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C2南为中原土著

五千年前的华夏大地,具体有哪些人,我们不太清楚。按照传统的说法,至少存在三种人,即华夏人、东夷人和南蛮人。他们分布于中原大地的周围。至于更远处,当然有很多,只是在历史进程中,参与度不大,因此大多不为人所知。然而,真相可能并非如此。例如早期的

C2南为中原土著

五千年前的华夏大地,具体有哪些人,我们不太清楚。按照传统的说法,至少存在三种人,即华夏人、东夷人和南蛮人。他们分布于中原大地的周围。至于更远处,当然有很多,只是在历史进程中,参与度不大,因此大多不为人所知。

然而,真相可能并非如此。例如早期的东北人,他们对华夏历史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

一些学者认为,东北的西辽河地区是一个农业中心和人种扩散中心,诞生了后来的突厥人、蒙古人和通古斯人。事实上,西辽河一带和中原地区的区别并不大。早在6500年前,冀中南的中原人就去了西辽河。更早之前的兴隆洼和赵宝沟人,其实和冀西北及燕山南北,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基因上来说,距今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曾被检测出1个C*、4个N1*和1个O2,与当时的中原人没有区别。例如距今5300年前的关中的杨官寨遗址,曾被检测出5个C、13个N、23个O和5个Q。对比牛河梁遗址和杨官寨遗址的基因情况,可以发现,至少5300年来,从东北的西辽河到关中地区,人种是没有区别的。

然而,东北地区不只有西辽河人群,在其东边的千里之外,生活着一群通古斯人。也就是说,通古斯人并非源自西辽河,而是独立存在的。他们是殷商王族的源头吗?不得而知。

1

众所周知,孔子是殷商王族的后裔,所以,知道了孔子的单倍群就等于知道殷商王族的。

2016年2月,《人类学学报》发表侯伟光等人的文章《曲阜地区孔姓群人群17个Y-STR基因做遗传多样性分析》,称C3和Q1a1最有可能是孔子后裔的单倍群类型。

C2南为中原土著

C3是旧称,现在叫C2,南支叫C2c,北支叫C2b。曲阜孔氏比例最高的是C2c-F1319(C2南下游),其次是Q1a1。

据了解,所测C系孔氏共祖1100年,所测Q系孔氏共祖700年。

据此,我们能说他们都不是孔子的后裔吗?当然不行,因为样本太少。我们能做的是,从C2c和Q1a1中辨别谁是真正的孔子后裔。

据了解,C系的C-MF1920(C2-M217-F1067即C2南的下游)占曲阜人口的6%,同时这个支系还存在于浙江衢州孔氏,即“南宗”。

而Q系的分支Q-MF30796(Q1a1-M120的下游),也占曲阜人口的6%,同时在迁至台湾的孔姓中检测出。

考虑到,1129年,金国入侵大宋,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和族人从曲阜迁到浙江衢州,我们可以得出结论,C系是孔子的真正后裔。至于Q系,大概是鸠占鹊巢了。

C2南为中原土著

而且,检测机构通过海量DNA检测,发现C-MF1920的上游在商周时期有多次爆发,在2900年前有强力的爆发,这正好对应周朝时期的宋国。

综上,可以认为,孔子和殷商王族的单倍群为C2c,即C2南。

2

见到C,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成吉思汗或者努尔哈赤,实际上,他们是C2b,即C2北。

C2南和C2北的关系非常遥远,也许两三万年前就分开了。

先来看一组数据:

C2南在中国男性中占比7.87%,其中汉族占比92.90%,满族占比1.70%,蒙古族占比1.15%。

C2北在中国男性中占比1.21%,其中汉族占比63.44%,满族占比12.39%,蒙古族占比11.59%。

C2南为中原土著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C2南在全国男性中占比很高,而且几乎都是汉族。可以说,C2南是纯正的汉族了。

而C2北即便在元朝和清朝有过两次爆发,其在全国男性中的占比仍然很低。其中汉族占比只有六成,这比较容易理解,毕竟C2b来自东北。

问题来了,为何C2南在全国男性中占比很高?

答案很简单,C2南原本就是中原和北方土著:

8000多年前的山东后李文化中有他,5300年前的杨官寨遗址中有他,5000年前的牛河梁遗址中有他,4200年前的石峁文化神圪垯墚遗址中有他。

3

既然如此,作为C2南的殷商王族就有可能来自中原的任何地方。也就是说,关于殷商来源的西方说、东方说、晋南说、北方说和东北说,都有可能。

这个时候,再用基因探源,就显得没必要了,除非有大量的样本。然而,现在连一个王族的样本都没有。所以还是忘记基因探源吧。

那么,人骨探源呢?

吉林大学原海兵在博士论文《殷墟中小墓人骨的综合研究》中,将殷墟中小墓分为两组,其中B组多为小型墓葬,可能为平民,人种为古中原类型;③组为中型墓葬,可能为有一定地位的贵族,人种接近古东北类型。

C2南为中原土著

王明辉在《商族起源的人骨考古学探索》中称,殷商的上层、甚或本身可能与王族成员有关的人群,他们的体质形态更多的呈现出北亚蒙古人种为主、混有东亚蒙古人种因素的特征,这与西辽河流域和东北的西部地区的古代人群有关。

坦白说,这样的结论并不能让人信服。

因为,人骨是变化的。以爱新觉罗家族为例,观其照片,早期的帝王都是高颅宽面,这是典型的古东北类型,而晚期帝王(道光之后的帝王)都是高颅窄面,属于典型的古华北类型。

C2南为中原土著

皇太极像

C2南为中原土著

道光像

从商契到殷墟,大概有六百多年历史,殷商王族一直在中原活动,其头骨大概早就改变了吧。

所以,即便殷墟中型墓葬的贵族为近古东北类型,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也许他们是晚近时代来自东北的姻亲。

至此,仍不能判断殷商王族来自哪里,一切都有可能。

4

考古上,郑州二里岗下层文化为早商文化。其来源有二:一是下七垣文化,一是岳石文化。

邹衡、李伯谦等人认为,下七垣文化为先商文化,张光直等人则认为,岳石文化为先商文化。

然而,不管是下七垣文化还是岳石文化,他们的年代长度大致相当,最早者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大致相应于中晚期商先公时期,不能涵盖全部先商文化。

因此,相当于商契到冥时代的早期先商文化,只能从早于二里头文化二期的考古学文化中寻找。符合这一条件的文化有四支:

晋中南龙山文化、后岗二期文化、豫东鲁西的王油坊类型和山东龙山文化。

主流观点认为,早商文化主要来自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而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在其早期,主要来自后岗二期文化涧沟类型。

所以,可以认为,早期先商文化,为后冈二期文化涧沟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马明和梁中合认为,分布在海河平原南部的石家庄平山县张家庙H3类遗存的后裔在晋中杏花文化、冀西北老虎山文化及豫东王油坊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涧沟、台口村为代表的后冈二期文化涧沟类型。此时的涧沟类型刚刚形成,周围地区的文化特征较浓厚,但已产生体现自身特色的器物。其分布范围有限,可能仅局限于邯郸地区。

龙山时代中期,后冈二期文化涧沟类型进入繁荣期,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向西扩张至武安地区,向北扩张至邢台地区。涧沟类型继续向北渗透至海河平原北部南区的沧州、保定地区,与当地的土著文化、周边地区文化相结合,文化内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形成新的文化类型——哑叭庄类型。

龙山时代晚期后冈二期文化涧沟类型继续发展,周围文化的影响也变得强烈,其中尤以山东龙山文化为甚。同时,该类型的文化因素持续向其它地区输出。

此时,海河平原北部南区的哑叭庄类型此时进入繁荣期,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在海河平原北部北区,南方的哑叭庄类型、后冈二期文化涧沟类型、西方的游邀文化、东南方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相继来到这里,不断的融合、交流,最终形成了镇江营类型。

在这些外来文化因素中,尤以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最深,如唐山大城山T8②层出土的大多数陶器属山东龙山文化。这一阶段海河平原文化区的文化类型有一种向北发展的态势,其结果是促成了燕山以南地区镇江营类型的形成。

5

纵观整个龙山时代,基本上是一个扩张的时代,从中原到周边扩张。

在河北地区,山东龙山文化、豫东王油坊文化、冀南二里岗文化涧沟类型等不断的向北发展,最终到达燕山南麓一带。从而在河北大地形成一系列的区域文化,他们分别为:

冀南的二里岗文化涧沟类型、冀中的哑叭庄类型、海河平原北部北区的镇江营类型、冀西北的游邀类型。

根据史料,商契生活于龙山时代末期,而其生活的地域没有超脱涧沟类型的范围。

所以,就龙山时代而言,殷商王族必然来自中原一带,而不可能来自东北。

至于龙山时代之前,如前所述,与涧沟类型形成有关的文化中,只有老虎山文化与东北关系最大。那么,殷商王族会是老虎山文化人群的后裔吗?不得而知。

老虎山文化的来源很明确,即在本地庙子沟类型、阿善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晋中地区的文化因素后形成的。至于其去处,目前还不太清楚。有可能因为晋中杏花文化的扩张而到达河北。

如果殷商王族来自东北,其过程大概就是,从东北到庙子沟,再到河北,再到中原。但我们无法证明之。

所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不能说殷商王族来自东北。

有人说,殷商王族来自夏家店下层文化,然而其起始年代是4000年前,与商契同时代,所以这种情况不太可能。

6

做个小结。

殷商王族的单倍群C2南,很早之前就出现在中原大地,属于中原土著。

殷商王族的先商文化依次为后岗二期文化涧沟类型和下七垣文化,其地域要么处于中原,要么处于中原周边,与东北相距较远。

考虑到龙山文化扩张于中原,可以认为,处于龙山时代末期的殷商王族大概率来自中原一带。他们的先祖(山东龙山人群和王油坊类型人群)从中原一路向北扩张,有些人停留在冀南,有些人到达燕南,也许有些人去了东北。

当然不排除东北的人在仰韶末期来到内蒙古中南部,并在龙山时代到达河北。就此而言,殷商王族来自中原和东北都有可能。毕竟从西辽河到关中,C2南都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