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周人与殷商王族通婚两百余年

文/郭静云一、商末周初考古文物的相似性从对西周时期的考古成果来看,看不出有异族占领的痕迹。若遭新族群占领、统治,考古遗址必有所反映,原来的文化并不会消失,但会出现新的文化元素。比较西周早期与殷商晚期遗址,两者实难以区分。这说明了先周与殷商文

周人与殷商王族通婚两百余年文/郭静云商末周初考古文物的相似性从对西周时期的考古成果来看,看不出有异族占领的痕迹。若遭新族群占领、统治,考古遗址必有所反映,原来的文化并不会消失,但会出现新的文化元素。比较西周早期与殷商晚期遗址,两者实难以区分。

这说明了先周与殷商文化大同小异,只是稍有地方特色而已。

笔者认为,考古学家受到正统历史观的影响,企图寻找周初与殷末的区别,但具体的成果不多。

周王和诸侯的埋葬方式依然为殷代类型双墓道“中”字形和周公庙遗址发现四墓道的“亚”字形大墓。

西周早期的城邦建筑也与殷商晚期大同小异。

青铜礼器亦未出现新的器形或纹饰母题,学者们研究商末周初青铜器断代问题,最终仍难以掌握其分野标准。

虽然我们能在长期脉络中看到逐步的演化,使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与殷商渐有差异,但这是整体文化的“发展”而不是文化的“转变”,器形、纹饰母题依然具有传承关系。

所以从考古资料难以呈现“周人”与殷人为不同族群的特征。

语言、文字与家谱的记录假如商人与周人是异族,不同族的语言必有差异,怎么可能受到异族统治却只有同一种语言逐步演化而已?两者间的文字也一致,殷末铭文与周初铭文毫无区别,如果不提及历史事件,两者几乎不可区分。

再之,前四世周王的称号为“文”、“武”、“成”、“康”,与殷王室一样,只有昭穆以降才开始采用殷王未曾使用的谥号。

若是异族,何以遵从原统治者的传统,甚至连自己的王号都不变?汉朝帝号也用“文”、“武”、“成”,但这是因为汉朝以效周为正统思想,周却没有效殷的理由,他们用这些王号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殷周王家的观念中,这些都属于吉字。

如此一致的观念只能出自共同的文化,所以文武王不可能是异族。

上古文明中,人名含有浓厚的宗族精神文化意义,因此在上古研究中,人名属于唯一族属的标志,同样的人名,尤其是丧名,只能代表同一宗族的关系。

此外,西周青铜器铭文主要是宗庙文献,被用来祭祀祖先。

如果周族是独立族群,他们应该像殷商甲骨文一样,记录文王以前的始祖。

但铭文中却未曾提及文武之前的王室祖先。

似乎周朝建国后,即从文王开始建立自己的家谱,而不认同前期的历史。

后期文献补充了很多先周祖先,如弃、公刘、太王亶父、季历等,但为何这些祖先在铭文中都未见受到崇拜?周公庙甲骨上出现王季,或许是自季历始称王,但西周王何故不在宗庙铭文中崇拜文王之前的祖先,也未见其他文王之前的先王宗庙?笔者不以为文献中的族谱是凭空而来,可是铭文揭示,西周王室并未将他们当作先王来祭祀。

今日亦无资料能够阐明此一问题。

但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到,传世文献中的族谱无论有何种来源,西周时的王家并无“周先王”的概念,好像认为自己的最高始祖是文王。

对这样的情况,今日恐怕只能提出一种解说:文王的祖先,实际上难以从殷王大族体系中区分出来,而周王家的“先王”可能就是成汤等殷商先王,所以很难作出与殷王族不相干的独立家谱。

是故,我们难以将文武王视为国外的异族,周朝取代商朝的情形更像国内贵族的政变。

武王克殷后,意欲将两朝分割开来,从文王的天命开始,天命之前的一切先祖不列入国家宗庙中。

后来,因某种新的历史需求,周人的后裔遂以周原本土祖先的传说为本,编为周族起源的故事,但仍不提及他们与殷王家的亲密性。

殷周礼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

”可是往后几十年的研究都显示商周文化在各方面都具有传承性。

王玉哲先生指出:殷商国家是以诸侯盟约为结构,“侯”、“公”、“伯”都属殷商甲骨文的常见字;从武丁晚期以来,甲骨文中均见有“盟”的祭礼活动,《合集》32330、34103,《英藏》2082112177,亦有“盟室”一词。

殷商击败、合并了周原等地区的许多小国,有时将他们灭亡,占领其领土,有时会与方国保留各种不同的关系,如封建、军事盟约、经济贸易等。

有时候,被合并的小国会保留原贵族的统治权,最明显的例子是武丁时期的沚戛。

沚戛是武丁时期一位有雄厚实力的方国首领。

武丁曾经以大军征服他的国家,毁灭其国。

沚戛的领地虽归顺商王国,但殷王国仍将其作为封地赐给沚戛,沚戛便逐步成为武丁的亲信武官、将军。

另外还有新封国由殷王派兄弟、儿子或其他王家成员前往统治,或以通婚制度加强异族封国与中央的亲密性。

王晖先生对照西周前期与殷商的礼制,指出以下观点:商周贵族在两百余年间互相混血,早已融入同一文明的体系中。

虽然西方的地域特色,及政变后的国家发展,使得周朝逐步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但这不能否定周初文化承袭自殷商的史实。

周统治者先是承袭习用的殷商国家制度,后来在此基础上开始逐步改进。

郭旭东先生以甲骨文研究殷商礼制,证明周代金文和传世文献所载的“周礼制”大多源自殷商的国家之礼,西周礼制在殷商时期多已存在,只是甲骨文过于简约,无法详知其具体的仪节。

除了大量使用人牲之外,诸侯盟约、婚姻、军事、巡守等国家政治运行的相关礼制,周王朝都继承自殷商,周公是以殷商制度作为其礼制基础的。

目前所见的文献都是出自周朝史官的撰述,周王室希望强调、隐藏史实的企图,都会影响到这些文献的记载。

《书》、《逸周书》、《竹书纪年》、《史记》所载,并不完全是实际的历史,而是在周人意志下所撰述的历史。

他们在某个历史时段中,开始尽力隐藏、否定自己与殷商王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