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韩专家:出土1000多年前高科技冷库

韩国文化财厅3月24日宣布,在全罗北道益山市出土两座百济时期的“石砌低温储藏库”。韩国文物部门表示,据推测,这两处低温储藏库为王室专用,对研究百济王室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上述石坑建造于朝鲜三国时代的百济时期,距今有上千年历史。两个石坑大

韩专家:出土1000多年前高科技冷库韩国文化财厅3月24日宣布,在全罗北道益山市出土两座百济时期的“石砌低温储藏库”。韩国文物部门表示,据推测,这两处低温储藏库为王室专用,对研究百济王室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上述石坑建造于朝鲜三国时代的百济时期,距今有上千年历史。

两个石坑大小相似,长均为5米左右,宽和高都是2米多。

韩专家:出土1000多年前高科技冷库报道称,石坑集成了建造时最高的科技水平,其设有通风口,能将内部热空气及时排出,从而起到低温储藏的效果。

坑底铺有杂石和砂质粘土,具备防潮功能。

高仅2米多,总体积不过20多立方米,实在难以想象它能有多制冷,更别提有啥科技含量。

至于用通风口来排除内部热空气,感觉不靠谱。

不是应该隔绝室内外热量,并用冰块来降温吗?1所谓冷库,在我国主要是指冰窖,古人称之为凌阴或凌室。

关于凌阴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意思是:十二月凿冰冲冲响,正月将冰窖里藏。

二月拿冰来祭祖,献上羊羔和韭黄。

韩专家:出土1000多年前高科技冷库古人用如此美妙的诗句来描述凿冰、藏冰和用冰,那么考古上有没有发现早期的冰窖?还真有。

而且比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要早上很久。

2考古上,最早的凌阴发现于陶寺遗址,距今约4200年。

发掘者何驽认为,陶寺凌阴遗址位于陶寺城址工作区的I区内,早期小城的东南部。

韩专家:出土1000多年前高科技冷库图中红色为陶寺凌阴遗址所在地该凌阴遗址被叠压在陶寺中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IFJT3下,面积约为200平方米,深约9米。

遗址的坑中心有长方形储冰池,储冰池内有木桩栈道便于冰块的存取。

栈道连接冰窖南侧之字形夯土坡道。

顶部原来很可能有草拌泥顶盖顶,以用于保温。

陶寺文化之后,偃师二里头也有发现凌阴。

杜金鹏认为,二里头宫城内1号宫殿背后的所谓大墓H80,很显然是一座旱井,完全可以用于藏冰。

杜金鹏推测,偃师商城宫城内北部池苑冬季可以凿冰,纳之池苑南侧的大型圆形或方形、口部带柱洞的凌阴内。

商代的凌阴遗址,发现于殷墟。

殷墟大司空窖穴遗址为商晚期宗庙遗址后方的一座商代凌阴遗址,该遗址为在深到2至3米的窖穴底部下挖一个长方形坑,坑深约6米,坑内温度比地表温度低6℃至10℃。

3考古上,首次发现的凌阴遗址,为陕西凤翔雍城凌阴遗址。

秦都雍城,建都长达294年,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

1976年,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组成。

1976~1977年,该队发掘出了姚家岗宫殿区西部的凌阴遗址。

韩专家:出土1000多年前高科技冷库该遗址为近方形的夯土台基,夯土基的四边有南北长17.1米、东西宽16.5米的夯筑土墙,墙内以细泥抹光。

夯土基的中部为一座南北长11.4米、东西宽10米的长方形窖穴,窖内四壁呈斜坡状,窖穴四周为回廊,通道上有平行的五道槽门,在第二槽门之西的底部铺设水道一条,与白起河相通,显然是窖穴的排水设施。

据推测,该遗址能藏冰190立方米。

按《周礼》上的融化比率计算,来年至少还能剩下65立方米。

该凌阴遗址中出土的主要遗物有板瓦、排水管道、铜质建筑构件残段及玉璧、玉圭、玉块等。

该凌阴遗址的设置反映出姚家岗宫殿建筑豪华、设备齐全。

除此之外,考古发现的凌阴遗址还有郑韩故城凌阴遗址、尚家岭行宫凌阴遗址、汉长乐宫凌室遗址、清恭俭冰窖、恭王府冰窖、义合冰窖,等等。

从目前所发现的凌阴遗址可以看出,先秦到明清之时,凌阴的构造方式基本未发生变化,大多采用建造半地下室窖穴、夯筑较厚的墙体、开窄小门道、完善的排水设施等方式使凌阴建筑降温隔热,从而达到冷藏的效果。

4目前所发现的凌阴遗址,都有降低温度、隔绝室外热量的考量,雍城和长乐宫中的凌阴遗址还设有排水设施。

因此,凌阴最重要功能应该就是储冰。

冰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从颁冰制度、祭祀和丧葬中管窥。

《夏小正·三月》:“三月,颁冰。

” 颁,即分配的意思,颁冰即是进行冰块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