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中国的拼音是谁发明的

中国的拼音是谁发明的?第一个创制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他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内有《信而步海,疑而即

中国古代有汉语音标吗 拼音什么时候发明的 那没发明拼音之前人们怎么学中文的

中国的拼音是谁发明的?

第一个创制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他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内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

最初给汉字注音是在西汉末期,两个字拼切一个字音,这就是所谓的反切法。如“塑”,“桑故切”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S),被切字的韵母的字音音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 ),那么这个字音就拼出来了,应读为“s ”。

新中国的伟大发明, 汉语拼音方案 是如何产生的

汉字用拉丁字母注音,仅有7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后来法国的传教士金民格写了一部《西儒耳目资》,用了25个字母给汉字注音。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便于西方人学习和掌握汉语汉文。后来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 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浯拼音方案,其中影响最大的有邮政式和威妥玛式。

1892年,近代汉浯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提出“切音新字”;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订了40个“注音字母”;1926年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了“国语罗马字”;1933年,瞿秋白、吴玉章等制订的“拉丁化新字”诞生。这些都为“汉语拼音方案”的逐步完善起了推动作用。

解放后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在过去的拼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52年起从事自创字母工作,后因效果不好,决定采用拉丁字母。1956牛文改会发表了“汉语拼音草案”,经多次讨论、修订,于1 957年11月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并于次年2月,由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推行。最后签字者是周恩来总理.这就是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

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

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

《晶报》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

拼音的起源

古代人认汉字怎么读音?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古代,中国的 *** 兄弟不学汉字,学习 *** 语,但他们用 *** 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 *** 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 *** 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古人如何学习汉字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就是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二、起源于东汉末服虔。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反音例》称到:“服虔始反音。”清代的章炳麟等人就主张这种说法。三、来自西域。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直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四、中国古来有之。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二合音”,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 *** 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也可能是起源于文字创制之时,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里的《叙》说道:“切音始于西域乎?非也。始于魏孙炎乎?亦非也。然则于何而起?曰: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迭韵、双声,皆谐声也。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读音。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个字(上字)代表声母,第二个字(下字)表示韵母以及声调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要有反切上字。例如“安”就是“乌寒切”。同样的,即使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一个反切下字。比如“香”就是“许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述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韵学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谓的“呼”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以及撮口呼,而中古时期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两种)。例如,“乌,哀都切”,其中“乌”是合口呼,“哀”是开口呼。 在以后历代中,反切被不断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韵》和《集韵》。虽然都是宋代的韵书,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明代的吕坤所写的《交泰韵》,清代的潘耒所写的《类音》,设计出了新的反切方法。 但是无论怎么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因此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这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最早的是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它的出现引发了中国几百年以后用字母拼音的潮流。到了清末民初,出现了切音法,经过改进之后就是我们现在在字典的最后几页上经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边的那种)。 古人是没有26个拼音字母的,那他们是怎么来读汉字的?

我们如今的孩子们学习汉字,最开始都是通过拼音来学习的,想要学好一个汉字,都是从拼音学起,拼音的发音很多都是源于字形。

有人问我们从小学拼音认字,拼音很方便我们都知道,但是古代的时候,古人没有拼音,他们是怎么认字的?其实啊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时代的变迁,字体也跟着在不断转变进化,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皇帝在小的时候就要学很多种字体,我们现在觉得很奇特的记忆方式其实古代人早已经用过了。

在汉字中,很多字都是形声字,这点想必上学时候老师也讲过,形声字就是声和形两部分组成的,而声旁就是负责读音的,在古代象形字和会意字是古人常用的字体,我们小时候学英语,不认识的时候都会在后面标注中文,取个谐音,其实古人也在用这种方式,只不过他们叫“直音法”,

还有类似的一个方式叫做读若法,他是标出元音的读法。把一个字拆开来标注。还有一种叫做反切法,跟我们现在的拼音很相似,将两个字组合起来,比如“比”这个字,他们也许会用到“波”和“一”,这就和我们现在的声母和韵母一样,洽洽这样的方式是古人用的最多的,在当时学习文学的时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是一点都是不掺水的,我们对于古人智慧,只有慢慢的敬意。

古代人是怎么记录汉字读音的

魏晋时代佛教传入,受梵语影响有人开始分析汉字声韵,并发明了反切法,如东 得红切,取前字声母、后字韵母和声调。以上方法都需要在认识一定数量基础汉字的基础上运用。到元朝的时候,八思巴仿照藏文制定了八思巴字,并用八思巴字母来标识汉字读音。名模还有西人利玛窦等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标记汉字读音。

中国古代人们没有学习字母,怎么读汉字呢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 *** 兄弟不学汉字,学习 *** 语,但他们用 *** 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 *** 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 *** 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古代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文字,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由于汉字以本身表意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于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

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áng”,后者为“ló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需要注意的还有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元音āáǎàa ōóǒòo ēéěèe īíǐìi ūúǔùu ǖǘǚǜü)

扩展资料:

近代注音

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1、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2、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3、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

历史沿革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从此诞生了,它实现了中国人民自19世纪末以来为之呕心沥血,梦寐以求的愿望。

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汉语拼音方案》是近60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新闻网-汉语拼音历史

我国最奇特的一个字,3000年间都是一个读音,你的读法可能也错了

中国的汉字,从创造至今也经历了许多的改变和变革,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不过其实文字的诞生也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荀子·解蔽》有言:“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所说的其实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但传说也都是虚无缥缈的,故而文字的创造也还有多种说法,仓颉造字只是其中一种。

但不管它起源如何,都是经过了千年的演变,才成为了如今的样子,有了如今的字体和如今的发音。而字体其实也在不断的演变中,从最早的甲骨文到后来的篆书,再到现在的简体字,汉字的变化其实有了很大改变。而在读音上更是如此,更有可能两个相邻的小镇,对于一个汉字的发音就会有所不同。而这个汉字则更为特殊,我国最奇特的一个字,3000年间都是一个读音,你的读法可能也错了。那么到底是哪个字呢?

中国汉字的存在时间也有数千年了,从起初的结绳记事,再到文字的出现,期间也经历过了许久的演变。而在资料中记载显示,黄帝出生在山西,此后当他打败蚩尤以及炎帝的部落以后,便开始对汉字进行了改革。在对语言融合的过程中,华语和羌语以及其他的语言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这才有了古汉语的部分发音。

而后在周朝时期,周天子施行分封制,但对语言有了规定,那就是把洛阳当地的读音作为全国的通用语言,可是在随着时间发展中,汉字的语言早就诞生出不同,随着地域的差异,不同性也很大。而八大官话也由此诞生,此后它们随着时光的演变,才形成了七大方言,地区之间差异的不同,让方言也有很大的区别。

可以说,不同地区之间,想要无障碍地听懂对方所说的话,难度颇大。这样地区之间差异极大的语言,在战争之中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战争时期,其他国家为了窃取我方机密,他们最常监听我方的通讯,不过在我方早有准备之下,通讯员之间都使用的闽南语作为交流语言,闽南语也是中国最有难度的一门方言了。如果不是本地人的话,就算是其他的中国人,也肯定听不懂到底在说些什么。

方言就这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方言中有一个字读音最为奇特,3000年以来它的读音都没有发生变化,就连如今的许多人,可能都读错了。这个字就是街,它如今的读音大家都会读成“jie”,但在方言里,它一直都是“gai”的读音,一直都从未变过。不少文言文和诗句里,它也都是“gai”的读音,释义也是相通的道路。

其实很多地方的人都会把“街”读成“gai”,就拿一些东北人说,他们说“上街”的时候,其实说的是“上gai”。在四川地区的一些方言当中,也将“街”读作“gai”,人们说的“大街上”就是“大gai上”。除此之外,东南地区内的广东粤语方言当中,“街”的读音也是“gai”,可以说读音“gai”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比如辽宁盖州的“十字街镇”,这个街的读音就是“gai”;而在湖北襄阳则有一个街道,名为十字街,它的读音也是“gai”。

尽管现代以后普通话里它成了“jie”的读音,但方言中却由于人们长久的习惯,无法改变了,但不管读音如何,它的意思解释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例子,充分展现出中国汉字的奇妙,它的字形千年来在不断改变,其读音也一直呈现出多元化,这也是国家会大力推行普通话的缘故,否则要是大家的交流都成问题的话,那么国家也不会更好的发展。

结语

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韵补》认为:“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这里所说的反切就是古人来读汉字的一种方式,在没有拼音的年代,古人也都是靠着文字注解来读的。拼音其实也是在建国以后,从1958年国家才开始对汉字有了注音,此前人们要么是通过口口偶相传,要么是根据注释的字来读音,十分艰辛。

参考文献

《荀子·解蔽》

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韵补》

汉语拼音发明之前,中国人学习汉字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