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此人去世后,李世民伤心欲绝

在唐太宗李世民争夺帝位、治理唐朝天下的过程当中,有这么一个谋士所起到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他就是李世民的高级谋士杜如晦。杜如晦,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人。杜如晦的祖上都是北周高官,隋朝取代北周后,祖父杜果在隋为工部尚书、义兴公,父亲杜咤为隋

在唐太宗李世民争夺帝位、治理唐朝天下的过程当中,有这么一个谋士所起到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他就是李世民的高级谋士杜如晦。杜如晦,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人。杜如晦的祖上都是北周高官,隋朝取代北周后,祖父杜果在隋为工部尚书、义兴公,父亲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

出身于这样的门阀世家,杜如晦自然是聪慧过人,年少时的杜如晦喜欢和人谈论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

因此在他弱冠之时就被朝廷征为预备官员,可惜后来隋末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杜如晦便弃官而回等待时机。

此人去世后,李世民伤心欲绝公元617年,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强烈建议下,李渊挥军杀入长安。

长安平定后,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为曹参军,而后被迁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

自此这未来的君臣二人开始了交集。

随着唐军在战场上的胜利,内部的太子王党跟秦党斗争愈发激烈。

太子党无法容忍秦王党势力膨胀,便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压制秦王势力,并且不断从秦王府将李世民的谋士们排挤出去。

作为秦王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杜如晦跟房玄龄自然是成为了太子党的眼中钉。

在太子李建成跟燕王李元吉的谗言下,李渊下令将杜如晦调出秦王府,派往陕州做长史。

此时李世民跟杜如晦二人尚未建立起深厚的同盟关系,李世民接受了父亲的命令,而杜如晦也没有不舍之心。

在君臣二人的缘分仿佛要断绝之际,同在李世民麾下的谋士房玄龄,连夜进入秦王府与李世民展开畅谈。

此人去世后,李世民伤心欲绝深知杜如晦才能的房玄龄告诫李世民:这次被调出的这么多谋士,虽然可惜却无足轻重,但唯有杜如晦,如果不加以挽留,那么将会抱憾终身。

因为杜如晦身怀辅佐帝王之能,如果秦王你不想一生只做一个寄人篱下的藩王,那么就不要放任杜如晦被调出秦王府。

熟知房玄龄有识人之能的李世民听完之后,马上醒悟并迅速上书李渊要求留下杜如晦,最终李渊准奏了。

此事之后李世民跟杜如晦才真正建立起同盟的关系。

得到了李世民重用之后,杜如晦便开始积极地投身于李世民所主持的事务当中。

武德四年的时候,时任天策上将军的李世民为了将来筹谋天下设立了文学馆,选拔贤良人才。

杜如晦积极响应李世民,以本官候补身份选入文学馆,并且成为了十八学士之首,李世民心怀安慰,还命人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赞扬杜如晦,文章中称赞杜如晦为人温文尔雅,谦恭礼让,品格高尚,胸怀宽广等,一时传为美谈。

此人去世后,李世民伤心欲绝到了唐朝政权稳定之后,太子党与秦王党之间的斗争已经到达了白热化的地步。

太子党先是向李渊进谗言,将房、杜二人调离秦王府。

然后多次设计陷害李世民,本来还念及兄弟之情的李世民最终下定了决心,秘密接回了房、杜二人。

在二人策划下,最终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成功,杀掉同胞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李世民成功登上帝位。

继位之后李世民迅速将杜如晦升为左庶子委以重任,杜如晦在朝廷地位不断提升,时常身兼多职,以致于招致同僚的嫉妒。

有这么一个叫陈师合的监察御史上表皇帝奏章《拔士论》,提出了: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应该身兼多职。

本来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李世民却非常不悦,在他看来这是在挑拨他们君臣关系,一怒之下就将陈师合充军。

此人去世后,李世民伤心欲绝事实上,杜如晦也不负皇恩。

身兼多职的杜如晦跟房玄龄一起研究历朝历代典章制度,最终制定了大唐王朝制度的雏形,将封建社会典章制度建设推向了顶峰。

这套封建社会典章制度不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当时一心学习唐朝的日本也产生一定影响,日本的大化革新学习的正是唐朝的这套社会典章制度。

正是因为杜如晦的贡献,在贞观四年杜如晦去世之时,李世民也是伤心欲绝,三天不能处理朝政。

多次因为思念杜如晦而向周边的臣子倾诉,为了表彰、弥补杜如晦,李世民多次派遣官员到杜如晦家中慰问杜如晦的妻子和孩子,并封杜如晦其中一个儿子为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