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资讯

烟台故事丨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1845年—1900年),字正儒、廉生,号养潜居士、直庐花衣,山东福山县(今福山区)古现人,清末著名金石学家、爱国志士。

王懿荣幼承家学,1880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曾三任国子监祭酒(古代朝廷官职之一——清朝国子监系朝廷最高学府,总管全国各类官学;祭酒为国子监主管官);潜心金石之学,著有《汉石存目》《六朝存石目》《天壤阁杂记》等三十余种金石学研究著作,1899年,首先发现甲骨文,将汉字历史上溯至殷商时代,系甲骨文研究奠基人;投笔从戎,1900年,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负责保卫京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偕夫人、长儿媳投井殉国,谥号“文敏”。

名门望族——仕宦世家 著述绵绵

明清时期,福山产生了一大批通过科举入仕的地方文化精英,其中,进士75人、举人273人,形成了一些仕宦世家、文化世家,家族声誉延续几百年。福山名门望族文化及其代表人物的出现,得益于明清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当地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蕴,同样,这些家族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又对福山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也使福山优秀的地域文化得到丰富、传承和发展,使之走出胶东,扩大了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王懿荣家族及其代表人物,是这些家族及其代表人物的典型代表。

扎根福山,枝繁叶茂。

王懿荣,福山一世先祖王忠,原籍云南,明朝洪武初年任山东登宁盐场大使,卜居古现河北村。据《王氏家谱》记载:“王忠,云南大理府云南县(祥云)云南镇鸡头村人。任邑之登宁盐场盐课大使。居古现集之河北村。旧有王姓数百家,与人同处,遂隶孙夼社一甲。娶邱氏,子一云。卒葬于西北原之阳。三传,而明经入仕版游庠者,代不乏人。七八传,相继登甲榜,膺显要,至今不衰。”

河北村北临黄海,西依磁山,南拥黄金河,东连牟子国故城。这里山麓林木葱笼,遍山果树累累,广阔平原为米粮之仓,沿海水产丰富。王忠管理沿海10州县盐务,对此地十分熟悉,致仕后定居于此。王忠百年后,明廷敇授其为七品承事郎。

古现王懿荣家族为明清时期世代官宦的书香之家,“列翰林者先后五代(6人)”。可谓科第绵长,在福山乃至胶东的历史上,史无前例。王懿荣一族出任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布政使、祭酒、按察使、知府、知州、知县等多达140余人,他们大多为官清廉,遵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勤政为民思想。

王懿荣家族自福山一世始祖王忠以来,家和族兴,诗书继世,靠着勤奋与才智迅速崛起,“历600余年,凡二十余世,犹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繁衍生息,所荫成林。” 被世人称赞为“名门望族,科第继世、著述绵绵,天眷其后、世泽蝉联。”

儒学传家,科第继世。

王懿荣家族福山二世祖以来,儒学持家,科第取仕,有督抚3人,翰林6人,二甲进士8人,三甲进士17人,武进士2人,举人38人,武举5人,贡生58人,庠生357人。其中著名仕官有:

二世祖王云,以岁贡生出仕知县。

三世祖王俊,官至山西文水县知县。

四世祖王纶,官至知县。

五世祖王锦,敕礼部儒官。

七世祖王久任,任山西文水县主簿时,明神宗派宦官开采银矿,其奉命管理矿事务。

八世祖王允谐,福山王懿荣家族第一位进士,授大理寺观政,迁甘肃成县知县。

九世祖王三锡、王慎言兄弟,王三锡武进士,授官直隶昌平道中军守备;王慎言武进士,授京师锦衣卫百户官。

九世祖王骘,进士,授督察院观政,改授四川松威道。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擢江西巡抚,又晋升闽浙总督、户部尚书。

十世祖王 ,以国子监监生按例注籍。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授云南云龙州知州。1730年(清雍正八年),迁京师顺天府知府,后又擢升光禄寺卿、太常寺卿。1737年(清乾隆二年),擢大理寺卿。

十一世祖王从绳,武举,授直隶宣化镇右营游击,升山西老营左营参将。1738年(清乾隆三年),迁安徽六安参将。

十一世祖王检,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擢为甘肃凉庄道。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擢通永河道总督。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擢升为湖广总督,同年,又迁任广东巡抚,逝后赐太少保,谥号“文勤”。

十二世祖王显绪,进士,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又擢贵州道监察御史。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任甘肃平凉知州,旋擢山西直隶、安徽按察使,可谓三任臬台。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应邀参加了乾隆帝的千叟宴。

十二世祖王燕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旋又擢日讲起居注官。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擢太子府右春坊右赞善官。后又擢翰林院侍读、侍讲。

十二世祖王启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擢云南道监察御史。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署兵部给事中。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外放河南开封知府,后又擢开封、陈州、许昌道台。

十三世祖王森长,进士,官至同州知府。

十四世祖王兆琛,即王懿荣祖父。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总纂官。1827年(清道光七年),擢江南道监察御史。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擢四川布政使。次年,擢山西巡抚,成为王懿荣家族第三位封疆大使。

十五世祖王秉燮,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十五世祖王祖源,即王懿荣父亲。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考取乙酉科拔贡,朝考一等,候选教谕。1856年(清咸丰六年),授兵部主事。1859年(清咸丰九年),奉旨返乡筹办登州团练,次年,奉旨回京,擢升兵部员外郎官。1865年(清同治四年),外放四川龙安府知府、迁成都知府。1883年(清光绪九年),擢四川按察使。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抱病东归,次年病逝,朝廷诰授正二品资政大夫封典。

著书立说,享誉海内。

王懿荣家族不但世代为官,而且是诗书传家著书立说的世家,其先辈们,熟读经史,学问渊博,多有著述行世。这些家族精英的著作,对福山文化教育产生重大作用,有的在福山文化史上,甚至全省、全国都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传世著作有:

八世祖王道增,《福山县志稿·王道增传》载:“一生内无匿情,外无讳事,见义勇为,敦得不怠。”其终生学习《左传》,著有《左传批注》等。

九世祖王骘,致仕后,为后代立下了“志仁择死地,临危忌沉吟”“有子能文何必贵,为官致富不如贫”的家训。著有《养素堂文集》《义圃传家集》《大司农奏疏》等。

十世祖王 ,著有《王太常集》《王太常诗集》等。

十一世祖王柔,少年从同县进士刘元声学习经史,深得其奥旨,“行文有奇气”,深受登州学正陈恂赏识。著有《东牟奏议》等。

十一世祖王杲,据《福山县志稿》载:“离任时,吏畏民怀,百姓多攀授不忍别,赴送者动数十里不绝。”晚年极喜欢创作笔记小说,将其看到、听到轶闻逸事,搜集整理,编成故事,取名《秋灯丛话》十八卷。

十一世祖王检,著有《西园奏疏》《西园诗集》等。

十二世祖王希旦,著有《炳东文集》等。

十二世祖王善垲,1796年(清嘉庆元年)外放云南省澄江府知府,期间,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著有《滇南诗抄》等。

十三世祖王厚庆,著有《蒉山房诗集》等。

十三世祖王延庆,著有《周公年表》《学丰斋诗抄》《聊斋注解》等。

十四世祖王余晋,著有《静香移屋试帖》《静香移屋诗集》《周易证象朝闻》《古雪堂文集》《古雪堂诗集》《求六轩文稿》等。

十四世祖王余英,曾带头捐俸,修缮岳麓书院,在书院讲学。著有《四书求是》《镜山草堂四书文集》《镜山草堂诗集》等。

十四世祖王兆琛,著有《正俗备用字解》《重韵辨义》《御史奏议》《巡抚奏议》《眄堂书屋集》等。

十五世祖王延庆,晚年致仕后,以“小示现山人”自号著书立说,著有《史泽子氏译史年表》《周公年表》《学丰斋文集》《时文左文胎产心法》《聊斋注解》《医书》等。

十五世祖王德瑛,《福山县志稿》载:“历任河南扶沟、舞阳、安阳三县宰,临治宽大,理讼平允,拔俊才,恤孤贫,完国税,无苛求。遇差遗无派累。三任知县,所至有政声。著述甚多,均载艺文志。”著有《莲墅文集》《莲墅诗集》等。

十五世祖王祖源,一生酷爱金石,以道德文章著称。其编著书籍甚丰,著有《判花轩集》《急就篇直言》《尔雅直言》等,统编于《天壤阁丛书》。

传承家学——发现甲骨文第一人

王懿荣秉承家传、好古嗜学,对金石文字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每有所得,虽“典衣”“倾家”在所不惜,自称“好古成魔”,有“书痴”“墨痴”之称。其金石文字著作,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有些还成为金石文字学工具书典籍。

王懿荣在学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发现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研究,重新确定了殷商历史,将中国文明上溯千年,并引发了殷商文明的发掘与探索,使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生根发芽,对中国考古学史,甚至世界考古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幼承家传,少年神童。

1845年7月12日(清道光二十五年农历六月八日),王懿荣出生在山东福山县古现“太史第”高大房屋里。按族谱排名贻榘,祖父王兆琛则为其取名王懿荣。懿荣二字,取自《东京赋》:“东京之懿未罄,令彰于邦国,每钦忠懿”;《魏书·南安王桢传》:“懿范也”;陶渊明曰:“草荣识节和”“欣欣向荣也,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系王懿荣家族第十六世孙。由此可见,王懿荣祖父为其取的名字,既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又寄予了深切的传承家学厚望。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王懿荣5周岁,开始接受正规家教,在本族长房房舍“有棣堂”读书。王懿荣启蒙老师是其外叔祖谢斅之,后又拜母舅谢焕韶等人为师。谢氏也是当时福山望族,原籍安徽宣城,始祖谢魁一在登州千户所任小旗官,明洪武初,调防登州卫福山备御千户所,遂隶福山籍,以谢乃实、谢乃果兄弟一榜双进士,谢氏共考取进士6人。

王懿荣母亲是谢乃实玄孙女、谢牧之女儿。谢牧之,福山西关村人,官至虎门、澳门同知。王懿荣母亲知书达理,深明大义,对王懿荣家教十分严格,在王懿荣牙牙学语时就教王懿荣背《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稍长又督促其学《千字文》《三千字文》《幼学琼林》《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书籍。王懿荣在母亲及老师的教育下,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吟诗作对,才思敏捷,据《福山县志稿》记载:“有过目不忘之誉,时誉神童。”

正当王懿荣学业有进之时,王家突遭变故,祖父王兆琛在山西巡抚任上,获罪遗戍新疆,家产被抄,家道从此中落。此时,王懿荣已记事,亲眼目睹了家庭的突变,世态炎凉,在其幼小心灵打下了深深烙印。据李宝嘉《南亭笔记》记载:“王廉生祭酒,官翰林二十年,喜金石书画,一贫如洗,典衣绝粮不顾也。书法雄健尽脱楷气。性耿介,好诙谐,动辄玩世,使酒骂座,同官均侧目,有‘东怪’之称。”王懿荣耿介怪癖的性格无不与童年的家庭遭遇有着密切关系。

1859年(清咸丰九年),王懿荣随母进京,与时任兵部主事的父亲团聚。这期间,王懿荣先后受业于表伯张恩煦先生。张恩煦当时在京读书应试,义不容辞担负起王懿荣的学业。其授王懿荣《朱柏格言》《增广贤文》等。

1860年(清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王懿荣父亲王祖源奉旨回家乡登州办团练,王懿荣随之到济南,就读于济南泺源书院,深受当时遭贬的咸丰八大臣之一书院山长匡源赏识。王懿荣在泺源书院成绩优异,肄业回京。又拜礼部员外郎周悦让为师。周悦让经学造诣很深,被称为经学大师。师徒二人性情相投,又有同郡之谊。其对王懿荣学业、入仕、思想都产生重大影响。据《福山县志稿》记载:“懿荣幼承家学,不屑于章句、帖括。”对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韵学,无不深入研究。

金石之学,备受推崇。

1862年(清同治元年)秋,王懿荣参加顺天乡试。其第一次参加乡试,以深厚的经学功底,极用心作好八股文试帖诗,答卷呈上后,很快引起考官注意。考官许其光,翰林院资深编修,阅读了王懿荣的卷子,以为是“奇文”,以顺天府乡试第一名推荐给主考官,结果未被主考官认同。

王懿荣第一次科考失败并没有伤心,而是把精力和兴趣都放在金石文字考据与收藏方面。与其往来密切的都是当时著名学者、金石名家,如陈介祺、赵之谦、潘祖荫、吴大澂、李佐贤、胡澍、缪荃孙、王瑾、张之洞、张佩纶、鲍康等,甚至与身居高位的李鸿藻、翁同龢亦交往颇深。其中,王懿荣与陈介祺往来最为密切。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王懿荣28周岁,而陈介祺60周岁,都爱好金石文字,学术交流把他们相互吸引串在一起,二人的交往在当时的金石界堪称佳话。王懿荣与陈介祺是晚清时代具有独特贡献的两位金石学家。在王懿荣与陈介祺十二年交往的书函中,目前可考共有七八十余封,其中,谈论金石约有六十余封,千字以上的就有20余封,最多者洋洋三千字,实是一篇篇学术论文。他们讨论治学方法与途径,纵横古今,宏论博述,涉及面广,通过“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探讨金石领域的义理和规律,即以“理”究源,衡以学术,坚决反对主观臆断和猜测的学术观点。

期间,王懿荣还与潘祖荫、吴大澂、李佐贤、胡义赞、赵之谦等多人讨论金石,撰写了许多金石研究方面的学术著作:《南北朝存石目》《汉石存目》《说郘钟》《说匽侯鼎》《说齐子中姜鎛》《说釿》等。

首先发现,甲骨文字。

王懿荣在金石学研究上连获丰收,然而其在科举之路却接连失利,17年中参加乡试7次,除同治十二年中副榜(贡)第一名外,其余6次均名落孙山。金石研究并没有给王懿荣家族带来振兴和荣耀,于是其收心静坐寒窗之下,精心准备迎接能够改变其命运的乡试。

1879年(清光绪五年),王懿荣终以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在第八次乡试中考取举人。次年,其又参加会试、殿试考取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成为王懿荣家族第五位翰林。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王懿荣在多次任考官期间,参加御史考试,钦取第一名,为记名御史,晋升为翰林院侍讲。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王懿荣参加“京察”被列为一等,以道员记名,任命为南书房行走,旋又补汉日讲起居官。一个月后,王懿荣又被擢升为国子监祭酒。是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王懿荣奉旨回乡办团练,中日议和后,王懿荣又返京补国子监祭酒,是为二任祭酒。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王懿荣母亲病故,丁忧三年。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王懿荣服阕后第三次担任国子监祭酒。又因兼任《会典》馆总纂,头顶正二品顶戴。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盛夏时节,王懿荣勤勉王事、过于劳累,终于病倒,太医诊断为重伤寒。家人持药方到宣武门外鹤年堂抓药。药抓回来,王懿荣发现有一味叫龙骨的药里有几片大拇指般的骨头上刻有清晰类似篆籀的刻画。翌日,王懿荣不顾病体,前往鹤年堂,说明来意,并再三嘱咐药店掌柜,以后再有送龙骨者千万不要捣碎,一定代为收藏。临走时,留下一锭银子,作为定金。是年秋,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维卿,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收购了一批甲骨,其精选了12片,来到北京,经药店掌柜引荐,来到王府。王懿荣见范维卿等人送来大片甲骨,分外高兴,告诉范维卿,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王懿荣用一片二两银子的天价全部收下。临行前,王懿荣为范维卿写了一副对联:“农事渐兴人满野,霜寒初重雁横空。”北京鹤年堂至今还挂着王懿荣画像及王懿荣抓龙骨发现甲骨文的经过。

中国信史,提升千年。

中国传统学术中蔚为大观的金石学,在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影响下,其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目的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古物研究范围扩大;品类趋于专业化。王懿荣自1899年发现甲骨文以来,相继出现的研究甲骨文著作出版,标志着甲骨文走向中国学术界创立甲骨文科的开始。之后,又经过学者们的努力,甲骨学研究经历了说文字、断句读的阶段,把甲骨文研究从著录到考释,把甲骨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从“文字时期”进入“史料时期”。

正是由于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才有后来大量的收藏甲骨,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实物和史料;才有了对中国古文字更新的认识和研究,使中国古文字更加古老和完善;才有了一脉相承的完整文字体系;才有了文字的起源,结束了“小学”及《说文解字》文字意义上的使命;才有了中国上古三代的历史史料,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更加完整,更加具体,更加丰富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甲骨文的确认,不仅震惊了中国,而且也震惊了世界,使中国历史学、古文字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的考古学,并在古代科学研究上也有重大意义。甲骨文被发现,需何等胆识和眼力,没有深厚的金石文字学功力和鉴定能力是难以确认的。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一扫当时学术界对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疑古之风,为开拓我国考古学、历史学、殷商学以及夏商周三代断代史起着开创性的作用。

王懿荣从中药“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从而开始秘密收集,所得甲骨约1600余片。其门生刘鹗将其收集和自己收集的甲骨选拓1085件,编成《铁云藏龟》一书,这是中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专著。研究证明,商代甲骨文使汉字进入成熟期文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字体系,共约有5000多个单字,已显示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等六种构字原则,而且“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已基本固定。

王懿荣作为甲骨文首先发现者、收藏者、断代者,其功绩永载史册。

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壮烈赴义

王懿荣既是清末著名的金石学家,又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其奉旨回胶东故里,筹办团练拒敌。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又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负责保卫京城,城破,偕夫人、长儿媳投井殉国,成为一名名垂青史的爱国主义者,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

回籍山东,筹办团练。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王懿荣看到国家内忧外患,而慈禧仍大操大办“万寿庆典”,即毅然上书《吁请暂停点景但行朝贺疏》。此疏一上,满朝为之变色。当时许多朝臣都为筹办庆典去讨好慈禧,想不到王懿荣却反其道而行之,与王懿荣交厚的友人都为其捏了一把汗。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军队由朝鲜半岛打到辽东半岛,又由辽东半岛打到山东半岛。王懿荣看到战火蔓延到自己的家乡,心急如焚,愁虑彷徨,寝食俱废。其又给光绪皇帝上疏请求回籍兴办团练,以御倭寇。

光绪皇帝采纳了王懿荣的意见,任命其为山东团练大臣,命兵部“刊该关防,并请发给勘金”,着户部借支银2000两,以作筹备之需费用。

3月9日,王懿荣经过长途跋涉,在莱州府会见了山东巡抚李秉衡,至此才知道北洋水师已全军覆灭,威海已经失陷,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陆军统领戴宗骞等,已全部殉国。王懿荣忍住悲痛,不顾沿途劳顿,立即与李秉衡商谈布防及巡视团练事宜。

3月22日,王懿荣一行来到了黄县。黄县团练总局董事候选知县山民、四品衔候补员外郎丁世常等人向其汇报了黄县团练组建、训练、巡查、值勤、筹款、开支等事项。王懿荣听了汇报,认为黄县是登州府办团练行动快、组建实、范围广的好县,“办团练认真扎实为全郡第一”。

3月25日,王懿荣在黄县检阅团练队伍操练之后,甚为满意。即起程赴府治蓬莱。次日,王懿荣视察了登州蓬莱阁炮台,表彰了日前提督夏辛酉亲自率守军向三艘日舰发炮轰击,使日“吉野舰受创,急回旋挂白旗后逃遁”的抗战事迹,亲笔题写了《郓城夏公印辛酉字庚堂德公碑》。

王懿荣巡视10县团练,也看到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指出:登州原有团练,“因而不练,不如不团”,“无粮无饷”只是徒有虚名。因此,其建议“以城防勇例,济以资粮银,月二两钱,一旦寇王,率众登陴,以守为战”。为了使团练具备一定规模,其又提出每县至少须500人,不足以别县补之,再不足以招募莱青一带补之。“十县合有5000人编成10营之数”,使其分扎于10属之间,平时逐渐更替交换,使之各与乡团相互演习,联络一气,扩大声势,以壮其志。如倭寇沿海来袭,每使200人,合乡团共守一城,“以明指挥防御,盖不能战者亦不知守。其可以率3000人,和尾随大军之后”,为之接运粮草,或截击败寇之余,以之夺粮断道,其平时熟本地山川险要,或扼堤岸,或出偏师,以补大军所不足。

正当王懿荣指挥团练奋勇杀敌之时,朝廷却派李鸿章在日本马关,代表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把中华民族若干利益出卖给了日本军国主义。

王懿荣闻听,义愤填膺,日夜不能寐,仰天长叹写下绝句: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类散,五夜犹闻匣剑鸣。

5月17日,王懿荣接到朝廷上谕:“和议已定,勿庸招募,著即回京供职。钦此。”王懿荣此举,在当时贪腐成风的晚清官场上确实独树一帜,难能可贵。然而,轰轰烈烈的办团练之举,顷刻烟飞云散了。

保卫京城,以身殉国。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5月,八国联军由天津向北京进犯。6月17日,朝廷上谕:着兵部侍郎李端遇、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办理京师团练事宜。王懿荣接到圣旨,仰天长啸:“此天与我以死所也!”其明白为国殉难的时候到了。保卫京城责任十分重大,在这个时刻偏偏李端遇又患病了,重担就落在王懿荣一个人身上。王懿荣起五更爬半夜筹划团练事宜,轮流值日巡逻城际,严阵以待,随时迎击来犯之敌。

王懿荣身为京师团练大臣却没有军事指挥权,下属千余人,半是老弱残兵,而且缺乏武器,在敌人的洋枪、洋炮下形同虚设。王懿荣在极其艰难条件下,仍日夜操劳,“往往夜晚漏三下,未即就眠,心力交瘁,殆难言喻”。其操练兵马,准备抵抗八国联军,一旦兵败城破,决心赴难与京师共存亡。此时八国联军各国陆续增兵,已达到2万余人。

王懿荣在锡拉胡同11号住宅,第二个院落有一个小花园,花园中心栽有一棵高大的枫树,枫树下有一口深井,平素为安全起见,王懿荣叫家人在井口上放了一块大横石,并请石匠为井做了一个围栏。当八国联军占领大沽口炮台的消息传到北京,王懿荣预感到时局愈发严重了。其亲率仆人将井淘深,面对这口老井,意味深长地对家人说:“此吾之止水也。”这是告诉家人,一旦城破之日,这口井将是其最后的归宿。

王懿荣虽做了死的打算,但仍旧每日到团练局率兵勇巡逻城防,并四处购置武器,以应不测。

8月4日,八国联军由天津沿运河两岸进犯。沿途,北仓杨村清兵防线被很快击破。清军守将宋庆、马玉昆率部节节后退。这时,新任帮办武卫事务大臣李秉衡临危受命,奉旨迎敌。次日,八国联军兵力倍增,而朝廷仍无援兵,通州失陷,北京就暴露于八国联军之前。

8月13日,八国联军3万余人,在通州烧杀抢掠之后,直逼北京,先是围攻齐化门、东直门、广渠门等。此时,王懿荣亲临东直门、朝阳门组织指挥清军抵抗敌军。攻打两门的日本、俄国军队用大炮轰开了城墙,到晚上九时,东直门、朝阳门皆破。王懿荣被部属强送回家中。

8月15日凌晨,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惶出逃。夜半,王懿荣徘徊于庭院,门外不断传来枪炮声和百姓惨叫声。当其得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已逃出了京城时,仰天长叹:“吾可以死矣!”然后,面向北方,跪在地上,大呼:“皇上,您多保重!是臣无能使您饱受耻辱……”此时,大街小巷,百姓扶老携幼,狂奔乱跑。八国联军攻进入北京城。王懿荣感到自己不能再苟安于世了,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其不愿做亡国奴,决意以身殉国。其用楷书写下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 末署“京师团练大臣国子监酒南书房翰林王懿荣”。然后吞金、服毒,两次未死,其再也不能等待,令家人将井石挪开,准备投井。众仆人“环跽而劝”,王懿荣厉斥之。王懿荣仰天大笑曰:“有义仆抢出小主人,此为义也,吾家可谓忠孝节义俱全,死而无憾!”言罢,随即纵身跳入井中,夫人、长儿媳也相继投井壮烈殉国。王懿荣时年55周岁。

8月25日,礼部侍郎张英麟,筹银70余两,置办了3口薄棺,亲率国子监诸生到王懿荣府邸,由国子监学政王伯恭、监生王杜松等率诸生,将王懿荣暨夫人、长儿媳尸体从井中捞出,史料记载,“三人面容如新”,众人将他们装殓,浅葬于花园空地。一个月后,道台王瑾与侍郎张翼又把王懿荣等三人的灵柩运入城宝应寺义园内暂厝。

10月30日,内阁抄奉上谕:“二品衔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敦品绩学,持躬清正,侍从南斋,迭承恩眷。平日夙怀忠义,恩济时艰。本年七月间,临难捐躯,从容就义。洵然大节凛然,加恩著追赠侍郎衔、照侍郎例赐恤。其妻谢氏及其长子妻张氏亦同殉难,忠烈孝义萃于一门。允宜特别予以褒扬,以彰贞节。王谢氏、王张氏均著其旌表。长孙王福坤著服阙后,以主事分部行走。寻予谥‘文敏’,钦此。”

爱国精神,可歌可泣。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2月,王懿荣次子王崇烈,由宝应寺义园将父母及大嫂灵枢启运回故里,由天津经海路抵烟台码头,然后运至福山古现北顶岭安葬。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王崇烈奉旨在北京锡拉胡同11号王懿荣故居,建家祠奉祀。

正在京城述职的湖广总督张之洞题写:“福山王文敏家祠”。

顺天府知府陈璧题写了楹联:

“率诸生以时习礼,君隆祀典,卧重儒行,庠心讲学术。且幸文章宗工,政事名族,金石通家,春酒一尊瞻遗像。

忆圣驾蒙难出巡,我悍牧圉,公守社稷,泪笔写奏稿。可怜父子尽节,夫妻捐躯,儿媳从井,秋风七月葬忠魂。”

陈璧在井旁筑一精致砖亭,竖一碑,上镌“福山王文敏公殉节处”九个大字。

光绪皇帝题写祭文碑一块,后又有宣统皇帝题写祭文碑一块。

此后,国史《清史稿》《国史馆》为王懿荣立传。

1983年第四期《红旗》杂志评论员文章《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一文指出:“王懿荣为向外国侵略者表示抗议,不惜坠井自尽,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198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90周年之际,为纪念其爱国精神,山东省文物局、福山区政府在福山城里街道中心古建筑群里建立“王懿荣纪念馆”。

1995年,王懿荣纪念馆被山东省文化厅、文物局命名为“山东省优秀社会教育基地”。

1997年,王懿荣纪念馆被烟台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烟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之际,烟台市委、市政府举行大型国际研讨会暨王懿荣纪念馆新馆迁址仪式,新馆迁至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大成栈”旧址。

2012年,全国唯一的王懿荣甲骨学研究会在福山成立。

2014年,福山区委、区政府在福山青龙山南侧建设王懿荣广场暨文博苑,将王懿荣纪念馆迁入其中。

2020年,王懿荣被评为“烟台市十大历史名人”之九(按历史年代排序)。

编辑: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