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资讯

普陀山圣僧是谁? 普陀山游

高僧慧锷慧锷(生卒不详):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之高足。唐咸通三年(862),慧锷第三次入唐求法,至唐咸通四年(863)春,在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一尊,归国途经普陀莲花洋面受阻。夜梦一胡僧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慧锷以梦泣告众人,皆惊

问题描述

普陀山圣僧是谁?

推荐答案

高僧慧锷

慧锷(生卒不详):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之高足。唐咸通三年(862),慧锷第三次入唐求法,至唐咸通四年(863)春,在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一尊,归国途经普陀莲花洋面受阻。夜梦一胡僧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

慧锷以梦泣告众人,皆惊异,就从潮音洞登岸,供奉观音像于一张姓居民住宅。至后梁贞明二年(916),地方官府在张宅故址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诏改“宝陀观音寺”(今普济禅寺),普陀山遂以观音菩萨的道场而渐著于世。

普陀山圣僧是谁? 普陀山游

其他回答

普陀山游

一发现之旅:

(总述文字)标题:海天佛国、潮生梵音

杭州湾中,莲花洋里,有一座佛教名山,就是普陀山。在佛教传说中,这里紫竹婆娑、紫雾缭绕,是南海观音居住的地方——古时的南海,现在的地理上,应该叫做东海。普陀山和安徽的九华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嵋山并称为四大佛教名山。不同的是,普陀山是一个小岛,在唐代的时候,偶尔出入岛屿的,只有几个寂寞而闲适的渔夫。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观音菩萨的圣像留在这个岛上。随着观音崇拜在民间越来越盛,普陀山的香火也越来越旺,普陀山成为高僧沙弥非常渴望来参拜,善男信女非常渴望来祈福的圣地。

普陀山所处的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群岛,有大小岛屿454.5个,其中有人居住的仅仅31.5个。使得这个面朝太平洋的地方,显得异常清静和开阔。普陀山一带,还相继开发了朱家尖、桃花岛、嵊泗列岛等旅游景点,到普陀山,除了感受佛教文化,还可以享受奢侈的沙滩、清澈的海水,新鲜的太阳,清亮的月亮、美味的海鲜,体验海岛文化,亲尝捕鱼生活……

1海上生明月,佛光照我心

普陀山的地名——普陀山、佛顶山,建筑名——普济寺、梵音洞,海名——莲花洋,特产名——佛手,乃至主要的观览活动,无不与宗教有关。以“海天佛国”名扬中外的普陀山,是中国唯一以佛教名山为特色的海岛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位置:在传说中,普陀山是仙境,凡人难以到达。在现实里,它当然不是无迹可寻的。普陀山距上海165公里,距宁波73公里、距杭州210公里,距温州265公里,与台湾基隆港相距550公里。

提示:不管从何处出发,到普陀山,肯定是要乘船的。对于不习惯坐海船的游客来说,晕船呕吐可能是上岛的第一课,带一些防止晕船的药品是必要的。

气候:普陀山是海洋性气候,冬季最冷为零下5度左右,夏季平均气温26.9度。日照充分,可见海浪煮日,碧海青天,海上生明月,佛光照我心。

提示:虽然普陀山一年四季都可以旅游,但是,选择何时上岛,是要非常留心的。享受海水和沙滩,当然是夏季7、8、9月最好。如果重点是吃最新鲜的海鲜,10月最好。如果是香客和善男信女,会特意选择三个日子上岛: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菩萨生日,六月十九日为菩萨得道日,九月十九日为菩萨涅盘日,这三个日子都是农历。以二月大香会期为最盛,六月游山避暑者较多,九月则称小香会,香客略少。这三个日子的前三天,大批香客上岛,候船时间可能长一点,房价也可能略高。一般游客,如果想观览佛事盛况,可专门选择这几个日子,如果怕人多拥挤,可以避开这几个时间上普陀山。

特色活动:拜佛祈福、参观佛事活动、接受僧尼祝福、为所带宝器开光。

推荐景致:梵音洞、佛顶山、不肯去紫竹院、千步沙等。

2、 观音到此不肯去

话说五代时候,公元916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因为当时佛教已传到日本,有很多日本出家人,都来到中国来寻师访道,参礼各处的佛教圣地。有一天,日本的慧谔和尚来到山西五台山,看见一尊观音的圣像,清净庄严,心羡不已。很想向该寺当家住持商讨请回日本供养,恐怕人家不允许,便打算偷偷地带走,这种做法会不会犯了佛戒中“不与而取的盗戒”呢?他顾不了那么多,就偷偷地把这尊圣像拿走了。

既然获得这尊无上至宝的圣像,当然不敢在五台山逗留下去,他马上买舟东渡,准备回归本国去了。当船开到现在浙江定海县的舟山群岛时候,忽然海洋中现出无数的铁莲花,挡住船的航线,不能前进,如此进进退退三天三夜,船始终无法开出,只有在普陀山四周打转。慧谔和尚此时忐忑不定,他扪心自问,平生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不可告人的坏事,为什么今天在海洋受阻,进退不能呢?当他跪到菩萨像前跪拜忏悔时,忽然想起这尊菩萨是偷偷取走的。他恍然大悟,意识到观音不肯以这样的方式“偷渡”日本,慧谔和尚于是将船停到潮音洞边,上了岸。

那时的普陀山还是一片荒岛,野无人烟。只有几个捉鱼为业的渔翁,在山上搭几间茅草蓬子,住在海边山凹里。慧谔和尚靠舟上山,寻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远的山旁边,找到一间渔人茅舍,该舍主人就是打鱼为业的张渔翁,慧谔和尚说明来意,渔翁大为感动,也欢喜得了不得,认为这座荒山与菩萨有因缘。于是说:“既然你们贵国的人,无缘见佛,那末你就与菩萨一并住在我们山中,我把住的房子让出来,你可以筑庵供奉菩萨。”慧谔和尚因此不再回日本,就在山上筑庵住下,名字叫做“不肯去观音院”。此山的香火日渐兴旺,相继建了更多的佛殿和庙宇。

虽然这是个传说,不过可信度挺高。不然的话,实在难以解释,为什么舟山群岛有许多岛屿,普陀山不是最大,也不是最高,何以成为观音的正式活动场所。观音执意留在这个荒岛,即使住在茅屋也不以为意。这个说法,也令普陀山一带僧众信徒十分欣喜。所以“慧谔开山”的传说,成为普陀山成因的正式说法,流传很广。

普陀是印度话的简称,全称是普陀洛迦,中国人好以双字起名,经常简称为普陀,或者洛迦,久之就成为两个名称了。为了维护名称的完整,普陀山对面的一个海岛,就叫做珞迦山。

3 山水都有佛理在

普陀山中,名士政要地方官员题写的匾额、楹联、碑刻众多,不能一一尽数。大都是赞颂观音功德的,比如:“慈航普渡”等等。一进正山门,就有“南海圣境”题额,其中一副楹联是:“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郭沫若有楹联为:“大海有真能容之度,明月以不常满为心。”写出了普陀山的飘逸和挥洒,山水都懂得佛教义理,与别处相比,更有大气度。

4 心若针尖与宇宙在手

历史上到过普陀山的名士高僧,王公大臣非常多,普陀山的前后寺,至今还保存不少历代帝王的圣旨和御赐的宝物。这里只能讲一些有意思的故事。

乾隆三下江南,都曾微服上山。不过,他似乎没有给普陀山留下好东西。一个御碑——有的高僧认为,刚好镇住了海潮上岸,并阻止潮水自然汇集。他企图用皇权压倒神权。一道御旨——普济寺的大门永远不许打开,只许走侧门,直到现在,这圣旨还很管用。由于他并不真心地对观音表示恭敬,所以在传说里,他必须受到提醒:

第一次去,乾隆看见和尚坐满了山门外的路边石上或树下,谈天说地,听到敲梆打板的号令,就齐集斋堂应供吃饭。更有一些三五成群地赌起钱来,乾隆不高兴了。第二次去,那些和尚像有意和他过不去,一齐把他围起来要钱,化了钱就去吆五喝六起来,问和尚为什么要如此,和尚说这是海外家风,罗汉境界,你就是皇帝老子,也管不了我——当然,和尚不晓得他就是皇帝。乾隆又生气了。第三次,他对普陀山不怀好意了,带著兵船驻在海上。他自己又微服上山,看见和尚依然在赌钱,心想让我也来赌,把他们输光。结果相反,乾隆自己输得一文钱都没有了,他气极了,把帽子押上去,被一个和尚赢了去,往头上一戴,乾隆把衣服也押上去赌,结果又被尼姑赢了去,往身上一披。乾隆派兵捉拿和尚,发现皇冠被一尊很庄严的菩萨戴著,龙袍也在菩萨身上披著。乾隆这才明白,那群和尚,是菩萨的化身。这个故事的解释各有不同。研究文化的,可以探视宗教和政权的微妙关系。

康有为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8年8月,他携夫人来到普陀山。逃亡16年再回故土,帝制早已推翻,沧海变了桑田。可是,眼前的一切,又不是他所设想建立的改良社会。他写了首《游普陀题》的七律诗:“观音到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意如何。”“真歇”,是为宋代的一名佛门弟子,据说他生有慧根,眉目疏秀,神宁静深,见佛则欣恋不舍。康有为的诗,也许并无多少可琢磨的诗意,都是平白的佛教事实而已,不过他的心境大可琢磨。当年观音不肯去日本,只因为要留在中华,普渡众生。康有为也有拯救万民的理想,不过他去不去日本,似乎都不会影响历史的进程。他来到普陀,一定感到非常茫然吧。

孙中山先生,也曾到过普陀,写下一篇记:赞颂普陀风景,抒发能容天地的胸怀:“眺乎佛顶台时,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生平所经,无似此清胜者。”

5传统的“普陀十二景”:

1 莲洋午渡:莲花洋是登普陀山的必由航路。赶上午潮,这里波翻盈尺,状如莲花。曾有渔歌咏道:“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象狼牙。”

2、短姑圣迹:相传有姑嫂渡莲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其无福朝圣,遂嘱其在小舟中候她,独自怅然进山拜佛去了。不想时近晌午,潮水大涨,小舟与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饥不得食,甚为愁闷。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模样的,持食盒到岸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踩着这些石块径直来到小姑舟中,说是她嫂托她捎来的,放下食盒,便离船而去。过了不久,其嫂进香归来,小姑问及前事,嫂完全不知。很是奇怪,回想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裾湿了一片,心里顿有所悟,认为这是观世音菩萨所为。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埋怨她的小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现在这里修建为船码头。

3梅湾春晓:据传此地多野梅,每当早春季节,青山绿树,衬映着点点红斑,被誉为“海上罗浮”。

4磐陀夕照: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似接未接。相传曾有人牵线横割而过,由此可以证明两石并未相接,但以后试者皆不成功。磐陀石险如滚卵,如果你站在面前,可能会担心一阵大风,将上面巨石吹滚下来。但它却安稳如盘,万劫不摇。

5、莲池夜月: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佛教称极乐世界为“莲邦”,观世音菩萨是普渡众生往生莲邦的“莲花部主”。莲池也是放生池。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衬映着古树、梵字、拱桥、宝塔,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

6、法华灵洞: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东南大柱”等题刻。

7、古洞潮声:潮音洞半浸海中,此处海岸曲折往复,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潮音洞口朝大海,日夜为海浪所击拍,势如飞龙,声若雷鸣。宋元以来,香客中常有人纵身跃下山崖,借以尽快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到清代,定海县令建亭,并亲书《舍身戒》立碑,禁止信众舍身。

8、朝阳涌日: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前鲜想曾光耀心目。”朝阳洞庵毁于民国初年,1992年在原址修建观日阁。

9、千步金沙:沙坡平缓,水中无乱石暗礁,是天然海滨浴场。

10、光熙雪霁:普陀山难得下雪,冬天显得宁静而奇妙。如果赶上一场大雪,登上佛顶山,犹如身临洁白无垢的佛国净土,舒畅无比。

11茶山夙雾:古代普陀山没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种自食,每到采摘季节,众僧一齐出动,“山山争说采香芽,拨雾穿云去路赊”(明·李桐诗句)的繁忙景象。

12、天门清梵:洞岩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有“观佛阁”。据传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

据说在清朝光绪初年,普陀山上有一位僧人名叫慧根,他先后涉历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佛教名山,后又经西藏、至缅甸。在缅甸得到当地华侨和信徒捐赠的五尊释迦牟尼玉佛宝像。慧根回国路经上海时留下坐佛和卧佛各一尊供信徒瞻仰,其余三尊送至普陀山。

慧根和尚留在上海的两面尊玉佛先被供奉在一处茅篷中,后江湾镇建起玉佛寺以奉香火。1928年信徒们又募得槟榔路(今上海安远路)地基十亩,集资建成新的玉佛寺。玉佛寺虽创建年代不远,但其建筑风格融化了印度、缅甸等佛教艺术的精华,堪称沪上名刹。而慧根留下的两尊玉佛,都是用整块白玉雕刻而成,玉质莹洁,雕琢精微,凡中外香游客无不慕名前往参观游览和朝圣礼拜,所以时间一长玉佛寺就成为上海最为著名的礼佛场所和旅游胜地之一。

慧根在辛亥革命后就逝世了,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普陀山出名的僧人,把玉佛寺附近的一条马路取名为普陀路(1949年后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普陀区”。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