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林徽因这首凄美情诗是写给谁的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1931年,民国著名才女林徽因在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写下这段新诗的开头。此时她正身体不适,丈夫梁思成陪伴在她身边。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1931年,民国著名才女林徽因在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写下这段新诗的开头。此时她正身体不适,丈夫梁思成陪伴在她身边。

林徽因这首凄美情诗是写给谁的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这首诗写于徐志摩来探望林徽因之后,有人说,这是她为徐志摩写的诗。

早年二人相恋而没能如愿相伴。

诗中那个"不禁颊边泛上了红"的人,被认为是徐志摩。

而让林徽因心底"忒凄凉"的,正是她和徐志摩那爱而不得的悲哀。

可这是真的吗?在丈夫的陪伴之下,林徽因真能对"所爱"旧情复燃,写下这首新诗,并在之后发表于《新月诗选》吗?关于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基本上来源于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

林洙原本是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好友程应铨的妻子,当年是在林梁二人的帮助下,仅有中学学历的林洙得以进入清华大学工作。

甚至林洙与程应铨的婚礼,林徽因给予了资助,梁思成还担任了证婚人。

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林洙与程应铨离婚。

后来,时光隐藏了很多细节,林洙又与年逾六旬的梁思成结婚。

在林徽因、梁思成以及他们的许多熟识好友相继辞世后,林洙开始整理林徽因和梁思成留下的大量资料,并逐步出版。

通过林洙之笔,林徽因与徐志摩的诸多"往事"慢慢公诸于世。

"林徽因与徐志摩长期暧昧","徐志摩是为了听林徽因的一场讲座,才搭上了去北京的飞机"等等,都来自林洙所讲的那些"故事"。

至于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很多已不为人知。

1920年,林长民带着16岁的女儿林徽因前往欧洲。

在出发前,林长民写信给林徽因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

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林徽因这首凄美情诗是写给谁的这次欧洲考察,让林徽因立下了终其一生的志向,也让她蜕变为一个彻底的新女性。

一见到林徽因,徐志摩就被这个灵动的少女吸引,他狂热地追求过她。

在得知徐志摩已有家室后,林徽因便将此事告诉了父亲林长民。

父女二人合计之后,林长民婉拒徐志摩。

在婉拒徐志摩时,林长民直言:"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怵,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ry(嘲笑),想足下误解耳。

"然而,徐志摩和林徽因在文学领域确实有很多相通之初。

林徽因经常参加新月社的活动,徐志摩就是新月社的创办人之一。

开篇的这首诗歌就刊登在《新月诗选》上。

但早已拒绝了徐志摩的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态度应该是师友,未必是林洙所言的"暧昧对象"。

所以,让林徽因颊边泛红,心底凄凉的人,不会是徐志摩。

传言"林徽因因为徐志摩来探病,两人便'旧情复燃'一事",更是一种臆猜。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病中,林徽因既回忆热恋时的美好,又慨叹生命的脆弱,担心与良人共度的时光戛然而止。

这样的慨叹,何尝不是林徽因对生命的讴歌?何尝不是她对梁思成的眷恋?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求学。

因为建筑系不招收女学生,林徽因不得不把学籍挂在美术系,而去建筑系旁听。

在那段艰难的求学岁月里,陪伴在她身边,和她一起为梦想努力的人,正是梁思成。

林徽因这首凄美情诗是写给谁的一个情字,将他们绑在了一起。

1928年,林梁二人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喜结良缘。

此后的二十八年间,两人相伴相依,考察了2738处古建筑,为中国的建筑专业立下汗马功劳。

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的女儿陈愉庆在《多少往事烟雨中》记载了她眼中梁林的日常生活。

"梁伯伯说了,炉火是徽因妈妈的命,……梁伯伯一直都是亲自侍弄炉子,别人弄炉子他不放心。

……其实他自己,也患着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