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共工氏活动地区考辨

文/王震中众所周知,与建立西周王朝的姬姓先民互为婚姻的姜姓部族,史前时期就已活动于我国西北地区,而共工氏又相传为这一族姓中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部落之一。因而,探究共工部落的活动范围、中心区域之所在,对于弄清我国上古氏族社会的面貌不无裨益。共工部

共工氏活动地区考辨文/王震中众所周知,与建立西周王朝的姬姓先民互为婚姻的姜姓部族,史前时期就已活动于我国西北地区,而共工氏又相传为这一族姓中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部落之一。因而,探究共工部落的活动范围、中心区域之所在,对于弄清我国上古氏族社会的面貌不无裨益。共工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在今何地?徐旭生先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考探为汉代的共县,即今河南辉县境内。

杨国宜先生也从此说,邹衡先生在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共工氏的主要活动地区是太行山东麓一线,即南起河南辉县,北至河北北部长城以内和山西境内”。

我认为,包括辉县在内的许多“共”地,全可能是当年共工部落活动之处,但其活动的中心区域,既不在辉县,也不是“太行山东麓一线”,而应在上古“九州”雏型的“九土”、“九山”境内;开始在渭河上游一带,后来发发展到豫西、嵩山周围。

徐先生考察共工氏是从古籍中含有“共”的水名及地名入手的,本文也从这里说起。

首先,名为“共水”及“共”地之“共”,与“共工”是否同一?这是我们研究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

作为氏族部落名称的“共工”二字,它只是表示了一个氏族部落名称的读音。

“共”与“工”均为东部韵,声纽“共”为群,“工”为见,都属牙音,得以相通,而且从共得声的“恭”、“供”、“龚”、“拱”更与“工”都为东韵见纽,所以“共”与“工”二字是双声迭韵。

共与工既为双声迭韵,而“共工”又不表义,只是一个氏族部落名称的发音,则重迭的“共工”之音简略为“共”是完全可以的。

《国语·周语下》曾有“昔共工弃此道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这样的语句,若“共之从孙四岳”之“共”下未脱“工”字,而是作者有意简略的话,则可以佐证“共工”可简称为“共”。

在我国古代,由于氏族部落的活动迁徙,氏族部落之名与地名、山名及水名等往往同一,故共水、共地的得名或许与共工氏的活动有关,如同姜水、姬水的得名,是由于姜姓、姬姓先民的到来所致一样。

其次,古代的地名,叫“共水”的有三个,叫“共”或”共山”的亦有三处。

《山海经·北次共经》说:“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滹池。

”地在今山西五台县境内,此为共水一。

《中山经》:“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水经注》卷四河水条下引此文,又说:“今诊(诊,视也)蓼水,川流所趋,与共水相扶。

”它以蓼水为共水,地在今山西西南隅,芮城县境内。

《中次六经》说:“长石之山,……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

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

”《水经注》洛水条下曾引此文,地在今河南新安县境内。

叫做“共”的古地名,一处见于《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汉书·地理志》安定郡阴密县下,班固自注说:“《诗》密人国。

”则密在今甘肃灵台县境内。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八泾州百泉条下说:“共池在州北五里。

《诗》‘侵阮徂共’,……今之共池是也。

”泾州今为泾川县,与灵台县为邻。

总之,这一共地在今甘肃灵台、泾川县一带。

另一处,见于《汉书·地理志》,在河南郡共县,班固自注说:“古国”,为今河南辉县。

此外,《海内东经》说:“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钜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

”可知在齐境古济水流域也有名曰“共山”的土丘。

对于上述分处四省六地的“共水”、“共”地、“共山”,正如徐先生所言,“全有为共工氏旧居的可能性”。

然而,他所以将共工氏的旧居定为河南辉县,主要是考虑到:“共工在古代传说中特别同水有关系,又同颛顼很有关系。

《潜夫论·五德志篇》以至于把他同颛顼相混。

‘颛顼之虚’为帝丘,今为河南的濮阳县。

共工氏如果远在西方,就不会同颛顼发生关系。

独辉县与濮阳邻近,颛顼常与共工战,才有可能。

其实,与共工相战的并非唯独颛顼。

《淮南子・原道训》还讲到共工“与高辛争为帝”,《韩非子·外储篇》又说:“(尧)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

”《荀子》中《成相篇》、《议兵篇》都讲到“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禹攻共工”。

所以共工氏并非仅仅与颛顼部落有瓜葛,它历经颛顼、尧、舜、禹等时期,与众多氏族部落相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