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朱元璋,拿着一个碗打下一个天下。从乞丐到皇帝,从长江下游到长江下游,在他的身上创造了数不清的传奇。虽然,很少有后世人称他为洪武大帝,但朱洪武还是配得上大帝这个称呼的。

他自从得到了天下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而被后人所关注,而且总出现于后人口中的,一个是他所颁布的海禁命令,而另一个就是那条所谓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其实,历史上每个朝代都颁布过宦官不得干政的训令,但把这条训令当做祖训,还把这条祖训挂在宫门上的人只有朱元璋。

但历史却和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最警惕宦官干政的朱元璋所建立的明王朝,却是历史上宦官干政最严重的王朝。

不知道朱元璋在地下看到自己那些违背祖训的不肖子孙时,会不会破口大骂,或者拿起皮鞭痛打他们。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明朝真正的宦官之祸的种子,从朱元璋的时代就埋下。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 三言两语话太监

首先咱们需要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太监。宦官在中国历史上早就存在了,而太监出现的时间要远远晚于宦官。

隋唐时期,宫里一些有地位、有权势的宦官被人们称之为大监,要注意这里出现的是大监而不是太监。

而太监这个名词,出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王春瑜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过,太监这个词真正出现的时间是洪武年间。

大与太的一点之差,充分表现出了帝王内心深处对于宦官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或许,从朱元璋的本心来讲,依然歧视太监,但一个太字能够看出来他对宦官的信任。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古往今来,在庙堂之上,能够有太字辈的人不多。太后、太子、太师、太保、太傅••••••我们看看所有挂上太字辈的人就会发现,只要挂上了太就等于获得了地位与信任。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明朝的太监受到信任,得到地位,他们自然就可以飞扬跋扈,骄横不羁。

但如果这样的太监不多,只是偶尔有几个,或许还有拯救的办法。可恰恰是明朝的宦官实在太多了。

仅洪武一朝,几乎每年都会增设上百名宦官。如此庞大的宦官数量,在管理方面自然会出现问题。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于是,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做了一件大事——更定内官诸监库局品职。下设:九监、二库、六局。

有了朱元璋做出的这一强大铺垫,那未来宦官会具有如何庞大的机构也就可想而知了。明末时候,宦官机构共有二十四个衙门,即十二监、四局、八司。其实算起来也不过就是多了七个部门罢了。

虽然各位都听过太监这个词,但怕是对这二十四个衙门都有什么并不了解。

所谓的十二监分别是: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则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有: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而除了这二十四个衙门外,宦官所掌握或者管理的部门还有数十个。尤其是在东厂、西厂设立之后,宦官权力之大更是难以遏制,更有甚者,在皇帝的准许下,宦官还开始进入军营之中。

在这样宦满为祸的大背景下,如果皇帝是一个雄主,是一个清醒的人。又或者,被信任的宦官能够克己,有一定的道德操守。或许危害还能小一些。然而,这种情况实在太少了。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 君王得道宦官升天

明朝,是皇权最为集中的王朝之一。在明朝,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以神化君王、崇尚君权为核心的天地君亲师的神牌供奉。

虽然,这一现象发生于中晚明时期,然而明代皇帝的造神运动其实是从朱元璋时代就开始了。

皇帝又被人称之为真龙天子。虽然说,所有的皇帝都说自己是龙,虽然说把皇帝和龙画上等号是从秦朝的时候就开始了。不过,真正达到巅峰造极水平的还是明朝的皇帝。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关于朱元璋的故事有很多,在这众多的故事中,把朱元璋和神仙挂钩的故事也不少。而这所有的故事,其目的无非只有一个,把一个从贫农起家最终坐拥天下的乞丐和尚打造成神授天子。

看过《倚天屠龙记》的人对周颠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他是否真实存在过历史上,其实是一个谜团。不过,传说中的这个周颠却是一个半疯半仙宛如济公一样的神仙人物。

在朱元璋与周颠的故事中,周颠是一个能够预判胜利,能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能够治病救人的活神仙。同时,在他们二人的故事里,朱元璋也真的是一条龙。

老朱当了皇帝之后,有一次生了重病,这个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周颠。他派人去找周颠仙人,让周颠去天上看看各个星宿是否都在各自的星位之上。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结果,周颠一番调查后发现,所有的星宿都在星位之上。只有亢金龙不在,在亢金龙应该在的位置上,只有一个本体蛟龙无精打采。周颠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朱元璋是亢金龙转世。

其实,这个故事编造得挺没有科学性的。虽然皇帝是真龙天子本身就是迷信,可朱元璋竟然成为亢金龙转世就是迷信中的胡说了。二十八星宿中的亢金龙怎么能是龙的代表呢?

可不管怎么说,这个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明朝在朱元璋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造神运动。而且,还是朱元璋自己亲自开始打造的,毕竟很多朱元璋与周颠的故事,其最早出现的地方,是朱元璋自己所写的《周颠仙人传》。

而造神运动,所带来的直接危害之一,那就是臣子与君主之间的隔阂。朱元璋其人本来对大臣就很残暴,而自打有了造神运动,他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就更远了。

我们看朱元璋登基后所颁布的众多政令,都能够看出来一点。朱元璋在有意识的疏远与臣子之间的距离。朱元璋既然疏远了与臣子之间的距离,就势必会让皇帝与身边人关系变得较亲密。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 国家恐怖主义给了宦官机会

有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且不论真假,只需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据说,大明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妻子是个醋婆子,她不让常遇春和朱元璋所赐的宫女同房。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后,派人杀了常遇春的妻子,并将其剁成一块一块的,分给大臣们。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虚构的成分居多。毕竟,朱元璋再怎么残忍也没必要去参与大臣的家务事。

但这个虚构的故事却告诉了我们一件事,那就是朱元璋在当时很多人眼里真的很弑杀,真的很恐怖。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件事,那就是朱元璋在建国后大肆地诛杀功臣。如果说他诛杀胡惟庸是因为胡惟庸要谋反,这还是有迹可循的一件事。那其余功臣之死,就要归于朱元璋本人的个性。

人们说朱元璋是在马皇后和朱标死后开始变得偏激、弑杀。而他之所以弑杀,之所以诛杀功臣是为了帮助朱允炆去除隐患。

事实真的如此么?朱元璋性格偏激的一面很早的时候就暴露出来了。只不过是由于一些事情的刺激变得更加偏激而已。

他为了自己的江山统治,把几乎所有的功臣宿将全部处理了。在这众多的惨案里,尤其以李善长的案件最为荒谬。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被强行拉入到胡惟庸谋反案中,一家七十余口人全部被处死。后来虽然有人为李善长鸣冤,可人命只有一条,就算朱元璋觉得当初的处理有所不妥,那也于事无补了。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朱元璋的种种行为,让整个大明朝都陷入到恐怖气氛当中。也恰恰是这种恐怖气氛,给了宦官发展的机会。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有一个好外甥,就是李文忠。而李文忠也是一个文武全才,他不仅指挥打仗是把好手,还喜欢跟文人结交。这样的人,在朱元璋的眼里本身就是一个隐患。

可这个隐患李文忠却没有注意过这些,他秉着忠直的原则给朱元璋提过一个建议。他希望朱元璋能够相应地减少宦官的数量。

这本是一个合理的建议,但在朱元璋看来,却是李文忠想要减少他的羽翼的一种表现。恼羞成怒的朱元璋,一气之下杀死了李文忠的所有门客,不久之后李文忠也死了。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朱元璋通过各种手段把所有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央集权的现象呢?归其原因,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君主对所有人都充满了不信任。

在这种不信任下,杀戮就成为了朱元璋所选择的唯一方式,国家恐怖主义也因此而诞生。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朱元璋既然选择不信任大臣,那他就必然要选择新的人去信任。

而宦官,作为每日里伺候他生活起居,且在他看来没有文化,没有后代的人就成为了他可以信任的对象。所以他才会把宦官看做自己的羽翼。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 洪武时代的宦官

洪武四年,有一个宦官仗着自己资格老,在宫里议论朝政。这个宦官得到的结果是,当天被朱元璋赶出皇宫,永不再用。

那时的朱元璋,刚刚当上皇帝,他吸取历史上宦官乱政的经验,对自己手下的宦官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不得有官员头衔,不得穿戴外臣衣帽••••••朱元璋甚至还把宦官不得干政定为了祖训。他的初衷自然是好的,但朱元璋有他本人所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一来,个人的出身和经历,导致他不能对知识分子有足够的信任,宦官更容易被他信任;二来,封建专制,皇权集中给了宦官发展的空间,毕竟皇帝需要宦官做传话筒和眼线。

在大背景之下,朱元璋打破了自己所定下的规矩。首先,他在数量上没有对宦官进行控制。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增设内使三百六十人;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向高丽国所要阉人二百余人;另一边,不甘落后的安南国每次朝拜也要向朱元璋进攻几十名阉人。各种数据和史料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洪武朝时,宦官在量上得到了长足发展。

事实上,宦官不仅在量上得到了长足发展,他们在质上也得到了飞快的提升。这个质不是说他们的水平,而是说他们手中所掌握的权力,以及他们所进行的工作。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使臣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毕竟是一件涉及到外交的事情,使臣的形象、能力如何将决定外国人对本国的看法。

皇帝可以派宦官协助甚至是监督使臣进行工作。但以宦官为主使臣的事情发生的并不多。

而在这不多的事情中,朱元璋就能占有一个名额。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派遣宦官赵达、朱福出使暹罗国,祭奠已故的国王。由此可见,此时的宦官已经有了相当的权力。

当然,宦官能有如此之权力绝非一蹴而就的。早在洪武五年的时候,朱元璋就派出宦官赵成到河州买军马。

购买军马,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是军机大事了。安排一个既不懂军事,更不懂军马的宦官去做这项工作,朱元璋此时已经开始把权力释放给宦官。

在这之后,终洪武一朝,购买军马、茶叶,核实税额等很多重要工作,朱元璋都交给宦官去做。把事关边防贸易的茶马贸易交给了宦官,这足以说明朱元璋对宦官的重用。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最能说明朱元璋信任宦官的两件事其实是发生在洪武十二年的靖江王案和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派出宦官陈景去告诫靖江王朱守谦要遵纪守法。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派出宦官而聂向晋王朱㭎传旨,暗中处理依附蓝玉的人。

朱守谦作为宗室子弟,朱元璋却派出宦官对其进行劝诫。虽然说陈景手上有朱元璋的谕旨,可也能看出来宦官此时所受到的信任。至于说蓝玉案中的而聂,他都开始参与重大政治机密事件了,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朱元璋打了自己的脸,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从洪武朝就有了苗头

结语

最厌恶宦的皇帝朱元璋,把不得宦官干政定为了祖训,想要时刻警醒着自己和后人。

可事实却是,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皇权更为集中,放弃了与知识分子(文臣)大量的沟通机会,这也就导致他不得不任用宦官。

同时,有了君权作为依靠的宦官,也变得更加的放肆、大胆。如果说有明主的约束和监督,宦官或许还有些忌惮。

可一旦要是君主的能力不足以压制宦官,那宦官就会通过个人的便利,来阻断皇帝的视听,从而获得相应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