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上古杀首子考:文王食伯邑考

文/刘洪涛摘要: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等记载周文王受殷纣王迫害,被迫吃掉由自己长子伯邑考做成的肉羹。根据上古社会普遍存在的杀首子风俗以及先周社会仍处于野蛮状态等情况看,这一记载是有根据的。但文王食长子伯邑考乃是遵循杀首子之风俗,并非受殷纣王迫

上古杀首子考:文王食伯邑考文/刘洪涛文王曾食长子伯邑考正史记载周文王有嫡子10人,其长子为伯邑考。例如《史记·管蔡世家》:根据这段记载,可以简要总结出伯邑考的生平:第一,伯邑考是周文王长子,但因其不贤,未被立为太子;第二,伯邑考在武王即位之前就已经去世;第三,司马迁未见伯邑考之后获封的记载,可能是因为伯邑考早卒而无后。至于伯邑考早卒的原因,《史记》并没有记载。

西晋皇甫谧所撰《帝王世纪》是一部专述帝王世系、年代以及事迹的史书,上起三皇,下迄汉魏。

其书关于伯邑考之死有如下记载:《帝王世纪》一书今佚,此为《艺文类聚》卷十二所引,《太平御览》卷八四及卷八六《史记·殷本纪》张守节《正义》所引略有不同,不具引。

《帝王世纪》虽然是西晋时期的作品,但其时去古未远,还保存有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史料和传说,皇甫谧据以采入其书。

司马迁应该也见过这一类史料,可能他认为其辞不雅训,故没有采入《史记》而已。

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太公金匮》:《太公金匮》今已佚,此为《太平御览》卷六四二所引。

是书虽然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但很可能跟《汉书·艺文志》所载道家《太公》237篇有关,那么其书至迟成书于汉代,而其所保存资料的时代应当更早。

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断此条资料年代的还有“羹”、“歠”二字。

先秦时期的羹是带汁的肉,肉多汁少,以至于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等把它变作肉饼,跟后代的羹汁多肉少不同。

此条资料用“歠”,义为饮,显然是汁多肉少的羹,说明它的时代可能早不到先秦。

不过文字不早,也并不代表所记史事的来源不早。

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天问》,广采神话、历史和传说而成。

其中有下引两句诗:赵歧注以“纣醢梅伯,以赐诸侯”事当之,然据《战国策》卷二十《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并无赐醢文王之事。

闻一多《天问疏证》在引用上揭《太公金匮》和《帝王世纪》之文之后说:此“兹”字疑当读为“子”。

受赐,文王受纣之赐也。

盖相传纣以醢赐文王,文王受而食之,后乃知其为伯邑考也。

痛而告祭于天,愿以身就罚,不意天不降罚于文王而降罚于纣,遂以国亡身死也。

如果此说可从,则是目前所见关于伯邑考之死的最早记载。

由上可以看出,史料关于伯邑考之死的记载是比较一致的,即伯邑考是被商纣王杀害,并做成肉羹赐给其父亲周文王吃的。

上古社会普遍存在杀首子习俗典籍中的周文王是至仁的圣者形象,而商纣王则是十恶不赦的暴君。

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周人为宣扬伐纣战争正义、周人袭夺政权合法所作的政治宣传,是他们对史事和典籍进行粉饰和窜改的结果。

实际的情况是纣王并不那么恶,文王也并不那么仁。

如孔子的弟子子贡就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那么,文王被纣王逼迫食长子伯邑考之肉事,会不会也是“天下之恶皆归焉”之一例呢?通过对古代普遍流行的杀首子习俗和先周社会情况的考察,我们认为这是极有可能的事。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墨子》,记载在越之东和楚之南等极荒远的海外地区流行的一种习俗:这就是杀首子习俗,即生下的第一个儿子,不但要杀死,还要吃掉。

如果味道鲜美,还要进献给国君,国君高兴还会有所赏赐。

这种习俗在已经文明的中原人眼里是极其残酷野蛮的,有违人伦道德,所以才特别记录下来。

其实杀首子习俗不仅只在极荒远的海外流行,在接近中原地区的夷狄部族中也曾普遍流行。

如《管子》、《韩非子》、《淮南子》等书记载易牙蒸其首子献给齐桓公之事:杨树达指出“易”通“狄”,易牙即狄牙,是狄人名牙者。

狄与齐本相近,故狄牙以狄人而事齐。

“易牙本夷戎之类,非中国人民,本其国俗以事齐桓,故进首子而不以为异。

管仲非之者,盖以中国礼义之教为衡量,自当以为怪异耳。

杀首子习俗一直到汉代仍在流行。

《汉书》卷九十八《元后传》:“羌胡尚杀首子,以荡肠正世。

”《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传》:“交趾其西有噉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弟。

味旨,则以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

”羌胡、交趾仍是夷狄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