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人类发明的最早的文字系统

文/孙宝国摘要:作为人类发明的最早的文字系统的楔形文字的出现,以及作为古代东地中海世界最早的国际性语言文字阿卡德语的广泛应用和传播,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古代东地中海世界文明共生现象的产生。但由于楔形文字和阿卡德语本身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其最后

人类发明的最早的文字系统文/孙宝国

摘要:作为人类发明的最早的文字系统的楔形文字的出现,以及作为古代东地中海世界最早的国际性语言文字阿卡德语的广泛应用和传播,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古代东地中海世界文明共生现象的产生。但由于楔形文字和阿卡德语本身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其最后的衰落乃至毁弃又是必然的。近代以来各国学者通力合作,使包括阿卡德语在内的楔形文字死而复生,延续着其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和跨文化传播语言文字载体不可替代的承前启后、鉴往知来的时代使命。

古代东地中海世界的物质精神交往历史,是不同文明体相遇和交融的历史,在此期间,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成为当时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和传播媒介。

特别是阿卡德语楔形文字一度成为东地中海世界的通用语言,为推动古代东地中海世界楔形文字文化圈和文明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楔形文字的发明目前所见最早的楔形文字泥板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苏美尔人建立的乌鲁克城邦遗址。

这些文字书写于公元前32-30世纪。

而在苏美尔人到达两河流域南部以前,两河流域地区的居民已经有自己的文字,苏美尔语楔形文字中的“木匠”“皮毛匠”“祭司”等职业术都借自这些更古老的语言。

苏美尔城邦时期,苏美尔语楔形文字成为苏美尔城邦共同使用的文字体系,同时也成为苏美尔城邦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而关于苏美尔语楔形文字的起源,学术界主要有“图画说”和“陶筹说”两种。

尽管两种起源说各有千秋,但不能截然分开,应该是两者共同发挥了作用。

人类发明的最早的文字系统首先,楔形文字的产生与苏美尔人的计数系统有关。

苏美尔原始计数工具包括石头、泥球等等,其中泥球最为常见。

在具体计算时,通常是先把软泥揉成泥球,然后用石头、骨棒、木棍、树皮、草茎等材质器具的尖端在泥球上刻压出代表不同数量的图形。

其中,生长于苏美尔地区沼泽地带的大片芦苇,最为方便易得,这可能激发了苏美尔人的灵感,从而发明了精致实用的苇管楔形笔,并基本上取代了石头、骨棒等早前相对粗糙的书写工具,在泥板上压出一个个楔形符号。

“潮湿的泥板上刻字比较困难,象形文字因而消失。

”的确如此,在泥板上刻划象形文字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如收笔时经常会留下一个个小疙瘩,不但影响美观,而且不易保存,这就要求改良书写技术,以适应书写材料。

有学者认为,“从图形到纯丁头字的变化,大约经过了500年以上。

”其次,楔形文字的产生与象形文字自身的弊端有关。

早期的苏美尔语象形字符数量庞大,用法随意,非常不利于书吏的学习和使用。

采用芦苇楔形笔后,所压刻的字符大小粗细差别不大,既显著提高了书写速度,也逐渐规范了字符形态。

苏美尔语楔形文字约有两千个符号,有音符,也有意符,既能书写实词,也能书写虚词。

鉴于一符多义和一音多符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同音多义词不得不添加新的符号以示区别。

从类型来看,苏美尔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但图符演化为字符和音符的情况也是司空见惯。

第三,楔形文字的产生与美索不达米亚的书写材料密不可分。

美索不达米亚,又称两河流域,这里的“两河”是指同样流入波斯湾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苏美尔人生活的苏美尔地区地处两河下游的冲击平原和沼泽地带,山地和森林难得一见,石料和木材极为匮乏,但绝少杂质的粘土资源贮量丰富,从而为泥板这种书写材料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苏美尔用芦苇笔在泥板上面书写文字,字形呈现为钉头形或楔形,这种文字因此被称为钉头字或楔形文字。

较纸草、羊皮纸、纸等约同时代或后来的书写材料,泥板可以说相当笨重,每块的重量约通常在1千克以上。

目前发现的最大泥板长约2.7米,宽约1.95米。

为避免破裂,泥板自然需有一定厚度,而且随着泥板面积的增大,厚度也要相应增加。

泥板的正面是近乎平整的,而反面则有一定的弧度。

泥板的形状差异也比较大,磨去棱角的长方形最为常见,四角圆润的正方形较为稀有,而作为学生习字用的多为圆。

泥板加工好后,就可在上面书写了。

书吏先用细绳在泥板板面上勒好格子,再用楔形笔在泥板的两面分别刻写。

通常情况下,为避免另一面的字迹被意外擦掉,刻写时要从平整的一面开始,之后再将泥板翻过来,在凸面继续刻写。

小的泥板可拿在手上刻写,大的则放在特制的架子上。

书写完成后就将泥板自然晒干或放到炉子中焙烧,使其保持固体形态以便于长期保存。

楔形文字泥板文献通常都是大部头,因为一篇“文稿”和一部“著作”往往需要用掉首尾相连的多块甚至数十块大小规格不一的泥板,尽管在一块泥板上独立成篇的情况也是有的。

如公元前7世纪由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的尼尼薇图书馆所藏的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就用了十二块泥板,共三千余行。

大型书稿的泥板存放于木箱或泥箱中。

由于体积相对较大,泥板书稿无法向纸草和羊皮纸那样装订。

为便于分类、存储、查找,泥板书稿已经有了原始但实用的写作、编辑和检索办法。

譬如,同一书稿的多块泥板中的每块的下端都刻有同一章节的标题和编号,而且下一块泥板会重复上一块的最后一行字,以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