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1946年,河南老汉收留日本兵当成自家人供养47年

1946年,河南老汉收留日本兵当成自家人供养47年,日本兵怎么报答 1946年, 河南省南召县黑石寨一位农民,不顾村民指责,坚持将一个日本兵带回家中,这个日本兵在村子里一留就是47年。这位农民收养这个日本兵时,抗战才刚刚结束,面对有着国恨

河南老农收养一日本兵,祖孙三代养他47年,回国后他却这样回报

1946年,河南老汉收留日本兵当成自家人供养47年,日本兵怎么报答

1946年, 河南省南召县黑石寨一位农民,不顾村民指责,坚持将一个日本兵带回家中,这个日本兵在村子里一留就是47年。

这位农民收养这个日本兵时,抗战才刚刚结束,面对有着国恨家仇的日军,这个农民为什么要坚持收养他。

1946年,河南老汉收留日本伤兵当兄弟供养47年,后来怎么样了

这一切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个日本兵在中国村庄怎样度过了47年。

1946年秋天,河南省南召县黑石寨的农村孙邦俊 拉着一车新鲜的蔬菜,在菜市场进行叫卖。

没过多久,孙邦俊看到了菜市场前面围起了一群人,孙邦俊好奇的走了上去,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只见地上蜷缩着一个人,这个人穿着破烂,浑身散发着恶臭,周围看热闹的村民还拿着菜叶和鸡蛋朝着这个乞丐扔去。

旁边还有几个人在交流 :“这个人来这里已经半年多了,每天都吃不饱,身上还有伤,估计是活不久了。”

孙邦俊不明白大家为什么在欺负一个可怜的乞丐,心地善良的孙邦俊从怀里掏出了自己当午饭的窝头,递给了这个乞丐。

看到孙邦俊的动作,旁边一个知情的人对着孙邦俊大吼 :“你在干什么,他是一个日本鬼子,饿死他都是自找的,你这么喜欢管闲事吗?”

听到这个消息,围观的人群一片哗然,孙邦俊也停下了递窝头的动作,仔细的看了起来,虽然爬在地上的乞丐衣服破烂,但是仔细查看还是可以看出来他穿的正是 日本军装。

旁边的围观群众发现这个人是日本鬼子,不知道是谁先开的头,开始对这个日本鬼子殴打起来,你一拳,我一脚,将所有对日本人的痛恨都发泄在了这个日本乞丐身上。

这个日本鬼子被殴打以后,抱着头蜷缩在了一起,嘴里叽里呱啦的不知道说着什么,不一会就被打的浑身是血,疼的这个日本鬼子不停哀嚎。

老实巴交的孙邦俊看到伤痕累累的日本兵,心中不忍,上去将殴打日本兵的群中都拉开了,被拉开的群众看到了已经浑身是伤的日本兵也停了下来,纷纷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孙邦俊不忍心,就将窝头给了这个日本兵,然后转身就要走,让人意外的是,这个日本兵一下子抱住了孙邦俊的大腿,死活不松手,嘴里还在嚷嚷着什么,似乎想让孙邦俊帮助自己。

这毕竟是一个日本兵,日本对中国造成的伤害不可估计,孙邦俊的老家曾经就被日本兵祸害过,许多村民乡亲都被日本兵杀害。

孙邦俊不愿意去管这个日本兵,使劲的去挣脱,但是这个日本兵仿佛知道孙邦俊是自己最后的希望,死死的抱着就是不撒手。

看着这个已经被打的奄奄一息的日本人,善良的孙邦俊动了恻隐之心, 中华民族天生的淳朴,善良,很难让孙邦俊见死不救。

内心经过一顿挣扎之后,孙邦俊决定了要将这个日本兵带回家中照料,日本兵伤好以后就将他交给政府去处置,于是孙邦俊就将这个日本兵扶了起来,将他放到了自己卖菜的小车上,准备将日本兵推回家去。

周围的群众看到孙邦俊的举动非常好奇,就有人问向孙邦俊: “哎,大爷,你把这个日本鬼子放到车上干什么去?”

孙邦俊回答: “我把他带回家去照顾。”

这个消息像一个炸弹一样引来了巨大的轰动,周围的人群立刻议论起来, “老头,你是不是傻?他是个日本鬼子!你救他干嘛,日本人把我们害的还不够惨吗?” 孙邦俊无奈的回答:

“他虽然可恨,但总归是一个人啊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吧。” 孙邦俊的回答,让围观的群众更加生气。

“冻死就冻死,日本鬼子当年祸害得还不够吗,你是不是没被他们伤害过啊? ”周围人群再次说道,同时还有人想把这个日本兵,从车上拽下来。

幸好孙邦俊拦了下来,不住地解释,自己实在不忍心看着一个人冻死,等以后有机会,去找政府帮忙,把他送回去。

听见孙邦俊这样的话后,虽然人群依旧不满,但是也没有再出手阻拦了,就这样孙邦俊把这个日本兵带回了家。

孙邦俊回到村子里的时候,在集市上买菜的村民已经将孙邦俊救日本的人传开了,听说此事的村民,也纷纷围了上来,看见孙邦俊果然把日本兵带回来了。

村民们对于孙邦俊的举动一片愤慨,都赶来指责孙邦俊,是不是老糊涂了,带个日本鬼子回村,万一鬼子哪天祸害村里的人怎么办?

村民们群情激奋,坚持不同意孙邦俊把日本兵带回村子,太山庙镇遭受过日军的荼毒,村民们对于日本人都是深恶痛绝的,自然不愿意有日本鬼子住在自己的村子里。

孙邦俊看着眼前愤怒的乡亲们,再次开口劝说道: “日本人已经投降了,他现在已经不是日本兵了,总不至于让一个活人冻死吧。”

孙邦俊苦口婆心的劝说村民,还保证自己会好好看着这个日本兵,不让他给大家添乱,村民才不情愿的答应了下来。

村民们虽然勉强答应了,可是孙邦俊的妻子可不会那么容易答应,孙邦俊妻子与他大吵了一架,将家中仅有的锅碗瓢盆摔了一通,自知理亏的孙邦俊也不敢吭声,只能等妻子消了火后去劝她。

眼见丈夫的态度非常坚决,孙邦酒妻子知道自己丈夫的本性善良,无可奈何,只能同意了丈夫的意见。

孙邦俊烧了一大锅热水,还拿出了自己的衣服,给这个日本兵好好的清洗一下,长时间没洗澡的日本兵直到用了3锅水才勉强干净,给日本兵清洗干净后,孙邦俊将家中仅存的粮食拿了出来,让这个日本兵吃了一顿饱饭,这个日本兵吃饱喝足以后美美的睡了起来,直到第二天中午才睡醒。

看到睡醒的日本兵,孙邦俊本来想和他聊一聊,可是这个日本兵只会吱哇乱叫,还指着左耳后侧,孙邦俊检查过后才发现,这个日本兵的左耳后侧有一处弹孔,可能是伤到了大脑才会变成这样。

为了救治这个日本兵,孙邦俊将家中的所有积蓄都带上了,还卖掉了家中仅有的一头猪,可是就算这样依然不够医疗费用,最后孙邦俊无奈只能将向村民们借钱,才勉强凑够了医疗费用。

得到救治后的日本兵情况也明显的好转了起来,已经可以跟人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沟通了,日本兵虽然一天天的变好,可是孙邦俊家中的条件却是一天比一天差。

为了凑够医院费用,孙邦俊不仅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变卖了,还欠下300元的外债,这对于孙邦俊一家来说是5年的才可以攒到的钱。

邻居们都知道了孙邦俊家中的困窘,劝他将这个日本兵赶走,可是这个老实善良的农民始终不愿意将一条活生生的人撵出家门。

可是就像邻居所说的那样,孙家本就人口较多,生活本来就十分拮据,再养活一个日本兵,可谓是雪上加霜。

孙邦俊想带这个日本兵,帮着做一些农活,可是这个日本兵无论再怎么教,都不会种地,让他去地理锄草,他居然将刚长出芽的蔬菜拔掉。

让他去找草料喂养,他就只认准孙邦俊所指出了一种草,找一天都没能找到。

孙邦俊无奈之下,只得让这个日本兵待在家中,这个日本兵就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孙邦俊只能更加辛勤努力的工作,平日里根本不舍得休息,在农闲的时候,就出找一些零工来干,用来贴补家用。

即便生活是如此的艰辛,善良的孙邦俊都没有抛弃这个日本兵,在孙邦俊一家人的照料下,这个日本兵逐渐变的正常起来。

正常的日本兵对人非常有礼貌,性格非常的和善,不仅会帮孙邦俊一家干活,看到村民需要帮助的时候也都会主动的去帮忙,村民们也慢慢接受了这个日本兵。

镇政府下乡登记户口,就直接把这个日本兵当作孙家的一员了,而且还按照标准,给他分了几亩地。

村长问这个日本兵叫什么名,可是这个日本兵并不会说中国话,只能一通比划,村长无奈,拿起一根小树枝,交给这个日本兵,让他在地上写名字。

日本兵也不会写汉字,就只能在地上乱画,村长看他写的像是一个“李”就给他起名叫 “李同”

村里的人,就喊这个日本兵叫“老李”,当然也有的继续叫他“老日”,但无论是哪种称呼,都表示村里的人已经接受了这个日本兵。

孙邦俊在收留了李同后,也明白李同终究是要回家的,就一直想着送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可是找了多次也没有消息。

一直到1955年 ,新中国政府开始遣返日本移民,孙邦俊在听到消息后,立刻带着李同来到镇上,可是李同头脑受过伤,还是说不清楚自己的情况,无奈的政府只能让他回了家。

1962年,孙邦俊得了重病,去世前的他依然想的是要将李同送回自己的国家。

不知不觉,四十多年已过,中日也恢复了邦交,孙保杰从未忘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在各个能够发布信息的地方向外界公布李同的身份,希望有人可以认识他。

直到1992年, 一个日本访华团即将到达河南,孙保杰非常欣喜,前往郑州找相关部门告知家里有个日本兵的事情,相关部门得知这件事后,非常重视,跟访华团沟通后意外的发现,这支访华团中居然有李同的战友。

为了进一步确认他的身份,帮他找到他的家人,中国相关部门联系日本相关部门将李同的DNA进行比对搜查,最终找到了他的家人。

李同的原名叫石田东四郎,是日本秋田县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他顺利地考入了东京农学院,如果不是战争原因,李同可能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农学专家。

日本军国主义的洗脑太过恐怖,每时每刻都在煽动人民参军,他们居然这场战争不是侵略,只是用他们的力量来帮助中国。

当时的石田东四郎加入到战争中时,还以为自己在做好事,以为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随着日本侵略,中国大地到处都是战争,民不聊生,百姓们有家不能回,这一切让石田东四郎陷入了怀疑,导致他在战场上受伤,落下了残疾。

后来日本投降,为了减轻负担,日本不对居然将这些受伤的士兵抛下,不顾他们的死活。

心如死灰的石田东四郎只能拖着自己受伤的身体四处乞讨,漫无目的的来到了河南,路上被老百姓发现他是日本人都跑不了一顿拳打脚踢,最后濒死的石田东四郎遇到了善良的孙邦俊,才算捡下了一条命。

1993年 ,石田东四郎跟随弟弟回到日本后,他的弟弟立即开始为他找医生治疗他的痴傻症,石田东四郎为身边的人讲述他在中国这几十年是如何受到孙家人的照顾与帮助的,当地很多日本人为了表达对孙家的感激敬佩之情自发捐款, 筹集了500万日元交给孙保杰。

可是面对这笔巨款,孙保杰根本没有犹豫,直接拒绝了,因为他们一家救助这个日本兵的初衷根本不是为了回报。

在石田东四郎的再三恳求下,孙保杰只能将钱收了下来,最后他把这笔钱捐给了政府,用来为家乡修建植物园了。

1998年,日本政府再一次给当地捐建了中日友好小学,以感谢孙家对石田东四郎的帮助。

中国人民纯朴,善良,即使有一天,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强国,也不会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更弱小的国家和人民,发动战争和强权干预,和平共处,是我们的方针,共同发展,是大家的路。

战争中日本人所犯下的罪恶无法抹杀,国家遭受的痛苦也不会遗忘,很多人对孙邦俊当年收留日本人一事,有着不同的评价,您觉得孙邦俊做的对吗?

上个世纪的那场侵略战争,让中华民族最难以释怀,时至今日,提到那段历史,仍然会让人义愤填膺。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人们的情绪是最激动的,除了万分的喜悦之外,对敌人的痛恨也从未消散一分。就在情绪如此高涨的时候,有位河南老人,在自家附近发现了一个日本伤兵,恻隐之心一起,竟收养了他47年,这位日本兵回国之后,又是怎样报恩的呢?

1945年,抗击侵略者的战争已经到了最后阶段,日本长期在海外作战,遭到了强烈的反抗,早已疲惫不堪。在他们正式投降之前,已经预料到自己无法赢得这场战争,所以已经在加快速度从我国撤离,迅速逃回日本。为了尽快撤离,他们狠心抛下行动迟缓伤员,其中一名伤兵石田东四郎就这样被抛弃在河南。

在异国他乡身受重伤,又语言不通,更背负着民众的仇恨,石田东四郎无法谋生,只能沿街乞讨。1946年,他在街上遇到了好心的老人孙邦俊,孙邦俊是在集市中摆摊的农民,就当他像以往一样出来赚钱的时候,就看到石田出现在他的摊位旁,看上去很可怜的石田并没有受到大家的帮助,因为乡民们都知道,这个乞丐是日本兵,他来自于让他们遭受了无数痛苦和灾难的国家。

当孙邦俊想要帮助石田的时候,甚至有人出声劝阻,让他不要同情敌人。尽管内心也很痛恨敌人,但是对于眼前这个悲惨的人,心地善良的孙邦俊于心不忍,把自己的干粮分给了他。石田接受了帮助之后一直待在孙邦俊旁边,他见孙邦俊打算收拾东西回家之时,连忙向他乞求,希望孙邦俊能帮助自己,最终,石田被孙邦俊带回家中,有了衣食和住所,身上的伤也得到了医治。

邻居们纷纷得到了这个消息后都非常不解,有一些情绪激动的乡民甚至对孙邦俊恶言相向,但孙邦俊都没有抛弃石田。时日长了之后,人们也不像当初那么对石田敌意满满,也不再用特殊的眼光看他,并不是乡民们忘记了过去战争的伤痛和仇恨,他们看到石田一直以来表现得十分老实勤恳,也就不再针锋相对。善良的孙邦俊一直照顾着石田,也希望他终有一天能与自己的家人团聚,他在临终前,将这个心愿托付给儿子,希望他能帮助石田回家。

孙保杰为此踏上了为石田寻找亲人的路途,但是他所拥有的线索非常少,加上石田是聋哑人,使得寻亲的希望十分渺茫。但是孙保杰从未放弃过,1990年,他在日本报纸上发布了石田的寻亲启事,终于,石田的战友从启事上的照片认出了他,帮助石田联系了他的家人。1993年,被孙家收养了47年的石田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土与亲人团聚。

石田东四郎的亲人非常感激孙保杰一家人,相传,石田家为了报答恩情,凑了很大一笔钱给孙家作为酬谢,但是孙保杰不愿意接受。善良的孙家人47年来一直照顾石田,更不求回报地帮助他寻找家人,善良朴素的人虽然弱小,但仍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战争的伤痛我们不能忘记,但挑起战争的,只是少数极端分子,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都是有着和平的心愿,因为战争带来的是毁灭,和平才是人类生存的希望。

河南一农民收养日本兵47年,被接回日本后,他怎样对老农一家的

引言

诗经》中记载,“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当我们在接受别人的帮助之后,应该理所应当地予以回报。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争过后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河南一农民收养日本兵47年,给予亲人般的照顾,虽然听起来很离奇,但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日本兵被接回日本后,他是怎样对老农一家的?

日本借着蹩脚的理由发动了侵华战争,经过了长达14年的激战,中国儿女以奋勇反抗之姿,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终于齐心协力将日军赶出中华大地。这十几年的悲痛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铭记历史负重前行,才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01

日军在战败之后,匆匆撤军,与此同时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还是有一部分日本人留在了中国,其中就包括在战争中受伤的日本兵石田。

石田因为受伤,又与部队走失,所以沦落到了街头乞讨。但当时的人看见他身穿日军的服饰,所以非但没有予以帮助,反而打骂他漠视他。当时石田对当地的语言又不通,就算想解释什么也没办法。

这时,一个老人走近看到了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石田,觉得他很是可怜,便有些心软。毕竟战争不是由一个士兵就能决定的,因为战争流落到异国他乡的石田,也挺可怜的,老人生了恻隐之心,就想着帮帮他。

于是把身上仅有的两个粗面馒头分给了他,石田已经很久没有吃过饭了,拿过馒头之后就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02

老人本来只想给他分两个馒头,没想到石田竟然跟着自己一路到了自家门口。虽然没有说话,但老人知道,此时的石田已经无处可去了,也是没有办法才跟来的。

老人想了想,便把他领回了家,那个年代农村生活都很贫困,多一个人不多,少一个人不少,干脆就让石田住下来,收留了他,这个老人正是孙邦俊。

后来才知道,原来当时的石田不过二十多岁的年纪,很年轻也很有力气,住到孙邦俊家之后,便每天都帮着孙邦俊家里干农活,非常勤快。

后来石田便跟着孙邦俊学中文,慢慢地就会讲一些简单的中国话了。他告诉孙邦俊,自己本来是一个大学生,因为战争被迫退学入伍,但年纪轻又没见过战争场面的他,一直以来都很胆小,有时候连枪都拿不稳,所以士兵们都笑话他

03

后来因为战争中受了伤,又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所以就一个人到处流浪。虽然战争结束后,其他士兵都回国去了,但并没有人来寻找石田,更没有安排他今后的生活,只能自给自足。说到这儿,石田忍不住流出了泪水,他惋惜自己是一个被迫上战场又被遗忘的人。孙邦俊安慰他说,以后就在中国住下去,如果有机会再回国去。

就这样,石田在中国待了整整47年,已经入乡随俗,与当地的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了

。虽然孙邦俊一家人对他很好,但是石田还是思念自己的家乡,那里有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已经几十年没有见面了,不知道他们生活得怎么样,很想能够回家去看看他们。但那时候中日关系比较微妙,关于石田回国的事也一再推迟,石田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能够回国去,心里一直不断地思念着。

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才算有所缓和。到了1992年,日本有代表团到中国来进行访问,石田惊讶地发现,日本代表团的其中一个成员就是自己曾经的战友,回家总算有了盼头。

在1993年,石田顺利联系到自己的家人,之后踏上回国征程

。石田是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他一直都深刻地记着孙邦俊一家人对他的好。

为了表示感谢,他在太山庙乡捐赠了一座以中日友好为主题的植物园。除此之外,他还另外给了孙邦俊的家人15万元钱,这笔钱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巨款了,他这样的举动也受到了认可和赞意。

结语

《说苑·复恩》中记载,“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正是因为有孙邦俊一家对石田的无私帮助,才换来了石田的感恩。对于石田来说,孙邦俊一家人不仅在石田困难的时候给予他生活上的帮助,还让他感受到了朴实的爱。这件事也让更多人警醒战争的危害,珍惜和平的生活。

参考文献:

诗经

《说苑·复恩》

河南老汉收留日本伤兵,坚持供养47年,日兵回国后怎么报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