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商代是“毛笔字”时代

文/唐际根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文字承载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知识积累,没有文字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原生文明,文字是这些文明最重要的特征。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丁头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字),中国的甲骨文,还有古印度的文

商代是“毛笔字”时代文/唐际根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文字承载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知识积累,没有文字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原生文明,文字是这些文明最重要的特征。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丁头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字),中国的甲骨文,还有古印度的文字,是四大文明的核心成就。

有人说,世界几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其实说的就是文字的使用没有中断。

以甲骨文为核心的早期中国文明,虽然没有两河流域的文字那么早,也没有古埃及的文明那么早,但确实是延绵不断地传下来了。

2015年,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向全国发布了一个公告——悬赏!请大家来认甲骨文,认出一个字可以获得10万元的奖励!今天如果有人能够成功释读一个从前没有认出来的甲骨文字,应该就能获博士学位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甲骨文里比较好认的字早就被破译了,留到今天未破译的,都是很难识读的文字。

为什么甲骨文让大家这样感兴趣?所谓“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

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甲骨的故事流传很广:王懿荣差人去北京买“龙骨”——一味中药,买回来后发现“龙骨”上刻有文字。

王懿荣是金石学家,认识篆文,他仔细辨认,发现这些字跟大篆很像,自己居然没见过。

他隐隐约约觉得这些字没准是更早的文字,于是派人去收购这些甲骨。

消息传出后,当时很多有名的学者如罗振玉、王襄也都跟进收购这些刻有字的骨头片。

不过直到1908年,他们才获知这些甲骨的原本埋藏地在河南安阳小屯。

正是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殷墟的神秘面纱。

我们在博物馆或者图书馆里看到的甲骨,很多都是碎片。

实际上大批量的甲骨是一坑一坑出土的。

明清时期的农民耕地,造成完整的甲骨被打碎。

耕过地后,偶遇雨水冲刷,甲骨碎片就有可能在地表暴露出来,从而被人捡去。

但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今天的殷墟,地表很难再捡到甲骨片了。

我们考古队捡到单片甲骨最晚是在2003年,此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好事了。

总之在商朝的时候,甲骨是成坑埋藏的。

龟板通常是乌龟腹部的甲,兽骨通常是牛肩胛骨。

所谓甲骨主要是这两类。

1936年,中央研究院挖到了一坑甲骨,共计17000多片,看得出是有意埋藏。

199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花园庄东地也挖到完整的一坑甲骨,密密麻麻地排着。

有的甲骨片还穿有小孔,穿小孔意味着甲骨片原本有可能是用绳子编起来的,跟档案和书类似。

2004年,又挖到若干小坑甲骨。

一批一批的发现证明,甲骨在商朝很珍贵,不是随意扔弃的,而是归档保存的。

商代是“毛笔字”时代甲骨文发现以后,人们开始了对它的释读与研究。

早期最有名的研究者是“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他们在认字、断代和利用甲骨文研究历史和古代社会方面各有所长。

据学者估计,殷墟出土甲骨的总量可能有13万到15万片,发现的单字大概是4500~4600个。

经过多代学者的努力,大概有1600多个字被释读出来了,或者更保守地说,至少有1300多个字被成功释读出来。

这是因为有一部分文字释读可能还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学术界才能最终认可。

反过来推,至少还有3000多个字没有破译,这就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什么要发布甲骨文释读悬赏令的原因。

甲骨文的识读从造字法则上说,汉代学者所说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有所反映。

古文字学家唐兰将“六书”综合为象形、会意、形声三种方式,更具概括性。

象形字最为简单,甲骨文中的牛、马、鸟等字,都是通过捕捉动物特征创造的文字,与所记录的实物非常相像。

甲骨文“鱼”字的写法,还有“车”字的写法,都是照葫芦画瓢,分别是一条鱼或一辆车的样子。

商代是“毛笔字”时代虽然甲骨文字中象形字很多,但我们却不能简单地将甲骨文定性为象形文字。

会意字在甲骨文里非常常见。

会意,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意义的部件组在一起创造一个新字。

比方说牢固、牢房的“牢”,便是典型的会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