,牡丹乃花中之王,母蜂乃蜂巢之王..."·""那众卿朝朝朝拜他呢?"黄帝打断后风的话问道。

"同样是王。"后风解释说:"众卿也就是文武百官的总称。前两个朝字是朝朝暮暮之朝,第三个是朝王见驾之朝。文武百官天天都必须朝拜的当然是君王陛下您了。"

黄帝听后非常高兴地说:"后风爱卿果然才思敏捷,寡人这里还有一份奏章,请爱卿细解。"说着便递了过去。

后风接过一看,不觉暗暗苦,原来这份奏折上另有一个更加难解之谜。

这份奏折是以牛为图腾的金牛部落送来的。奏折上说,前不久,从白虎部落过来一位眉清目秀,唇红齿白,漂亮潇洒的年轻人。不仅生得一表人材,而且智慧过人,聪明绝伦。为了证明他的聪明智慧,金牛部落的酋长还在奏折中举了一个老寡妇发现小青年的例子。

金牛部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部落,由于那里的土地很多,可以随意耕种,因此,他们的主要财产并非田地,而是耕田耙地的马和牛。因为当地水田少,旱地多,所以人们把马看得比牛更金贵。

金牛部落的田老汉有了三个儿子。临终前田老汉对妻子说,我留给孩子们的唯一的遗产便是几匹马,我死后你一定要按我的话去做,把家里的马分一半零半匹给老大;又把剩下的分一半给老二,然后,再将剩下的马分一半零半匹给老三。

妻子心里纳闷:"老头子在世时爱马如命,怎到临死前吩嘱我杀马呢?也许人到了这种时候便犯糊涂吧。"妻子没有吭声。田老汉继续说:"还有那十几头牛,你要倒过来分。分一半给老三,再分三分之一给老二,分九分之一给老大。"

妻子心里又犯嘀咕:"牛群成单不成双,这么个分法不是又要杀牛么?"没料到田老汉最后又叮嘱了一句:"这些马和牛都是我用血汗挣来的,你一定要告诉孩子们,谁也不许杀马杀牛。无论是老大、老二、老三若不听话,我在九泉之下也饶不了他们。,,田老汉死后,其妻非常为难,正在束手无策之际,恰逢那位年轻人从门前路过。田大妈觉得似曾相识,再看他的一身穿戴便知道是位知书识礼之人,便问:"这位客官想必也是具茨山来的?"

"老人家好眼力,想必早已成仙得道?"年轻人不胜惊讶地反问道。

"什么仙呀道的,戬看他是着了魔啊。"田大妈叫苦不迭地埋怨起死去的丈夫来。原来十年前田老汉曾结识了一位老先生,其穿着打扮几乎与面前的年轻人一模一样,说话的口音也差不多。田老汉自从认识那位老先生后,说话办事同先前大不一样,田大妈怀疑丈夫的临终遗言,也是那位老先生教的。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的牛有十七头,马有七匹。"年轻人听田大妈说完遗嘱后,不仅立即猜出了牛马的具体数字,而且三下五除二地便帮田大妈把遗产分好了。

七匹马的一半匹半,再加半匹,老大分四匹。剩下的一半是一匹半,再加半匹,老二分两匹,还剩下一匹的一半是半匹,再加半匹仍然是一匹。

牛就更好分了,其道理与分法同马一样。十七头牛的二分之一是八头半,再加半头,老三得九头。老二的三分之一可以按十八头牛计算,三六一十/\,老二得六头牛,二九一十八,老大得二头牛。表面上看起来兄弟三人每人都多得了一点,但是九加六加二仍然等于十七头。

田大妈对小青年十分感激,对他的聪明才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定要设宴款待。小青年却说:"设宴大可不必,只要大妈能告诉我一件事,后生就感激不尽了。"

"只要大妈我知道的别说一件,就是十件八件也理当直言相告。"

"日夭妈,你看我的长相,像不像十年前那位老先生呢?"

田大妈审视一番之后,大声叫道:"哎哟,我的娘老子哟!你与那位老先生硬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从五官到脸型,从头到脚没有一处不像的。"

小青年"嗵':的一声跪在大妈面前"咚、咚、咚"一连磕了三个响头,并自言自语地说"总算有了确信,总算有了线索。"

。田大妈赶忙火急地将那小青年扶起来问:"你与那位老先生有亲,还是有故?"

"有......亲,当然有亲。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造字之神仓颉啊!"小青年泪流满面地说:"大妈有所不知,后生刚才之所以一下子就猜准了你家牛、马的头数,之所以轻而易举地把'宅分开了。你的三个儿子之所以个个都多得了一点,又没有突破牛、马的总数,其原因就在那个七字上。因为七字是造字之神精心造出来的一个奇巧的数目字,所以又称之为"巧七"或"七巧"。小青年进一步解释说,因为七是在五字的基础上左右各加一点而造出来的,而五本来就是九的中间数,右边加一点便成了六字。六又是一年一十二个月的中间数,右边加一点便成了七。七月又正好是下半年的开头。

左右各加一点,便使它得以左右逢缘,成了上半年的结尾,下半年的开头,又使它得以承先启后。一年当中的第七个月是这样,一天当中的第七个时辰即午时也是这样。十二属相当中的第七个属相"马"还是这样。

由于七本来就巧,仓颉的七字造得更巧,因此,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七。正月初七是人生日,七七斋醮是人的祭日。七月初七在天上是金牛星与织女星相会的佳期,在凡间有"七夕节"又叫"女儿节"或"乞巧节"。到了这一天,大姑娘、小媳妇都爱躲在葡萄架下偷看牛郎,织女相会。如果在七张方桌搭起的高台上还可以听见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看得见听得到的都会成为心灵手巧的大闺女、小媳妇,能找到如意郎君。

因为七有这种承先启后的作用,又是天上人间所共有,生死、婚姻、嫁娶、年、月、日、时都离不开的巧数,所以遇七必巧。一个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亦无不如此。二十七天的一半,为十三天半,加上半天为十四天。三分之一为九天,九分之一为三天。三数相加等于二十六,不仅另外加上去的半天不必减去,分配的结果还能多出一天来。

金牛部落的这份奏折写得很长,所"奏"之事也很多,但中心议题只有一个--推荐人材。

奏折认为,田大妈十年前见到的那位老先生和十年后见到的那位小青年都是华夏民族不可多得的人材。建议朝廷派特使将他俩请进皇宫,为朝廷出力,为朝廷和黄帝服务。为此奏折上又提供了两条线索:一是当田大妈请问那位青年贵姓时留下的四句话。二是十年前请问那位老先生贵姓时留下的六句话。后风认为,金牛部落推荐的小青年与白虎部落陈奏的年轻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理由有二:其一,奏折上说小青年来自白虎部落,其二,小青年也姓王,他留下的四句话是:

顶天立地英雄汉, 拦腰横打一扁担。若是封门去种田, 上下出头把理辩。"顶天立地......"是"工"字。上为天,下为地,中间一竖"顶天立地"。"拦腰横打一扁担是"一"字,在"工"中间加一横是王。王字"封门"正好变成了田。而田字上下"出头"就成了可以"把理辩"的申字。

可惜后风对于那位老先生留下的六句话却怎么也解不开。因为那六句话深奥而又古怪:

一条小船竖二桅, 九只黄鹂绕船飞;六只落在桅杆上, 两只落在船头尾,唯有一只孤零零, 立于船心流眼泪。后风身为宰相,其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聪明才智更

是号称"仓颉第二"。他把那几句话反复读了许多遍仍然无法理解其意。后风认为,如果依奏折所言,这位老先生应当是离家出走的左史大人仓颉。可是这六句话,除了"黄鹂"与仓颉有关之外,其余五句根本与仓颉搭不上边儿。与仓颉的父姓侯冈,母姓姜氏,也挂不上号。

"这位聪明的年轻人是谁?那位老先生是不是寡人的半边之子仓颉呢?"黄帝为了解答这两大疑难,他亲自带着两份奏折,来到宽敞明亮的"驸马府"去找自己的小女儿丽人公主。

仓颉离家出走后,黄帝曾多次亲临"驸马府"看望女儿,唯独这次使丽人公主最为激动。看完奏折后,丽人公主毫不含糊地说,奏折上所说的年轻人、小青年肯定是诵儿。那位留下六句话 的"老先生"无疑是仓颉。诵儿之所以自称姓王,首先是因为诵儿'本来就是代替父王去寻找仓郎的;其次是因为仓郎创造的王字原本就有极为深刻的含义。王是按照"统管三界十方者为王"的设想创造的。王字的三横,表示天上、人间、地府三界;王字中间的"十"表示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等"十方"。诵儿自称姓王,也是为了表示他找遍"三界""十方"也要把他的5.-1爸找回来的决心。

黄帝听后,频频点头。他很赞同丽人公主的分析,也很高兴听到这种鼓舞人心的分析。可是,当丽人公主以更加感人的语言分析完"老先生"留下的六句话时,黄帝已经是老泪纵横了。丽人公主说,被田大妈称之为老先生的仓颉留下的是一个字谜,其谜底是个下场可悲的悲字。"一条小船竖二桅"指的是悲字的心字底和悲字的两竖。"九只黄鹂绕船飞"指的是悲字的九点。"六只落在桅杆上"是非字上的六点。"两只落在船头尾"指的是"心"字左右两点。

最后两句"唯有一只孤零零,立于船心流眼泪。"既是指心字中间的那一点,又不仅仅是指那一点。在这则字谜中,仓颉的孤独寂寞之感,思乡思家之情随处可见,又以五六两句最为明显。由此可见,仓颉的离家出走,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说到这里,丽人公主早就以泪洗面。幸亏金牛部落送来的奏折在给黄帝与丽人公主带来"悲"字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沮诵已经发现了仓颉行踪的重要信息。这信息在勾起他们思亲之情的同时,也给了他们极大的安慰。

按下黄帝与丽人公主的悲与喜暂且不表,却说沮诵离开了当时的京都阳武之后,首先沿黄河向东寻找。他穿过现在的河北,进山东,翻泰山至博兴、天津后,又沿着渤海向南一直找到烟台、莱阳、青岛等地。总共花费了一年零八个月,基本上是一无所获。沮诵认为,仓颉虽然离家出走,但他决不可能放弃其立德、立功、立言,造字以求不朽的处世准则。既要造字就不能离开人群,哪里人最多,最集中,他就会到哪里去。

人是永远也离不开水的,所谓:舌边无水不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沮诵根据自己的判断与设想,继续回首向南,经诸城、连云港、灌云、淮阳、兴化等地,再沿黄海向东海方向一路寻找。到了长江的入海处启东之后,又顺长江逆流而上。经现在的镇江、南京、芜湖、怀宁、九江、汉口至重庆、泸州等地。

到了宜宾之后,又沿岷江向北、经乐山、成都等地直抵白龙江。又从渭河的源头,渭源再次向东,围绕华夏神州转了整整一圈。最后终于在今天的陕西找到了仓颉。历时三年又七个月,其中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沮诵每到一地都必须做两件事:首先打听与数目字和文字有关的奇闻趣事,借以判断仓颉是否到过此地。其次是到集市上摆出那个刻着"逝"字的竹简大声叫卖。无论什么时候,不管在何种规模的集市上,沮诵翻来复去只有一句话:"哎,卖啦卖,哪位先生识货?"如果真的有人想买并讨价时,沮涌同样只回答一句活:"干金求此字,万金求此简。"就这样"卖"了七年多什么也没卖出去。 '

显而易见,沮诵是以卖竹简,卖字为名,行扩大影响广而告之之实。这便是沮诵在与丽人公主告别时曾经说过的"孩儿自有办法"的办法。

沮诵认为只要仓颉听说有人在出售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字,且要价高得令人咋舌,令人望而却步时,出于造字之神爱字的本能,在一种好奇求知的思想作用下势必会找上门来。

办法无疑是对的。借众人之口传播惊人消息的速度之快,辐射面之广,是数以干计,数以百计的,沮诵想办也无法办到的。尽管如此,两年过去了,沮诵还是什么消息也没打听到,更谈不上有什么人自己找上门来。

第三年秋天,沮诵终于从田大妈那里得知仓颉十多年前曾经到过金牛部落的确切信息。当田大妈得知沮诵就是那位老先生的儿子,而那位老先生就是天下百姓奉若神灵的仓颉时,便向沮诵讲述了田老汉认识仓颉的详细经过。并要求沮诵为他的孩子们造一个爹字。因为仓颉是在田大妈的儿子们认他为干爹之后,才住进田家的。

十年前三月初八,田老汉带着多年来的积蓄到离家六十多里地的马市上去买马。田老汉是个既勤俭又能干的庄家人。他深知那拴在裤腰带上的几十两银子来之不易,决不能轻易出手。他在马市上转了一整天,直至傍晚时分,马市即将散集时,才选准了一匹膘肥体壮,价钱便宜的好马。

天色已晚,又下着小雪,为了不使那心爱的马挨冻,田老汉决定找个客店住下,明天大早再起身赶路。

他住的是一家可以圈养牲口的次等客店。牲口分开圈养,有栏有槽也有草料。人是集中住宿。面对面地垒着两铺大连炕,能挤二五一十个旅客。田老汉拴好牲口,加足草料,正准备洗脸睡觉,就听见一阵有气无力的喊声:"儿呀,快给我点水喝吧"。田老汉扭头一望,炕那头的顶脑脑上躺着个五十来岁的干瘦老头子,神情恍惚断断续续地喊着:"儿呀......"这屋子虽大却再也没有第三者。他便不声不响去找店老板借碗。

"你要碗干什么?"店老板问。

"舀点水给那病老头子喝。"田老汉说。

"你这么大年纪,还愿给他当儿子?"店老板说,这老头子是昨天傍晚来的,一躺一便再也起不来了。时晕时醒的,一醒过来就喊儿子给他水喝。别人给他送水,他先问是不是他儿子,说不是他就问是不是丽人,再说不是他就不喝。因此,再也没人给他送水了。

田老汉一听这话,店也不住了,骑上马便连夜往家奔。第二天一早就提着一罐鸡汤,带上自己的小儿子田小三来到店里,让小三子给病老头倒热鸡汤。

老头子头不抬眼不睁地问:"你是我的儿子吗?"

小三子愣住了。田老汉赶紧给儿子使眼色,小三子立即乖乖地说:"我是你的儿子。"

"你要真是我的儿子,就跪着喂点水给我喝吧。"

小三子二话没说便跪在炕上,把鸡汤喂给他喝。大约喂了半罐子,那老头子便慢慢的睁开眼睛望了田小三一眼,又摇了摇头问:"你是谁?为什么要做我的儿子?"田小三没好气地说:"为了送鸡汤给你喝啊!"仓颉被噎住了似地盯着小三子一声不吭。田老汉连忙上前说明原委。仓颉听完后慢慢坐起来,一边喝鸡汤,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人世间最不值钱的是沙子,可是,最宝贵的东西恰恰藏在沙子里面。"

田老汉和小三子尽管没听懂这话是什么意思,却认为这"怪老头"蛮有意思,一定要接他到家里去养病。仓颉没有客套,拿起包裹就准备走。田老汉示意仓颉稍候,连忙吩咐小三子备马。"路要自己走。离地三尺不惹尘埃者是鬼,是仙,是神,我是人,所以不能离开泥土。"仓颉一边走一边说:"泥土是人的本,人和万物都来自泥土。死后又处处归于泥土,泥土里埋着人的根。"六十里路走走停停硬是走了一整天,当日黄昏才到。

当仓颉得知田老汉一家的姓氏和职业后高兴地说:"姓田的好,姓田的倒不了。竖着是田,倒下是田,颠过来躺在地上都是田。种田的更好,三十六样,种田为上。官出于民,民出于土,种田的是君臣百姓的衣食父母。"

仓颉住在田家养病期间,田老汉对他亲如兄弟,田氏三兄弟更是"爹"前"爹"后地叫个不停,使仓颉再一次享受到了天伦之乐。仓颉见田老汉的三个儿子既老实又孝顺,不由得触景生情,造出了一个久思而不得的"孝"字。因为这三位"孝子"都是田老汉的儿子,所以孝字从老(乒)从子。

因此,《说文》上对孝字的注释是:"善事父母者"为孝。故"从老省去(匕)从子,子承老也,爱也、勤也。"其实,孝并不仅仅指父母的爱与勤。仓颉向田氏三兄弟解释说:"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莅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阵无勇非孝,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既然居住的地方没有田庄谓之不孝,对朋友不守信用也是不孝,那么,种田地为生而又精心照顾仓颉这位素昧平生之"爹"的田氏三兄弟便是土地的大孝子,长辈的大孝子。因此也可以说孝字是从土从子。

三天后仓颉的病好了,临别之际这一家人才想起问"爹爹"姓什么。仓颉感慨良多,便留下那以"悲"字为谜底的六句隐语以及当年侯冈送给眉娘作为定情信物的那串贝壳项链。

谁也不知道仓颉留下的这个悲字,是指田氏一家慈悲为怀,还是说他自己处境可悲,也许二者兼而有之。

"万恶淫为首,百义孝当先。"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孝道的。田氏三兄弟听了仓颉"爹爹"关于孝义的解释后,干起活来更加勤奋,对父母也更加尊重了。

对田地尽孝,换来的五谷丰登,牛马成群。对父母尽孝,换来了左邻右舍的好评和父母的爱心。田老汉的古怪遗嘱又引来了造字之神的儿子沮诵。沮诵万里寻父,当然也是在尽人子之孝,忠君之孝,为国之孝了。

这一连串的孝人孝事,到底是奇缘巧遇还是老天爷的着意安排暂且不论。却说沮诵听到田氏三兄弟要他造爹字的请求后,感慨良多。

沮诵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出世那年,仓颉发现他的头盖骨还没有长全,头顶上有两指宽的地方是软绵绵的,感到十分奇怪,并因此造了个完子的兄。直到现在人们看见完字仍然觉得很像

一个头盖骨尚未合拢的婴儿的脑袋。

沮诵又想到田氏三兄弟本来有父亲,又认了一个"爹爹",而自己就这么一个父亲,却至今去向不明。这人世间的事情也太不合理了。想到这里沮诵突然觉得心头一亮:"既然爹爹是他们多余的父亲,我何不用'多父'二字合起来造成一爹字呢。"尽管后来不少望文生义的文人墨客将爹解释成祖父,并认认真真地加注道:"爹字从父从多--比父亲多一辈者便是祖父。"但是民间大凡结拜父辈之亲时,照样称干爹或亲爹全然不顾"比父多一辈"之说,其原因就是沮诵造爹字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这说明虽然查遍现存史籍仅能在《世本·作篇》中找到一句"沮诵,仓颉作书"的简短记载,但老百姓是永远不会忘记沮诵的。

如果说兄字是仓颉因沮诵而造的话,那么爹字便是沮诵因其父仓颉而造的了。

造完爹字之后,沮诵按照田大妈的指引,逆白龙江而上,一边走一边打听,一直找到了渭源,又发现仓颉已顺渭河而下。那天,沮诵"跟踪"着仓颉沿途留下的各类趣闻轶事来到了陈仓附近的蛮民部落。他仍然像往常一样将竹简摆在十字路口叫卖,不料整整三天过去了也无人问津。第三天傍晚沮诵失望地收拾好竹简没精打采地向客栈走去,刚到客栈门外,还没来得及进去,突然被一位蛮民扯住臂膀拖了就走。

沮诵早就听说过,蛮民部落就是他阿爸当年遇难的地方。阿爸曾经在这里被人丢进马圈、投入虎牢;在这里被人绑在一棵大树上用毒箭射杀......

难道儿子的命运与父亲相同?沮诵感到非常意外。疑问一个接一个涌上心头:难道他们仍然与陈仓部落有仇?可是我穿的是京华服饰啊。难道他们知道我就是仓颉的儿子?除非他们能掐会算。如果他们真的能掐会算,也许阿爸早就被他们害死了,"不!"沮诵再一次否定了自己的疑问之后认为:蛮民一旦开化便不再成其为蛮民了。既然他们的穿戴仍然非常原始,他们的家庭仍然是母系制,而抓住自己的又是蛮民中比女性善良、温柔得多的男人,就不会有多大的危险,也决不可能知道我就是仓颉的儿子。

"这就是你阿爸当年遇难的地方。"

正当沮诵胡思乱想之际。那位发乱、须长上身赤背、下身围着草裙的蛮民终于开口了。真可谓不说不知道,开口吓一跳。面对那棵高耸入云,其粗无比的大树,沮涌只觉得心脏在剧烈地狂跳,脑袋嗡嗡作响--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蛮民凭什么认出他就是仓颉的儿子。为什么要把"儿子"带到"阿爸"当年遇难的地方来处死?难道......

沮诵在这诀别之际突然感到恋恋不舍。凭心而论,这种恋恋不舍主要是贪生,但又不完全是贪生。他来到这个世上仅二十一个春秋,当然舍不得离去;三年来吃尽千辛万苦,眼看成功在望却突然毁于一旦;母亲守寡多年,曾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外公、外婆、母亲都眼巴巴地盼着我把阿爸找回去共享天伦之乐,而我......

"阿爸......"沮诵不顾一切地扑向那棵大树,拼命地哭喊着,在树干上抓着、拳着、打着,尽情地喧泻。

那蛮民目不转睛地盯着沮诵,看着看着,突然猛将沮诵和大树紧紧地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