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遗传学研究显示,夏人与内蒙古东部、山东青岛和山西人关系最近

文/万物君关于夏族兴起之地,有很多种说法,如豫西说、晋南说、南方说、东部地区说等。夏朝灭亡后,夏人的流向也有多种说法,如夏桀逃向安徽巢湖、夏桀之子淳维逃向北方成为匈奴、部分人逃到蜀地、部分人逃到东北,部分人逃到浙江、部分人逃到西北等。这些传

遗传学研究显示,夏人与内蒙古东部、山东青岛和山西人关系最近文/万物君关于夏族兴起之地,有很多种说法,如豫西说、晋南说、南方说、东部地区说等。夏朝灭亡后,夏人的流向也有多种说法,如夏桀逃向安徽巢湖、夏桀之子淳维逃向北方成为匈奴、部分人逃到蜀地、部分人逃到东北,部分人逃到浙江、部分人逃到西北等。这些传说和记载,虽然经过了后人的层累建构,但应包含有历史的素地。

而要想验证其真实性,目前而言,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分子人类学对夏代人群进行基因解析。

12011年,中科院遗传学专业的刘皓芳提交博士论文“河南二里头遗址夏代人群的分子考古学研究”,就二里头夏代人群的遗传构成、人群去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遗传学研究显示,夏人与内蒙古东部、山东青岛和山西人关系最近结论如下:通过与世界范围的110个古今人群进行对比,发现二里头夏代人群与东亚人群聚在一起,与东亚人群遗传关系最近。

通过对包含二里头夏代人群在内的48个东亚古今人群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二里头夏代人群与黄河中下游(豫、鲁、晋)汉族、西北(陕、青海)汉族和少数民族、东北(辽、蒙)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日本本州、韩国人群遗传关系非常近;与南方人群和阿依努人遗传关系较远;与偃师商城古人群和外蒙古匈奴时期古人群遗传关系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为了寻找与二里头夏代人群遗传关系最密切的人群,对22个人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人群按地理位置分为三大分支,二里头夏代人群与内蒙古东部蒙古族、山西汉族和山东青岛汉族位于一个支系上,日本本州人群、韩国人群、外蒙古人群和中国东北地区人群聚在一支,中国西北地区人群聚在一支。

遗传学研究显示,夏人与内蒙古东部、山东青岛和山西人关系最近刘皓芳论文中的mtDNA单倍群数据2根据上述结论,现讨论如下:二里头夏代人群与内蒙古东部蒙古族关系很近,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如司马迁所言,部分夏人北上成为匈奴。

另一个是,夏人曾占领山东东部,夏朝灭亡后他们渡海北上。

历史上,会稽有三:一在山东,一在辽西,一在江南。

辽西之会稽可证明,夏人曾渡海北上。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一直秉承以筒形罐为代表的平底器传统,夏家店下层文化以鬲、甗、鼎为代表的三足器占据了陶器群的主导地位,不仅改变了辽西地区原有的烹炊形式,个别器物还发挥着礼器的作用。

高规格墓葬出土的鬹、盉、爵等,意味着中原二里头文化的礼器制度对夏家店下层文化产生了强烈影响。

这种影响的背后,应该与人群流动有关。

二里头夏代人群与山东青岛汉族关系很近,是因为夏人曾大规模扩张、迁徙到山东。

禹斩防风的神话,反映的就是夏夷部落之间的矛盾冲突。

夏夷部族在母系社会晚期,生产力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人口亦随之增多。

为了扩张势力,争夺土地,夏夷部落之间一度处于频繁的战争状态。

夏禹征夷,史书有载:禹东教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

(《墨子•节葬》)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史记•夏本纪》)少康子杼在位期间,大力改善军事装备,作甲作矛,屡败夷族,把夏后的势力扩张到东海之滨。

至杼子槐时,九夷纷纷归附夏后,往后夷夏彼此和睦。

夏人迁徙到山东的部族有斟鄩氏、斟戈氏、缯、杞等。

斟鄩氏曾迁都到潍坊,斟戈氏曾迁都到山东青州或安丘,缯曾迁都到山东枣庄,杞曾迁都到山东昌乐、安丘和新泰等地。

二里头夏代人群与山西汉族关系很近,是因为晋南曾是夏墟。

晋南被称为夏墟的原因还不清楚,大抵有三个原因,一是夏朝中期晋南被纳入夏人统治区,二是夏朝灭亡后夏人大批量迁徙到晋南,三是晋南本就是夏人的故居。

二里头夏代人群与西北(陕、青)汉族和少数民族遗传关系非常近,是因为西北是夏移民的主要去向。

由此不难理解“禹生于石纽”和“禹出于西羌”的缘由,乃夏人后裔带去了禹的传说及地名。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夏族确实源自西北,后来又回归西北?这需要与比二里头夏代人群更早的西部人群的遗传信息做对比,目前还不得而知。

不过刘皓芳在论文中称,二里头一至四期西北方向的墓葬占绝对多数,以及驯养技术和冶金技术来自西北,或可证明二里头人与西北地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其实,二里头的西北也可以指晋南。

另外,二里头时期,驯养技术和冶金技术已经出现很久了,其出现于二里头,并不能证明二里头人来自西北。

二里头夏代人群与日本本州、韩国人群遗传关系非常近,意味着部分夏人后裔曾迁徙到那里,可能是由东北中转的,具体时间未知。

二里头夏代人群与与偃师商城古人群的关系不太近,作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与二者处于敌对关系有关,二是,后者是后来才从外地迁来的。

二里头夏代人群与外蒙古匈奴时期古人群遗传关系不太近,作者称不确定后者是否为匈奴人,即便是也不代表所有匈奴人群。

二里头夏代人群与与南方人群关系较远,这意味着越人不是夏人后裔。

这一点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观点相左,需做进一步研究。

3对于夏人的流向,我们基本上有着相对清晰的认识了,但对于其来源,还是比较模糊。

虽然一些人认为,他们可能来自西部,但作为王湾三期文化人群,他们更有可能是当地人。

在此,有必要对夏族和禹族做下区分。

禹族为夏后氏,意思是,他们是夏人的统治者。

很多时候,统治者未必就是当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