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郑张尚芳:有历史记录的造字者的身份和动机

文/郑张尚芳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创造,现在我们能看到3300年前的甲骨文,还能看到更早的新石器时代的刻划符号,包括5000年前良渚文化器物的刻划符号,都说明汉字是我们先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它的产生与成熟,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鲁

郑张尚芳:有历史记录的造字者的身份和动机文/郑张尚芳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创造,现在我们能看到3300年前的甲骨文,还能看到更早的新石器时代的刻划符号,包括5000年前良渚文化器物的刻划符号,都说明汉字是我们先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它的产生与成熟,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鲁迅说过:“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演记事了。”(门外文谈)《周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将文字创造归功于“圣人”,实际就是鲁迅所说的采集的史官了。

《荀子·解蔽》《韩非·五蠹》《吕览·審分》《淮南·本经》《说文解字·叙》都说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的,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古的殷商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了,那也是巫史阶层使用的。

那么推测文字始用于黄帝时代的巫史阶层也属合理。

当然自源文字皆约定俗成,自不可能是某个个人能造成的。

《世本·作篇》说:“沮诵仓颉作书,并黄帝时史官。

”虽然除了仓颉,还加一位沮诵,但即使两个人还不成,大概仓颉沮诵这两人在担任巫史记事任务时,在采集整理、传授文字上有过突出功绩,因此被推为造字圣人。

所以汉代的小学识字教本称为《仓颉篇》。

汉字形成后,历代根据社会记录语言需要,依照造字六法(六书)增加新造字,则代有其人。

我们还能找到有具体历史记录的一些造字者。

郑樵《通志·六书略》“论变更”即指出六个字的造字者:“對”左下原有口,汉文帝以“言多非诚”去之;“隋”原作随,隋文帝嫌“不遑宁处”去“走之”;“叠”原作叠(上为三日),王莽以三日太盛改;“騧”右类祸,宋明帝改从瓜;“影”旧作景,葛稚川加彡;“阵”旧作陈,王逸少改用车。

这个记录显示了几个信息:第一,个人造新字的活动在汉初就已出现。

第二,按身份包括两类人,前4位是帝王,后2位是名士,也可知只有有这样身份的造字者才能被记录下来。

第三,帝王造字重在避讳,目的避凶趋吉,名士着眼字义分化,改善语文表达功能。

第四,方法大都是从旧字分化出新字(叠一叠、随—隋、景一影、陈一阵),这也即“转注”法(从同一字根改笔造出新的分化字称为转注。

“影”本只写作景,葛洪《字苑》始加乡,《集韵》也说:“景(影),於境切,物之阴影也。

”这是造字人被显标于字书的一个特例。

)只有“翳”字是改换声符的形声法。

转注、形声是两种重要的派生新字形之造字法。

汉代是个造字较多的时代,除了汉文帝、王莽的避讳改字外,当时还因适应记录方言、引入西域新物名及翻译梵经需要,也出现造字热。

也就是说,除上述两个造字动机外,还有一个更重要更迫切的动机,是记录方言、外族语言的新词。

记录方言大家自会想到西汉杨雄《方言》,为了记通语没有的方言词,除用同音字外,他也自己造字。

罗常培为周祖谟《方言校笺》写序就指出“[忄奄](爱)、[忄夌](哀)、[女丰](好)”是杨雄自己造的字。

今湘方言小称用的“唧”“[口姐]”字。

实际《方言》第十卷集楚语时已经写出专门的方言字:“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这是表幼子的崽;“啙,短也,江湘之会谓之啙。

凡物生而不长大又曰瘠。

”这啙瘠两字分表“唧”的清浊两音。

《颜氏家训·书证》又记晋时吴人张敞写《东宫旧事》,为记录吴音“逐乡俗讹谬,造作书字”。

例如“以系傍作禁代绀字;木傍作展代盏字,金傍作霍代镬字,又金傍作患为环字,木傍作鬼为魁字,火傍作庶为炙字,既下作毛为髻字。

”列了好多为记录吴音所造俗字。

后来吴人从农作侬、从女作囡,闽人从水作林、从孑作囝也是承继这一传统。

西域新物名词在西汉时张骞输入苜蓿、蒲陶(后作葡萄)时已经开始,张骞写奏疏报告时即可能会为新译物品造字。

至于东汉以降的梵经翻译中出现的“迦怯伽、塔刹梵僧、袈裟、菩萨”,译者众多,难以具体指出谁造什么字了,只是以“魔”译māra,有记录说是梁武帝定的。

《翻译名义集》卷二《四魔篇》“辅行云:古译经论,魔字从石,自梁武来谓魔能恼人,字宜从鬼。

”对帝王名讳的特殊要求,历史上更加重视。

唐武则天、五代南汉刘䶮都为自己名字特造了“瞾”字和“䶮”字。

三国吴景帝孙休认为帝王名字给避讳造成不便,更为四个儿子取名取字一口气造了8个新字,更是个爱当新仓颉的。

《三国志》引《吴录》所载孙休的诏书说:孙休诏给以上八字只注音未注义,但字义实亦可求。

“名”4字:【上雨下单】《说文》:单,大也,则此字表雨大,【上雷下大】自表雷声大,壾是改“彭”(《说文》鼓声也)来的,表鼓声大,【上亠下先】是衣的变形,故此加支即改制褒字,表衣下宽大。

“字”4字中,“昷”是个错字(如是“温搵”所从之昷,本有其文,读“举”就与旧文冲突),《通志·六书略·论创意》引作【上昂下乚】,此无疑就表昂举;而《集韵》与“【上艹下囧】迄”同音的“扢,奋舞貌”、“掀,举出也”、“佾,《说文》振佾也”,亦皆表振举义(【上艹下囧】当由佾和休必切的“矞”(音)揉合损益而成,下当开口,传写讹成闭口,则与庚韵武庚切贝母义的【上艹下囧】混同了)。

【上西下升】由“遷”的声符本字改制,《说文》本义“升高也”,【上西下升】《广韵》胡涓切音悬(《集韵》胡千切又胡涓切),闽语“悬”就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