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宋朝为何那么多“剩男”、“剩女”

时至今日,社会上未婚男女越来越多,以致于催生出来“剩男”、“剩女”的这些词汇。事实上,历朝历代都有过这种“剩男”、“剩女”的现象,有的朝代这种情况比现在还严重。比如说经济高度发达的两宋,“剩男”、“剩女”一度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造成宋

时至今日,社会上未婚男女越来越多,以致于催生出来“剩男”、“剩女”的这些词汇。事实上,历朝历代都有过这种“剩男”、“剩女”的现象,有的朝代这种情况比现在还严重。比如说经济高度发达的两宋,“剩男”、“剩女”一度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那么造成宋朝如此严重的“剩男”、“剩女”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史料研究,发现宋朝的“剩男”、“剩女”问题的症结一致指向了一个制度,那就是科举制度。

宋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延续了唐朝的科举制,其形式与唐朝大体一致,都是进士科最为重要。

宋朝为何那么多“剩男”、“剩女”在宋朝考中进士科的士子通常都可以官至宰相,也正是如此宋朝的进士科又被称之宰相科。

在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并不算高,通常每次不过三十人,有时候更是只有几人、十几人。

到了宋朝进士科的录取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每次录取进士,多则六百人,少则也有三百人。

不仅如此,对于那些屡试不中的考生还实行了一些优惠政策,如允许这些考生在遇到皇帝策试时,可以报名参加附试,也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特别开恩,恩赐出仕资格,委派官吏。

虽然录取率高,但是大批寒门子弟报考科举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科举制度带来的优越待遇。

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是靠武力夺权的,所以对于手下的武将时刻提防着,为了限制武将的势力,赵匡胤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有宋一朝,文人的待遇极高。

首先是官员的俸禄,有数据统计宋代官僚的俸禄是汉代的近十倍,比清代还要多出二到六倍,史载“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

宋朝为何那么多“剩男”、“剩女”优厚的待遇,必然导致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皇帝对官吏奢靡生活的引导,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相比,宋人是最公开讲究生活享受的一个朝代。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官员们家里妻妾成群,而且还不断地豢养声妓。

我们所熟知的北宋著名的文人、士大夫都有过关于他们豢养声妓的记录,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有段时间在鄱阳湖做地方官。

在此期间看中了一个年幼的声妓,后来费尽心思地把这个声妓纳入府中。

正是因为进士科的改革,以及通过科举制入仕所带来的优质的生活,导致了所有阶层都将自己的儿子往士大夫阶层培养。

不管你是农民、商人,还是城市手工业者,在他们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学堂。

随着越来越多人涌入科举这座桥,录取率自然而然就下降了。

那些没有考入进士的学子,年复一年的回炉重考,很多人也因此而变成了剩男。

宋高宗时期就有这么一个叫做陈修的人“年七十三”才登科中举,然而尚未娶,看着自己的双鬓白发,不禁潸然泪下。

宋朝为何那么多“剩男”、“剩女”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那些未中举的剩男何尝不是入错行,至于那些剩女则是因为怕嫁错郎。

因为科举入仕带来的待遇过于优越,所以很多待嫁少女的意中人何尝不是那些中举士子,梦想着自己成为“官太太”。

这一思想便催生出了一个有趣的场景,那就是“榜下捉婿”。

在每一次发榜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大户人家一家人往往手拉手,大清早就出动“择婿车”,到发榜的地方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

宋真宗时期,范令孙“登甲科,人以公辅器之”,宰相王旦立即“妻以息女”。

宋仁宗时,有一个翰林学士初见欧阳修,一见到他,就觉得这个人不同寻常,预计将来必成大器,等到欧阳修考中进士,立即“以女妻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宋朝为何那么多“剩男”、“剩女”但是就像无数士子去考进士科,录取的却只有那么四百个。

这么多大家闺秀订着这四百个又何尝不是供不应求。

那些没有嫁出去的大家闺秀不甘嫁给寻常人,便等下一批进士,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