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

文/宋会群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文言传》:“见龙在田,时舍也。”时,当指节气。舍,止也,指“见龙在田”在一年中所占的一个时间段。这一时间段,古人以为当夏历正月。如: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诸儒以九二当太簇之月,阳气发见。则九三

二月二,龙抬头文/宋会群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文言传》:“见龙在田,时舍也。

舍,止也,指“见龙在田”在一年中所占的一个时间段。

这一时间段,古人以为当夏历正月。

如: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诸儒以九二当太簇之月,阳气发见。

则九三为建辰之月,九四为建午之月,九五为建申之月,为阴气始杀……上九为建戌之月。

太簇之月,指夏历正月。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太簇。

”陈九金先生认为是孔颖达“首先”以乾卦六爻配十二月的,其实此说在西汉就有,如:

《易纬·乾凿度》卷下:“天道左旋,地道右迁,二卦十二爻,而期一岁。

乾,阳也;坤,阴也;并治而交错行。

乾贞于十一月子,左行阳时六。

坤贞于六月末,右行阴时六,以奉顺成其岁……阳卦以其辰为贞,丑与左行,间辰而治六辰;阴卦与阳卦同位者,退一辰以为贞,其爻右行,间辰而治六辰。

”郑玄注:“贞,正也。

初爻以此为正,次爻左右者,各从次数之。

这里用乾卦六爻比拟一年中阳气变化的“天之气”,用坤卦六爻比拟阴气变化的“地之气”,乾、坤作相向运动,乾气始正于十一月(子月),终于九月(戌月),间隔一辰(一个月)而治。

坤气始正于六月(未月),也间隔一辰而治。

如果列成表格,其对应关系如下:二月二,龙抬头上表即易学中流传的“爻辰卦气说”。

东汉以后,又有郑玄的爻辰说,与《乾凿度》大同小异,不赘述。

唐孔颖达所谓“诸儒以为九二当太簇之月",即本于此。

显然,九二当夏历正月不仅是易学家的一致看法,也是流传于术数占卜系统中一种非常古老的说法。

因此,“见龙在田”的天文含义是,在夏历正月初昏时,可见到苍龙星的角宿(距星角宿二为一等星)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10度左右。

这一天象,陈、夏二先生据“二月二,龙抬头”的秦汉农谚都认为应指二月春分时的苍龙状态,但汉唐人为何一致认为是正月呢?我们认为这是自商代及其以前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传说。

也就是说,古人对苍龙星座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的天象很早就已认识,而当时角宿升起正是在夏历正月,而非二月。

关于这一点,甲骨文提供了确凿的证明:

癸卯卜,口贞,有啓龙,王比,受有又(佑)?贞:有啓龙,王勿比?(《外》四五三)

以上两辞见于一版,乃一事对贞。

温少峰等先生认为:“龙,是东宫苍龙之龙宿。

”“啓,乃节气之称,即后世之启蛰,西汉时因避景帝之讳,改称惊蛰”“有啓龙者,谓时届啓蛰,龙宿见于东方也。

”此观点受到著名天文史家赵庄愚、张培瑜先生的肯定。

赵先生说:

由岁差关系及各节气之昏时关系、地纬的南北关系等,以推距今3200年(即约当武丁前后)之天象是:其惊蛰节晚六时半时,角宿升至地平线上约10°,是为龙始见。

启蛰即惊蛰,商周是以惊蛰节居雨水之前,故先启蛰,后龙见。

商周惊蛰在雨水之前,意味着惊蛰不是二月节,而是正月气。

如《大戴礼记•夏小正》开篇就说:“正月啓蛰。

“证明夏代时啓蛰在正月。

蛰,指龙蛇的潜伏,《周易•系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三国虞翻注:“蛰,潜藏也。

”启即开,启蛰即龙从潜藏态开始变成出现态,故启蛰意味着苍龙星开始见于东方。

其实“有啓龙”之“啓”还可以释作立春,因为,“啓”在先秦文献中指节气的时候,也指立春或立夏。

如《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啓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杜预注:“啓,立春、立夏。

”此处甲骨文之啓,或指立春。

无论立春或啓蛰,商代就有正月龙见的认识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九二“见龙在田”当据汉唐人的解释定为正月立春或惊蛰时的天象。

汉唐人的说法虽然晚出,但与先秦文献和甲骨文所记相合,是有历史传承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