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周文王和西周前七王“生称谥”

文/万物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志得意满的他发布“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根据秦始皇的

周文王和西周前七王“生称谥”文/万物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志得意满的他发布“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

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根据秦始皇的“制”可知,太古有号无谥,后来才有了谥。

秦始皇的说法对吗?“谥”是什么时候出现的?1大家通常认为,文、武、成、康、昭、穆等为谥号。

这意味着谥号出现于周初。

但是,王国维在《遹敦跋》中,据西周金文中周穆王生前即称穆王,联系相关事例,首次提出“周初诸王,若文、武、成、康、昭、穆,皆号而非谥也”,这些号都是“美名”。

周文王和西周前七王“生称谥”且不说“美名”与“谥号”有何差异,单说文、武等周王“生称谥”,王国维的论断就是对的。

先来看下利簋铭文:

“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䦨师,赐有司利金。

铭文先说“珷征商”,然后说“王在䦨师”,很明显,“王”为“时王”,这意味着“珷”为武王的“生称”,而非“死谥”。

再来看下玉茍盉铭文:

“唯正月初吉丁卯,王在湿宫,玉茍献凤圭于穆王。

茍对扬穆王休,用作父乙簋,子孙其永宝。

周文王和西周前七王“生称谥”玉茍盉铭文先说“王在湿宫”,后说“玉茍献凤圭于穆王”,同样意味着,穆王为“时王”,“穆”为“生称”。

2文王、武王、穆王等,为“生称”,这种“生称”能被称作“谥号”吗?通常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生称”和“死谥”都属于“谥号”,是谥号的不同发展阶段。

师宁就认为,“谥之兴起在周初,谥号是由生称之发展到死亦称之,由美称发展到可恶可美,最后发展到只能死称谥”。

另一种观点认为,“生称”是“尊号”,起源于周初。

但是,从孝王开始不见生称周王尊号,而是死称美名(谥号)。

至于“谥号”始于何时,自然是在孝王之前。

简言之,争议的焦点在于“生称”是“谥号”还是“尊号”?如果“生称”是“谥号”,那么,上述第一种观点就是对的。

也就是说,西周初期,存在着“生称谥”,后来发展为“死称谥”。

如果“生称”是“尊号”,那么,“生称谥”周初就不存在,而是后来才出现的。

3辨析西周初期的“生称”是“谥号”,还是“尊号”,感觉像是在玩文字游戏。

我们姑且假定上述第一种观点是对的。

换言之,我们现在所谓的“谥号”或“尊号”,在周初的时候,被时人称作“谥号”。

他们可没闲心对“尊号”和“谥号”进行区别。

由此,接下来推测下“谥号”的发展演变情况。

众所周知,殷商不存在“谥号”。

不知何故,周人突然发明了“谥号”,用于称呼“时王”。

谥是什么?谥的本字是益,益就是增加。

唐兰先生说:“人已有名,而另外再加美称,叫做益。

”所以,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为他增加一个美称,就是“谥号”的本意。

增加美称(谥号)的对象,自然是天子。

而增加美称的时间,基于常识来判断,应该是他获得“王”之称号的时候。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做出某项成就的时候。

以文王为例,他称王时,已经很晚了,那个时候大家对他过去的行为足以做出准确的判断,故美称其为“文”。

至于武王,文王去世后,至克商前,他一直自称“太子发”,当其克商后,臣子们很自然地就为其送上美称“武”。

武王之后的几代周王,就有些难称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