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罗马鹰旗的起源

罗马鹰旗的起源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主力军团军旗,《Republican Roman Army 200-104 BC》,Nick Sekunda,Angus McBride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般情况下罗马拥有四个主力军团(Urban Legi

罗马2 全面战争鹰旗招募方法 在哪招募鹰旗

罗马鹰旗的起源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主力军团军旗,《Republican Roman Army 200-104 BC》,Nick Sekunda,Angus McBride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般情况下罗马拥有四个主力军团(Urban Legion),由两个执政官分别统帅其中的两个。这个时候所谓的“军旗”(Standard)还不是我们现代常见的三角形或四边形的布制军旗,可以随风飘扬,而是一根徽杆,上面挂有各种饰物,顶端是光亮的矛头或者是金属的动物立体图形。而“旗手”(Standard Bearer)则被通称Signifer(拉丁语),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signum(记号,标识,想想sgn(x)函数吧 )和ferre(带,拿),意思就是“拿标志者”,也有专门将举军团军旗的旗手翻译成“擎徽手”的,这倒是非常贴切。从上面的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罗马共和国早中期罗马军团的军旗并没有固定统一,从第一军团到第四军团分别是狼(左二)、公牛(左一)、马(左三)和野猪(左四)。(据说早期的军旗有共计五种,还有采用鹰形的,但是很遗憾我没有找到相应的,姑且存疑)。

而到了共和国末期,执政官马略(Gaius Marius)对罗马的军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从民军制改成了募兵制。公元前102年,在法律上鹰徽成为罗马共和国的正式标志,即代表了“元老院与罗马人民”(拉丁语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缩写为SPQR),SPQR是罗马共和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这只鹰也被称为“SPQR之鹰”,罗马人希望这只朱庇特的雄鹰能指引他们在战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罗马军团军旗(signum legionis)就被固定为鹰旗,初期为银制鹰标,后来改为金制(据说也有铜制的)。

罗马兵种图鉴

让我们再来简单看看经过马略改革过后的罗马军团各种旗帜吧。首先允许我快速地解释一下一个标准罗马军团的编制,一个军团(拉丁语:Legio,意思是“聚集”)由十个大队(拉丁语:Cohortes Urbanae)组成,每个大队由三个中队(拉丁语:Manipulus,来源于拉丁词Manus,意思是“手,一队人”)组成,每个中队由两个百人队(拉丁语:Centurio,来源于拉丁词Centum,意思是“一百”)组成,每个百夫队由十个 战斗组(拉丁语:Contubernium,意思是“同住一个帐篷的人”)(类似于班)组成,每个战斗组包括八名士兵,同时一个罗马军团配属一个辅助军团(拉丁语:Auxilium,意思是“帮助“),两个罗马军团和配属的辅助军团组成集团军,由一名执政官指挥。从前文中我们了解到在马略改革之前军旗手都叫做Signifer,没有区别,现在进行了细分。从左至右,第一名旗手拿的是军团鹰旗(拉丁语:Aquila,意思是“鹰”),这些旗手也因此被称为 “鹰旗手”(拉丁语:Aquilifer);第二名旗手拿的是军团旗(拉丁语:Vexillatio,来源于拉丁词Vexillum,意思是“旗帜”),为四边形红底旗帜,起初上面绣有军团的文字标识,后来也在上面绣上了人物或动物标志以及该军团的外号等,这面军旗可用于一个军团或集团军使用,或是用于军团机动部队,也可用于辅助军团,这也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国旗军旗等种种旗帜的最初来源,为了以示区别本文一般称其为“帜”,这些旗手就被称为Vexillarius(拉丁语);第三名旗手拿的大队旗,顶端一般为尖矛,如果为手掌形则表示该大队为本军团的主力部队,如果下端还有金色花环,则表示该大队战功卓著,下面的银色圆环则表示该大队现存的百人队数目(注意不是中队),满建制为六个圆环,上图所示的这面大队旗只有四个圆环,说明这个大队未满编,银环下方的新月标志是象征了一位在战场上专门庇护士兵的神袛,希望神袛能保佑该大队在每次战斗之后能让军旗上面的银环多剩下几个,最下面的盔型饰物则表示该大队的装备状况,金属表示装备优良,皮革或木制的则表示该大队未装备金属铠甲;第四名棋手拿的是中队旗,旗杆上饰物的意义基本同大队旗相似,上面的圆环表示本中队战斗组的情况(存疑),这两级的旗手还是被称为Signifer,没有变化;第五名旗手拿的是辅助军团军旗;第六名旗手(Imaginifer)拿的是皇帝的立体金属头像(拉丁语:Imago,意思是“图像”),这个旗帜出现在帝政时代,是用来鼓舞士气和提醒士兵在战斗时要实现自己对皇帝许下的诺言,履行应尽的义务,帝像旗仅用于军团的主力大队,这些旗手被称为Imaginifer(拉丁语);第七名旗手拿的是龙旗(拉丁语:Draco,意思是“龙”),最早在萨尔马提亚人(Sarmatians)和安息人(即帕提亚人,Parthia)等民族中使用的,公元3-4世纪采用,出现在帝政晚期,这里的龙旗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一般由一个木制的动物头像和一截长长的筒状飘带组成,这个动物头像除了龙头之外,还可以是狗头,狼头,熊头等等,是骑兵专用旗帜,这些旗手被称为Draconarius(拉丁语)。

早期的旗手都必须是由在该军团中服役二十年以上经验丰富的老兵来担任。旗手头上批有兽头,身上穿有兽皮坎肩,兽头为狮是军团鹰旗手,为熊是大队旗手,为狼则是中队旗手。显然上图这位鹰旗手就是一位披着狮头的老兵。

此外,鹰不仅可以作为军团一级鹰旗的标志,还可以用在军团帜和大队及中队旗上充当饰物。

马克·安东尼(埃及艳后三人行)的第二军团(Legio II,并不属于帝国军团序列)银币(Denarius)

第五“云雀”军团 (Legio V Alaudae)在马克·安东尼时期的银币(Denarius) 第一“首辅”军团(Legio I Adiutrix)在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统治时期的银币(Denarius)总之在钱币上鹰旗及其他军旗也是罗马军团的象征。

《维钦托利在恺撒脚下褪去盔甲》(Vercingetorix throws down his arms at the feet of Julius Caesar,《Vercingétorix jette ses armes aux pieds de Jules César》 ,油画,作者莱昂内尔·诺埃尔·诺亚(Lionel-Noel Royer),创作于1899年,藏于Musée CROZATIER du Puy-en-Velay)

在《罗马》第一季第一集中,一开场就是高卢联军首领维钦托利(拉丁语:Vercingetorix)在阿莱西亚战役后向恺撒投降。他被要求跪下亲吻恺撒统帅的第十三军团的金鹰旗,以示对罗马的臣服。

而这具(这个样子的旗帜实在不能用“面”这个量词)鹰旗却被庞贝派出的黑衣人,哦,错了,是蓝肤人偷走,还搞得路人皆知(都没看到有谁不知道的),据说部队的士气值会大大下降,于是恺撒派了两个人再去把它“偷”回来。

《企望和平》(《Eintracht laesst hoffen》,木刻插图,作者Johann Jacob von Sandrart,创作于1689年,小说《伟大的战将海尔曼》(《Grossmuethiger Feldherr Arminius oder Hermann》,Daniel Casper von Lohenstein))

实际上按照罗马军法的规定,丢失鹰旗的惩罚要比这部戏里严厉得多,如果一个军团在战斗中丢失了本军团的鹰旗,那么这个军团将被解散,番号会被彻底取消,不予重建。在公元9年爆发的改变日尔曼人命运的条顿堡森林之战中,瓦卢斯率领的三个罗马军团(第十七、十八、十九军团)被海尔曼日尔曼联军全歼,罗马人丢失了这三个军团的鹰旗。而六年之后,奥古斯都(即屋大维)的养子、罗马大将盖尤斯·尤利乌斯·恺撒·日尔曼库尼斯奉命率领八个军团再次征讨日尔曼人,他命人前往这一地区搜寻那三个军团的幸存者和这三具丢失的鹰旗。其中的两具被他找到,并且带回了罗马。但是尽管如此,这两个被找回了鹰旗的军团最终还是没有重建,这三个军团的番号也彻底从罗马军团的序列里消失 。

罗马起源于前753年,大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前753年到前509年,处于王政时代,二是前509年到前27年,处于共和国时代,三是前27年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当然,东罗马帝国是到1453年才灭亡,东罗马帝国与高卢之间一直都没有多少关系,毕竟不相接。

高卢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法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北部、克罗地亚以及德国南部,是当时非常大的一个民族。与罗马发生接触是从共和国时代开始的,当罗马扩张到意大利北部的时候就和高卢发生了直接的接触。

早期罗马与高卢的接触

高卢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民族,在凯撒时期,整个高卢民族有大约1200万的人口,经常一个高卢大部族就有几十万人,所以对于早期的罗马来说也没有能力去征服高卢这样一个巨大的民族。

在罗马人眼里,高卢属于蛮族,而比高卢更为?野蛮?的是日耳曼民族。如果看过凯撒写的《高卢战记》的人就应该知道,高卢与日耳曼是接壤的,因此两个民族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在高卢与日耳曼的冲突中,基本是日耳曼人占了上风,所以高卢当时面临的情况就是不是被罗马?罗马化?就是被日耳曼人?日耳曼?化。

罗马早期的时候基本势力范围在今天罗马城市附近,后来慢慢扩张,到了布匿战争之前的时候与高卢接壤。其实高卢人与当时我国汉朝和匈奴人的关系差不多,在罗马与高卢接壤的意大利北部地区,当高卢人收成好的时候与罗马人相安无事。但是当高卢人收成不好的时候,高卢人就经常南下入侵罗马人的地盘,所以长期以来罗马驻扎重兵在意大利北部防范高卢人的南侵。

凯撒征服高卢之前的高卢地区

由于罗马人装备精良且战术得当,在罗马与意大利北部高卢人的冲突中经常是罗马人占上风,因此高卢人虽然经常南下,但是也没有获得过多少战果,反而是经常被罗马人打得大败。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统帅汉尼拔曾经从意大利北部进入到罗马势力中心区域,在进军的途中就吸纳了大量的高卢人加入他的军队与罗马人作战。

高卢人的特点

高卢人分为众多部族,在凯撒时期最大的四个部族为埃杜伊人、奥弗涅人、林贡斯人和塞卡尼人。各个部族之间风俗习惯有所不同。凯撒按照被?罗马化?的不同,将高卢分为了不同的三个地区:阿奎塔尼亚地区、高卢中部和高卢东北部。其中阿奎塔尼亚地区是?罗马化?最好的地区,其次是高卢中部,最为?日耳曼?化的是高卢东北部。

从体型上来说,罗马人比高卢人要矮小,而高卢人则比日耳曼人要矮小。原因大概是因为饮食吧。罗马人喜欢吃小麦或者海产品,不喜欢吃肉,而高卢人和日耳曼人都非常喜欢吃肉。曾经有记载说,罗马军队作战遇到小麦匮乏的时候,竟然?以肉充饥?。而高卢人和日耳曼人是不喜欢吃小麦的,吃起肉来就津津有味。不过这也是确实的事情,在许多关于罗马军队作战的记载中,也确实遇到过许多缺乏小麦的情况,往往这种时候罗马士兵就只能吃肉了,对于罗马军队的统帅来说,遇到这种情况非常头疼,因为如果长期只吃肉不吃小麦的话,军队士气就会下降,士兵作战也会无精打采。

在凯撒征服高卢之前,高卢人基本保持着原始部族的特性,如在许多部族,女人是共用的,孩子生下来也往往不知道父亲是谁。高卢的部族与部族之间也经常为了抢夺资源而发生矛盾,甚至是武力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往往是大部族占优,小部族吃亏。

汉尼拔?巴卡

早期的罗马为什么一直没有征服高卢呢?因为高卢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劲。当时高卢随便一个大部族就能动员10万以上的人员参战,而从罗马的军事体制上来说,罗马动员能力在25万人左右,加上其同盟国力量,动员能力在75万人左右,但75万人是极限的全体总动员,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意味着国内基本没人从事生产。即便在罗马最为危机的时刻,如汉尼拔的坎尼战役之后,当汉尼拔在罗马本土东征西讨的时候,最多也动员了20多个军团,且多是在罗马本土作战。如果要征服高卢,那么不但要动员相当多的军队,还要远离本土,这是罗马的实力所承受不了的。

凯撒征服高卢

真正对高卢的征服是在凯撒时期,在凯撒时期,征伐高卢的罗马军队最多的时候也就在5万人左右,当然还有一些高卢和日耳曼的愿意加入凯撒的雇佣军队,但那些军队数量不是很多,从来不能构成凯撒军团的主体。

在前58年到前50年,是由凯撒担任高卢总督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罗马的势力范围一开始是在高卢南部,也就是之前纳入罗马势力范围的南法行省地区,经过凯撒8年的征战,基本征服了整个高卢地区。

在凯撒征战高卢的8年时间里,大战小战不断,凯撒不仅经常对高卢部族作战,为了消除外部对高卢的影响,他还征战过不列颠和日耳曼。在征战高卢期间,凯撒创下了极为?辉煌?的战果,消灭了大约百万高卢军队,俘虏了大约百万高卢人做奴隶。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

当然,最为经典的战役是阿莱夏攻防战,这也是人类史上唯一一次在被反包围的情况下获胜的战役,这一战凯撒带领10个罗马军团约5万人先是包围了高卢联军领袖维钦托利

的8万部队,并建设了严密的包围网工程。之后外围高卢援军赶到,人数为25万步兵和8000骑兵,内外高卢军将近34万人同时对凯撒的包围网展开了攻击,经过3天的激战,凯撒击败了高卢人,获得了此战的胜利。这是高卢战争中最大的一场战役,自此之后高卢纳入了罗马的势力范围。

凯撒之后的高卢

在凯撒之后,高卢逐步?罗马化?,在克劳狄一世统治时期,高卢的贵族进入罗马元老院,并逐渐与罗马高层同化。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凯撒的功劳。在凯撒征伐高卢期间,他将大量部族送来的人质,也就是各部族高层人士的子弟送到了罗马,他们在罗马学习了罗马的文化,甚至凯撒允许他们以?克劳狄乌斯?,也就是凯撒家族的名字给自己命名,后来许多高卢贵族也乐于以?克劳狄乌斯?给自己家族命名。

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分裂成东西罗马帝国之后,高卢在3世纪以后不断爆发各种社会危机,并在日耳曼人的不断冲击下也曾一度独立。

罗马与高卢的关系

罗马与高卢也算不上是仇家。在历史上大多数时候罗马与高卢基本是处于和平共处的状态。当罗马强大之后,才与高卢发生了接触。罗马与高卢的关系同汉朝与匈奴的关系非常类似,但不同的是罗马实现了对高卢的彻底征服并实行了有效的统治管理,而汉朝始终没有实现过对匈奴的有效统治管理。

一开始罗马对高卢的军事作战主要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防止高卢人南下劫掠罗马城市。到了后来随着罗马实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布匿战争之后,罗马成为了地中海第一强国,不断的对外扩张,高卢也就成为了罗马对外扩张的一个方向。

凯撒时期对高卢的征服是血腥的,但在凯撒征服高卢之后,高卢才由原始部落状态进入到了文明化的状态,罗马人的统治对于高卢的文明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照形势的发展来说,高卢其实不是被?罗马化?,即文明化就会被?日耳曼化?,即更为野蛮化。在这两个选择当中,文明化是更好的选择。

总的来说,罗马与高卢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实际上两者相好的时候更长。

联高卢之力,抗罗马之师,阿莱西亚战役维钦托利与凯撒的战略之较

高卢战争是凯撒一生重要的转折点,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凯撒凭借自己的军事战略智慧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不过在这场凯撒赢得的漂亮战役中,虽然凯撒成为了最终的赢家,但却也吃了苦头。而能够与这罗马战神勉力相抗的就是被称为高卢英雄的维钦托利。

在罗马大军的统治之下,维钦托利勇挑大梁,联合高卢各部落的势力,抗击罗马的大军。维钦托利与凯撒展开军事战略较量,最终在阿莱西亚一战中一决胜负。

维钦托利也是一个颇为谋略的军事家,他是阿维尔尼人的首领塞尔提鲁斯之子,阿维尔尼人是当时高卢最强大的部族,而维钦托利出身贵族,一心想建立功绩。而此时部族被罗马占领,一直心有不甘,决心进行反击。而凯撒率领的罗马军队实力强大,仅凭一己之力是难以与之较量的,所以在阿莱西亚战役打响前,要先集合足够的兵力。因此联合高卢各部族的力量是最佳的选择,不过这些部族之间原本就为了争夺高卢的整个控制权而纷争不断,再加上凯撒的离间计,彼此之间更是缺乏凝聚力,如何将这些势力联合起来是维钦托利首要考虑的问题。

作战中的维钦托利

维钦托利打算先建立起足够的威望,以此来吸附这些势力。他凭借自身的谋略和勇猛重新将自己部落的控制权攥在手中。其它部族眼见维钦托利的成功而受到了鼓舞,自然也不愿意屈居与罗马的统治之下。经过维钦托利的现身演绎以及四处游说,赛诺内人、帕里西人等多个部族都纷纷与其结成同盟,受其领导。这样一来,维钦托利就有了一定的兵力,准备反击凯撒的罗马军队。

维钦托利虽也有一身军事之才,但其对手可是威名远播的凯撒。因而除了兵力上的准备,其实维钦托利还对对方军情有一定了解

。知己知彼而百战不殆,摸清敌情才能够采取应对的战略措施。

维钦托利其实也曾在罗马军队当中担任过将领,所以对于罗马军队的作战能力以及作战的方式都有一定的了解。罗马战备精良,而且士兵的作战经验都颇为丰富。其自身所率领的高卢联军是难以与之正面匹敌的,因此维钦托利打算采用迂回之术,主打游击和侧面偷袭的战略。罗马在高卢建立起来的据点和补给供应线很多都因此被破坏,而越来越多的高卢部族也加入维钦托利一方。

罗马与高卢士兵厮杀

维钦托利的游击战术虽然对罗马的兵力损伤较小,但是却是颇为奏效的。

罗马的补给线路和重要的交通要道被破坏之后,这对于罗马的局势是十分不利的。与此同时,凯撒唯恐罗马军队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急忙率军准备向维钦托利进军。

凯撒率领的军队与维钦托利相比,兵力稍显不足,但是却足够精良,凯撒打算给维钦托利来一招出其不意。

不过维钦托利也事前得知凯撒的行军动向,他打算在凯撒到来之前先将埃杜伊人击溃。因为埃杜伊人本身高卢部落,在罗马的征服之下选择了服从,并给罗马提供了很多作战的便利。如果能够击败这个部落也能够起到威慑其它部族的作用,既能够削减罗马的军事力量,又能够壮大自身的队伍。但凯撒的军事行动能力是极为迅速的,其率领的精兵很快就将维钦托利的势力击败。

两相对阵

对阵之下,维钦托利的实力不敌凯撒军队,只得后撤。

但是在后撤之路上,维钦托利还准备给凯撒摆上一道,即实行"焦土政策"。

在作战过程中,粮食补给是保障军事作战的关键。罗马远征高卢,粮食的补给并不能支撑罗马军队长期作战,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依靠当地所得。因此维钦托利在撤退的时候,命令联军烧毁沿途的庄稼以及房屋,不给罗马军队留下口粮。维钦托利的焦土政策着实给凯撒军队以沉重打击,军队如果缺乏了粮草就会陷入慌乱之中。因而凯撒不得不将兵力分散,攻占其他可以提供补给的地区,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补给运输队伍。

罗马军队的兵力被分散,也陷入了粮草供应的危机中,所以维钦托利趁此机会发动对罗马的攻击,在日尔戈维亚城外挫伤了罗马的部分兵力。这一短暂的胜利,对于整个高卢部族来说都是极大的鼓舞,更多的高卢部族包括此前的埃杜伊人也倒向维钦托利一边。对于凯撒这个军事将帅来说,这是给他的当头一击。因为此刻的罗马军队不仅面临着粮草不足的问题,还有兵力短缺的问题。

阿莱西亚环境构造

在此情况之下,凯撒当务之急就是集结兵力,他先率领军队与其大将提图斯·拉比努斯汇合,并且招募日耳曼骑兵,组成了数万兵力,准备再与维钦托利交战。维钦托利了解罗马军队的实力,所以取得短暂胜利的维钦托利继续部署自己的战略,打算将凯撒的军队引入保包围圈再进行袭击。维

钦托利依旧采取游击战术,一方面在罗马增援队伍行军之路上设伏,一方面又对罗马的后方军队发动袭击。

但最终在罗马精锐的兵力前,他的作战都失败了。因而维钦托利只能先率军撤离到阿莱西亚城。这座城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四周山势险要而且建筑了较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因而打算在此与凯撒继续展开军事战略之间的较量,此时维钦托利采取的是消耗战术。因为凯撒率领的罗马军队已经陷入了粮食危机,如果自己能够守住此地等到凯撒撤军,那就能够占据主动权。

围攻阿莱西亚城

但凯撒不仅具有军事谋略的智慧,而且也算得上身经百战,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对于防御工事牢固的阿莱西亚城,硬攻并不是个好办法。凯撒打算采取围攻之策,将维钦托利军队困于城中。本来维钦托利打算消耗凯撒的补给等到凯撒撤军,

但凯撒却更胜一筹,命令罗马士兵在阿莱西亚城外建造围栏,设好机关,反围维钦托利队伍,顺势引蛇出洞。

维钦托利准备突围

维钦托利的消耗战术已经不起作用了,所以只好采用突围之策。只有突出重围寻求其它部族的支援,内外夹击之下或许可以与罗马军队一战。

而凯撒已经料想突围之招,早已经在城外严阵以待,并且不断加强外围的修筑以此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维钦托利被围困于城中,补给已经捉襟见肘,城中的士兵都已经处于低迷的作战状态。此时,双方都在等着各自兵力的支援。高卢援军发动攻击,但罗马军队的攻势很快将其击退。高卢援军找准阿莱西亚北面的薄弱点,准备在此打开一个缺口,而城中的维钦托利也从城内发动攻势,内外结合之下,本以为高卢一方有突破重围的机会。但早已预想到援军会从薄弱点进攻的凯撒已经率领了军队驻守此地,突击援军的侧方,援军溃败,而维钦托利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能受降,最终受绞刑而亡。

维钦托利战败

笔者见解

其实维钦托利也是个有勇有谋的军事将才,不过与凯撒相比还是稍逊一筹。从双方的交战来看,凯撒的军事手段更为果断和智慧。无论在组织能力还是在军事部署上都反映出凯撒的军事能力,在阿莱西亚战役中,维钦托利打算利用城中的防御工事抵挡凯撒以此消耗凯撒的军事实力。但凯撒不仅没有中计,而且还反将其一军,来个围城之战。而且在维钦托利的焦土政策之下,罗马军队面临着粮草短缺的危机,但作为将领的凯撒也并没有陷入慌乱之中,而是迅速采取反击策略,直击维钦托利的同时继续攻占其他获得资源补给之地。

而维钦托利的军事魄力以及战略部署等方面并不及凯撒,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也是不能被忽视的。毕竟在战场之上,除了军事战略的比较,两军的实力差距也是重要的因素。本来维钦托利的兵力就不足,只是依靠联合各部族分散势力才形成了与罗马相抗的高卢联合力量。但与装备精良的正规罗马军队来说,高卢士兵的作战能力是比不上罗马士兵的。因此维钦托利只能采取游击战术等侧面攻击的方式,这些战略也在实际的作战中对罗马军队造成了打击。

不过凯撒更技高一筹,而且加之机遇以及形势所迫等因素的作用之下,最终维钦托利与凯撒的这场较量中,凯撒成了最后的赢家。

参考文献

《高卢战争》

古罗马对逃兵为什么是十一抽杀而不是全部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