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爱新觉罗”的祖先是谁

“爱新觉罗”的祖先是谁?众所周知,大清朝皇族姓氏为“爱新觉罗”。这个姓氏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始(1616年)至大清王朝亡(1912年)这296年中,是满洲乃至全国最尊贵的姓氏。那么,“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源自哪里?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

爱新觉罗的祖先是谁,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爱新觉罗”的祖先是谁?

众所周知,大清朝皇族姓氏为“爱新觉罗”。这个姓氏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始(1616年)至大清王朝亡(1912年)这296年中,是满洲乃至全国最尊贵的姓氏。

那么,“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源自哪里?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姓氏,还是后来凭空臆造而出呢?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研究,不单单只是对“爱新觉罗”,更是对很多满族姓氏来源的一次研讨。

叶赫那拉氏的余则成,慈禧如何完成了祖先对爱新觉罗家族的诅咒

下面我们就捋一捋“爱新觉罗”之来源。

清王朝官方文献,也就是《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对于爱新觉罗家族起源是有记载的,但是可信度为零。因为根据它的记载,爱新觉罗的先祖名布库里雍顺。是仙女沐浴后,误食神鹊衔来的朱果,结果怀孕并且马上就生了一个儿子,名曰布库里雍顺。这位爱新觉罗的先祖在《实录》中使用的姓氏就是“爱新觉罗”。

这种君权神授式的记载自然是荒诞不可信的,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提高家族地位与影响力。当然,这种荒诞绝非满洲人首创,其实历朝历代史书中,类似记载比比皆是。尽管清王朝官方文献不可信,并不意味着“爱新觉罗”来源不可考。因为清王朝统治者为女真人,其中爱新觉罗家族隶属于建州女真,他们世代居住在白山黑水的关外东北,因此我们可以从明王朝以及朝鲜史料中找到“爱新觉罗”这一姓氏的来源。

根据明王朝历史文献可考,建州女真起源于蒙元时期,女真民族五个万户中的斡朵里部。明永乐时期,斡朵里部首领猛哥帖木儿接受明王朝的招抚,并在永乐十二年至十四年间,被明王朝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使,成为明王朝东北关外,众多少数民族羁縻卫所中的一位卫所首领,后因功绩又有迁升至都督,而这位猛哥帖木儿就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

关于猛哥帖木儿,朝鲜文献《龙飞御天歌》也有记载,其中特地提到了猛哥帖木儿的姓为“夹温”,意思为“金”。此外,在《朝野实录》还可以找到,猛哥帖木儿的姓氏被记载为“童”,这就很有汉姓的意思了。

这个“童”姓又从何而来?其实根据《金史》记载,“夹古”(“夹温”谐音)姓氏的汉姓即为“童”(或“佟”)。所以后来努尔哈赤在与朝鲜和明王朝交流时,经常使用“童”(或“佟”)姓自称,并非仅因为他入赘了辽东望(汉)族佟家,人本家汉姓就是这个字。因此无论怎样,在明初的时候,这个家族之人并不使用“爱新觉罗”这个姓氏。

不但如此,到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辈,依然没有使用“爱新觉罗”这个姓氏的记载(指明朝与朝鲜文献)。也就是说,“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最早使用,其实是努尔哈赤时代。

有小伙伴可能迷惑了,从“夹温”到“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怎么有了这么大变化?这就与少数民族的姓氏不规范传统有关了,这个传统主要源于两点:

1. 不少少数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对于姓氏并没有文字记载,只是语言相传。而随着时代变迁,语音也有变化,这就变相导致了姓氏变化。

另外,关于少数民族的姓氏,多在汉人或汉语文献记载中发现。而汉语记录少数民族姓名,通常采用音译,这本身就会有很大差异。再随着汉语发音的变化,那么后世人们理解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姓名,可能与当时已经大相径庭了。

2. 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也使得很多原本姓氏丢失了甚至是根本就没有姓氏,这也使得很多少数民族对于姓氏的写法上,并不像现代人和同时代汉人如此看重。但是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尽管女真人对姓氏写法不很看中,但是宗族观念是特别强的,这是他们部落群居的基础。

那么“爱新觉罗”这个姓氏难道是努尔哈赤臆造而得的吗?这个还真得多费些笔墨仔细掰扯一下。

首先要说明一下“爱新觉罗”是两部分,正如前文一直强调它是一个姓氏,其中“觉罗”为姓,“爱新”为氏。

女真人对于姓与氏的区分有一个特定称谓“穆昆哈拉”,其中“哈拉”为姓,对应的就是“觉罗”;“穆昆”为氏,对应的就是“爱新”。明确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看“爱新”与“觉罗”的分别出处。

先说“觉罗”。

“觉罗”汉译是“远方,远的”意思。现在学者们普遍认同“觉罗”是特指地名,即“依兰河”较远的地方。这个依兰河普遍认为是女真民族的发源地。所以,引申出一种说法,建州女真,也就是努尔哈赤先祖这一支人乃是粟末靺鞨的遗民,而大金王朝的缔造者完颜氏乃黑水靺鞨直接后裔,实际上二者乃同族不同根。这是一点题外话。那“觉罗”这个词从何而来?一种说法是,女真语“夹古”发音就是“觉罗”,是音译而来。

我们都知道,满洲姓氏中与“觉罗”有关的不止“爱新觉罗”,还有如“伊尔根觉罗”、“西林觉罗”等等,如果“觉罗”乃“夹古”音译,那么这些“觉罗”岂不是同根?这个还真是如此。除了被努尔哈赤赐姓“觉罗”之族以外,这些“觉罗”姓后人都出自一宗,也就是都出自一个“哈拉”。这一说法在很多王朝典籍中均有记载。而且在清王朝建立初期,为了区分皇室血统远近,就有“宗室”与“觉罗”之分。此外,前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金启琮(爱新觉罗-启琮)也研究证明了这一说法。

说完“觉罗,再说“爱新”。

依照“穆昆哈拉”这个原则,“爱新”就是努尔哈赤这个家族独有的“穆昆”。“爱新”一词汉译为“金子”,后来为了凸显尊贵,汉译为“高贵的金子”,但是不管如何说法,重点还是这个“金”字,这就刚好与“夹温”的汉译相同。

当然,最早出现这个穆昆“爱新”是在努尔哈赤时期,而且很可能是在其建立后金汗国之后(根据满文旧档)。但是,在这一时期的朝鲜与明朝文献很难找到“爱新觉罗”的字样,这是因为努尔哈赤有意隐藏自己的身份,对外他始终使用“童”(或“佟”)这个汉姓自称。

而在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决心反明之后,“爱新觉罗”这个姓氏也就正式亮相,也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独有的官方姓氏。

由上述可知,“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并非历史悠久,是从努尔哈赤时代才正式在历史上出现。然而,另一方面又得承认“爱新觉罗”并非凭空臆造,也由其先祖姓氏逐渐演变而来,是有依据可查的古老女真姓氏分支。这个看似“矛盾”的姓氏来源问题,也正式女真乃至后来满族人民姓氏的一大特点。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01

近年来,各大鉴宝节目的兴起,让人们再次认识到了文物的重要性。其实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遗留下无数的历史文化瑰宝,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少的文物都流传海外,令人惋惜罢了。但同时,在民间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古文物,只是没有办法一时间全部集齐到一起,所以鉴宝节目也是能够收集文物的一种方式。

02

在古代,多数莘莘学子学子寒窗苦读10年都是为了能够考取功名,因为一旦获得功与名,就极有可能有顺畅的仕途。不过即便国代很封建,但是他们的等级制度也很分明,其中最主要就是表现在官帽上。不同等级的官员官帽是不一样的,但不可否认的是, 作为国家官员,他们的乌纱帽都很珍贵,而今天要介绍的这件文物就是乌纱帽。

03

在一档鉴宝节目中,一名男子拿着一顶乌纱帽到节目中鉴宝,根据男子说的,这顶乌纱帽是他们家世代相传下来的,到他这里已经不知道是多少代了。为了辨别这顶乌纱帽的真伪,他专门带着帽子来到了节目现场,不过由于他穿得太朴素,帽子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所以刚开始专家还以为这顶帽子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

04

后来专家拿着手电筒那么一照,才发现原来这顶帽子是清朝时期的真品,而在帽子上的这颗珠子价值连城,足以证明这名男子的祖上肯定是有人在朝廷为官的。不过即便专家询问男子的祖先是谁,男子也没有办法回答得出来,因为都没有人跟他说过自己祖上的事迹,只是留下了这么一顶乌纱帽,只不过这顶带着花翎的乌纱帽确实珍贵。

05

不过即便这顶帽子上的珠子价值连城,但这名男子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这顶帽子代表的是他的家族荣誉,所以他觉得这顶帽子应该要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以用来激励后人。不得不说,这名男子视金钱如粪土的行为确实令人敬佩,确实,帽子的传承意义的确比那一堆纸来得要更真切一些,就是不知道他的后人会不会明白他的好心呢?

06

没想到在鉴宝节目上居然还能看到清朝时期官员的乌纱帽,看来鉴宝节目确实有其存在意义。作为中国人,看着历史传承下来的这些优秀文物,每一个都值得人们为之骄傲。在此希望流传海外的文物能够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不要在他乡飘零了。

男子拿出祖传“官帽”,专家用光一照,连忙问:您祖宗是谁?

五千年的悠悠岁月中,我国出现了无数惊艳绝伦之人,他们大多数都在史册中留下了只言片语以及相关的文物,后人也得以瞻仰那些从前的大人物。其中让人们印象最深的肯定是各位文学家,因为语文课本的背诵并默写全文都得益于他们才有了如此多的内容,学生们对他们的印象自然是极为深刻的。而这个时候他们最为感谢的肯定是乾隆皇帝,因为他即便一生中写下了四万多首古诗,不过却没有一篇收录进课文中,实在是“一番壮举”。

而那些大人物往往也会有许多物件即使经历了时光荏苒,也流传了下来,而这些物件在古玩市场上绝对都能卖出一个高价,故而相应的造假行业也开始兴起,而今天要讲的正是其中一个物件的故事,男子拿出祖传“官帽”,专家用光一照,连忙问:您祖宗是谁?这顶官帽有何奇特之处?

鉴宝节目曾经几乎是各大卫视的王牌节目,不少观众都很喜欢看这些文物的鉴定,以及听听宝物背后的故事。上台来鉴定的人形形色色,而鉴定的结果也各不相同,使得节目非常有效果,让许多观众都欲罢不能,十分喜欢。而在一次鉴宝节目中,上台来鉴赏自己宝物的嘉宾是一名穿着十分朴素的男子,他或许是没有来过这样的场面,显得也有些紧张,双手牢牢拿着一顶帽子,而这顶帽子就是他所要鉴定的物件。

不过台下的观众看着男子的穿着打扮就有些窃窃私语起来,他们或许都觉得穿着如此普通的人应该拿不出什么亮眼的宝物。而观众的表情也显露出,这顶帽子看起来就平平无奇,估计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于是观众对男子手中所持之物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期待,而男子有些局促地把手里拿着的帽子给拿出来,希望专家对其进行鉴定。

男子介绍说,这顶帽子是自己先祖曾经佩戴过的官帽,不过他不知道先祖所做的官到底是何官职,只是大致知道这位先祖在满清朝廷中当官。而时间太过久远,家中也没有相应的记载,于是他想知道这顶官帽的实际价值,也想了解先祖的过去。而后专家接过帽子后,就开始了细致的鉴定工作,他们先是用手电筒的光照射到帽子上,而后专家十分惊慌,连忙询问男子,询问他的祖上到底是谁。而男子对此知之甚少,也是一头雾水,唯一清楚的就是先祖曾经当过官。而后专家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对这顶帽子开始鉴定,随后他们经过一番讨论得出了结果。

专家对男子宣布了这顶帽子的鉴定结果,说它确实是一顶货真价实的清朝时期的官帽,而且这顶帽子的价值很高。因为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有着严格的分明,尤其是皇室,在这方面的规定比寻常氏族更加遵照礼制。不同身份的人,穿着打扮及其使用的物件也都有相应的规定,就连大臣也得遵循这样的严苛制度。故而从这顶官帽上就能看出,其主人一定是一位官职很高的人。因为这顶官帽上还镶嵌着一枚宝石,但看宝石它就已经价值连城,是件不可多得的宝物。而在官帽上能镶嵌宝石的官员,清朝也就只有一品大官才能有这样的殊荣。

故而专家由此断定,男子的祖上作为一名大臣,还能在清朝担任一品大官,肯定是个有能力的人,故而才打拼出了如此的地位。而当男子听完专家的结论后,他也十分开心,说能有这样一位祖先也是他的荣幸,自己肯定也会奋力拼搏,传承先祖的精神。而后来还有人找到男子想要买下这顶官帽,也被他拒绝了,他说这顶帽子日后要一直流传下去作为传家宝。

多尔衮十世孙穿黄马褂留大辫子,要求住进故宫,还大闹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