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资讯

苏东坡在登州

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观点而被贬谪,先任杭州通判,继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在湖州任上时,又被人指控赋诗嘲讽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四年后平调汝州。在奉诏赴汝州就任的路上,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全家二十余口皆染疾患,幼子病死。在饥寒交迫加上丧子之痛的情况下,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因为常州一带湖光山色,风景优美,在那里既无困窘之忧,又可享田园之乐,而且远离京城政治纷争,能与家人和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他便产生了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的想法。他满以为从此能够退出险恶的官场,依靠薄田安身度日,了却此生,却不想不久又受命复职,出任登州知州。

登州守臣 匆匆五日

元丰八年(1085年)六月,苏轼启程赴登州,他被任命的职务是“知登州军州事”,也就是既管登州的军事,又管登州的行政事务,是一身兼两职的州官。

原来,在这一年的三月,支持新法的宋神宗病死,年仅十岁的哲宗赵煦继位,神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变法的反对派司马光为相。新法推行期间被贬斥的人员都被重新启用,苏轼亦在其列。这次复职,在苏轼的坎坷人生旅途中,可以说是一个转折标志。不过苏轼当时未意识到,因此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并没有抱多少希望。但是,对于登州这个“山海名邦”,他却表现出十分的向往。在他远赴登州的途中,写诗送友人穆珣去越州(绍兴)赴任,抒发自己的喜悦情怀,便有这样的句子:“罇前俱是蓬莱守(越州、登州皆有蓬莱阁,故云),莫放高楼雪月闲。”

八月底,苏轼经过扬州石塔寺,与无择长老分别时,他在诗中更明白地表露出自己隐逸登州的思想:“我亦化身东海去,姓名莫遣世人知。”

十月十五日,苏轼到达登州,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在他的《登州谢两府启》中,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对登州山海景胜的赞赏:

眷此东州,下临北徼,俗习齐鲁之厚,迹皆秦汉之陈。宾出日于丽谯,山川炳焕;传夕烽于海峤,鼓角清闲。欲静乐之难名,笑妄庸之窃据。

总之,他对登州之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乐观情绪。如果苏轼真能在此地安下身来,长期任职,不仅会免除他以后的一系列厄运,而且凭着他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为官的经验和作风,一定会做出卓越的政绩,造福于登州的父老乡亲。可惜的是,他到任仅仅五日,便接到还朝的调令,任命中书舍人。

苏公祠(董韶军摄)

两呈奏状 利国利民

苏轼在登州的五天任期里,入乡问俗,了解民情,在他的《登州谢上表》中就有“入境问农,首见父老”的表述。

虽然他对登州刚刚作了一些调查之后便接到了回京的调令,按常理可以一拍屁股立马走人了,而他却以一种忧国忧民、关注苍生的情怀,在回朝之后仍然不忘登州的政事和父老乡亲忧困,一连向皇帝提出两项治理登州的建议。

一是针对登州“地近北虏,号为极边”的险要形势,呈递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提出了加强登州武备的建议。在建议中,他提出应加强登州海防建设,反对轻易抽调兵力差往别处屯驻的麻痹轻敌作法。他的见解,对当时的海防建设,极有指导意义。

二是鉴于登州及邻地莱州近海偏僻、地瘠民贫的特殊情况,实行一律的榷盐政策,不但加重了百姓的贫困痛苦,对国家财政收入亦有害无益,因此上呈了《乞罢登莱榷盐状》,提议“先罢登莱两州榷盐,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盐税”。

这两项建议,无疑都是积极而利国利民的切实之议。特别是关于榷盐问题,他确实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对现行政策的修正。这个修议被恩准后一直实施到清代。据清道光时重修《蓬莱县志》的“食货志·盐法”记载:“蓬邑不食官盐,自宋代苏长公已条陈得免其累,洵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苏轼的两份奏状,是写在他离任登州之后的,这既反映出他一贯的关心国忧民瘼的政治品质,又表现了他对登州百姓的特殊感情。

登州父老也没有忘记这位勤政为民的守臣,以衷心的惋惜怀念之情来表现对他的敬仰与爱戴。《登州府志·宦迹》叙曰:“(苏轼)在郡虽未久,然士薰其化,民安其政,恨其去之速。”人们在丹崖山上建起了纪念苏轼的专祠,府城内的三贤祠中,苏轼也是被奉祀的三位贤良登州守臣之一。

苏轼与登州,虽然只是一次短暂的邂逅,却有着历史性意义,如果没有他的驻足,古邑蓬莱就不可能留下一代名贤的千古佳话。在如此短暂的时间,苏轼却做出那样明显的业绩,一来显示出他的超人才能,二来印证了他的品格为先的可贵精神。试想一下,混迹于官场的名吏要员,有几人能在五日之内做出苏轼那样的惠民数百年的好事,且不说写状子为民请命,就连接风洗尘的酒宴恐怕都应酬不完。并且,苏轼是在官场失意家境困窘的情况下来到东海一隅的登州之任的,他却毫无怨天尤人的情绪,早已把功名利禄视为浮云,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在其位,谋其政,想黎民所想,急黎民所急,解黎民所困,足以显示出一代名贤的宽阔胸怀和崇高风范。正如陆游在《跋东坡帖》中所云:“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苏轼并没有热衷于应付上面隐瞒下面的政绩工程,而是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办好事,所以赢得了人民的衷心爱戴,诚如张弓的诗句所言:“果然日与山海对,公爱此间我爱公。”蓬莱人民为苏轼建祠立传,固然是对这位杰出守臣的名望和人格魅力的认可,更主要的却是得益于他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格魅力为自己树起的精神丰碑。

山海咏唱 风雅千秋

苏轼的登州之任,来去匆匆,除了政务之外,还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登州的深情厚爱,对登州名胜古迹山川风物的歌颂咏叹,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丹崖耸峙的蓬莱阁,那阁下与天际相连的大海,那蓬莱仙境的海市蜃楼,以及海边的万斛珠矶,岛上的海珍鳆鱼……经过苏轼的歌咏而身价倍增,名声大著;而苏轼这些歌咏登州的作品,也成为祖国文学艺术宝库的珍品,具有永恒的欣赏价值。

苏轼接到还朝的调令后并没有立即动身。据他在登州写的著名题跋《书吴道子画后》所记的时间,他在登州至少待到十一月七日。这期间,他几次登游蓬莱阁,尽情欣赏山海风光,兴之所至,挥笔成文,写下了别有情趣的《蓬莱阁记所见》:

登州蓬莱阁上,望海如镜面,与天相际。忽有如黑豆数点者,郡人云:‘海舶至矣’,不一炊久,已至阁下。

大海的辽阔无边、水平如镜,海舶的飘逸迅速、自由无拘,不正是作者旷达的胸襟、豪放的情怀的形象写照吗?全文仅三十八字,堪称苏文中最为小巧别致的经典了。

苏轼离开登州之前,有幸看到了稀世奇观——海市,欣喜之余,写下了满含海派诗风的七言古诗《海市诗》: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岁寒天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

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

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禀堆祝融。

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

伸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

斜阳万里孤岛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诗人以兴奋的心情记叙了观看海市的全过程和感想。诗前有序云:

余闻登州海市旧(久)矣。父老云:尝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

序文说明他对登州海市的无限神往,和岁晚得见海市的神助之幸,苏轼对登州海市何以如此动情呢?所谓海市,实际是海上的大气层中,由于光线的折射,将远方物象映现出来的幻景。这是一种复杂的光学现象,至今我们也难掌握它的出现规律。苏轼来登州之前,已表示过对登州海市的向往想象。如他在徐州时写的题画诗《虔州八境图》八首其七云:

烟云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

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

诗人望着画中云烟缥缈的郁孤台,立即想象到登州海市,可以看出他对这一世传仙境是怎样的朝思暮盼,如今既来登州未见而去,怎能不深感遗憾?他接到调令而迟迟不去,恐怕也是怀着对海市出现的一线希望吧。在海市不易出现的季节,苏轼居然幸运地见到,这又怎能不使他欣喜若狂、挥笔抒怀呢?不过诗序中说他是得到了海神的祐助恩赐,却是故弄玄虚之谈,是有意把事物的偶然巧合加以神秘化罢了。

苏轼《海市诗》的手迹刻石,至今完好地保存在蓬莱阁卧碑亭内。此诗作为古今鉴赏的名篇,历代不乏注释赏析的文字。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之一边贡,在他的一篇称颂苏轼《海市诗》的文章中,曾引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句名言:“美不自美,因人而章”。是的,登州的山川风物是优美秀丽的,但是若没有苏轼和历代名贤雅士和墨客骚人的赏识爱悦及咏赞,它的优美秀丽便难以充分展现出来,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的闻名天下。

在登州和离任后的苏轼,对这里的诗文创作还有《始于文登海上,得白石得升,如芡实,可作枕。闻梅丈嗜石,故以遗其子子明学士,子明有诗,次韵》;《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浪所战,时有碎裂,淘洒岁久,皆圆熟可爱,土人谓此弹子涡也。取数百枚,以养石菖蒲,且作诗遗垂慈堂老人》。二诗写于苏轼还朝后又出任杭州知州时,诗题长达数十字,是以题代序。

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在定州时,又作有《北海十二石记》一文,文中深怀感情地忆赞登州美石:“登州下临大海……多美石,五采斑斓,或作金色。”僧友吴子野从登州得到十二块“秀色粲然”的美石带往南方潮州,苏轼为其“取北海而置南海”故作此记。文中所咏美石,不一定是圆润的球石,但俱是登州海石之珍,令苏公倾心致爱。

另有《海上抒怀》《望海》《遗直坊》《登州孙氏万松堂》《奉和陈贤良》《留别登州举人》《鳆鱼行》《遗垂慈堂老人》《游珠玑岩》《乘槎亭次韵》等,也是苏轼这段时间的诗作。由此可见,苏轼对于登州的人文内涵所作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正可谓:“赖有公来官五日,三山万古重蓬莱”。

苏轼离开登州时写的《留别登州举人》中,有一句饱含着自谦意味的文字:“莫嫌五日匆匆守”,这是坡翁的真诚表白。然而,登州人民对于苏轼不仅没有半点嫌弃,反而对他在如此短暂的任期内所表现出来的政治作为和文化贡献,以及熠熠生辉的官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永久的怀念。

作者简介:

蔡玉臻,多年从事蓬莱地方文化研究工作,主编了《蓬莱历史文化研究》六十多期,另有《蓬莱历史文化丛书》《蓬莱文库》《蓬莱文化丛书》《蓬莱地方文化概要》《蓬莱文化通览》《蓬莱史话》《水城史话》《东方文化•蓬莱特刊》等多种文史书刊面世,获得过烟台市“老有所为楷模”和蓬莱市“道德模范”等各种荣誉称号。

来源:津林体育文化

蓬莱旅游度假区管委

烟台市蓬莱区文化和旅游局

整理发布

蓬莱旅游咨询热线

0535-56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