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蚩尤战黄帝九战九胜

有关涿鹿之战的说法有三种:一是司马迁的定性说;二是炎黄联合打败蚩尤说;三是诸多外部力量助黄帝杀蚩尤说。哪种说法站得住脚呢?(一)司马迁的定性说《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

有关涿鹿之战的说法有三种:一是司马迁的定性说;二是炎黄联合打败蚩尤说;三是诸多外部力量助黄帝杀蚩尤说。哪种说法站得住脚呢?司马迁的定性说《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不能因为蚩尤败了,就认为司马迁说的是真话。

仗还没有打,司马迁就先把黄帝放在中心王国最高统帅的王位上,黄帝手下有许多附属的诸侯,蚩尤是其中的一个暴虐者、作乱者、不听帝命的反叛者。

于是黄帝就向属下各诸侯征调军队,才在涿鹿擒杀蚩尤。

司马迁的这个定性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原始社会是大小林立的各个部落,不存在帝制王国及其附属的各诸侯,亦无所谓“暴虐”、“作乱”、“不听帝命”和“征师诸侯”之义。

司马迁写《史记》,先抱定一个主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一家之言。

”显然是他为了圆说以黄帝为中心的“一家之言”而作的附会之说。

蚩尤战黄帝九战九胜炎黄联合打败蚩尤说此说是一个没有诸多具体史迹为旁证的,仅以“炎黄同为少典子”一说而推想的结论性孤说。

倘以为“炎黄同为少典子”,合力杀蚩尤事为必然,实质上并未超脱于“想当然”。

历史上,父子相杀,兄弟为敌,不乏其人。

是亲兄弟的,就一定能团结合力吗?更何况炎帝是被黄帝惨杀过的。

《贾谊新书.益壤》:“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炎帝不可能不在乎这血海深仇。

所以,炎黄联合杀蚩尤是不可能的。

按正统史,炎黄亲兄弟相残杀,与蚩尤不相干,蚩尤干嘛要跑到涿鹿找黄帝拼战而又被杀在同一地点的呢?谜团重重,不能立说。

前言,黄帝后代周灭商(苗)后,历史被歪曲、营造。

蚩尤被全面贬毁,黄帝被任意放大。

“炎黄同为少典子”一说的出台,与这一历史大背景不无关系。

不论此说在各书中重复宣扬多少次,仅此一说是不足以证明“炎黄同族”的。

考察炎帝史迹,炎帝与蚩尤的密切程度,远远超过炎黄帝的密切程度。

清华李学勤先生把炎帝归于南方的系统。

《路史.后纪四》:“蚩尤姜姓,炎帝后裔也”;《遁甲开山图》:“蚩尤者,炎帝后裔也”。

有人把“西姜”归炎帝。

“西姜之本,出自三苗”(《后汉书》)。

说明,炎帝与蚩尤同姓姜不是巧合。

又如《帝王世纪》:“‘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衰、帝榆罔。

”其中,帝嫠与苗族釐姓的“釐”也惊人地相似。

“嫠”与“釐”音同黎。

嫠的下面是“女”,釐的下面是“里”。

显然是不同时间地点、不同人手下的同字异写。

孔子世家的“汪罔氏”也用“罔”作人名(可见,孔子是苗族的后代)。

又如:“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而“炎帝人身牛首”。

又如:“炎帝后代祝融生共工”,《周礼》:“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

也就是说,祝融、共工是炎帝和颛顼九黎族(苗族)共同的后代。

又如:黔西北苗族称本族祖先为“赤炎”,与赤帝(炎帝)同名。

这一切,是不容忽略的。

蚩尤战黄帝九战九胜试问:是炎黄同族呢,还是炎帝与蚩尤同族?所谓“炎黄同族”和“炎黄联合打败蚩尤说”,根本不能成立。

诸多外部力量助黄帝杀蚩尤说帮助黄帝杀蚩尤的外部力量是:长有翅膀的应龙;人首鸟身的玄女;衣青衣的天女魃和已知的东夷部族著名传说人物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