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河北保定:励志榜样出寒门

1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2017高考成绩匍一出炉,北京市

1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2017高考成绩匍一出炉,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番言论就在媒体上激起滔天巨浪,接下来对“寒门再难出贵子”一边倒的热议,再一次引发了中产以下乃至寒门家庭的集体焦虑和绝望。

底气十足的小状元对实事的这番评论是客观公正的,字字句句透露出对弱势群体超乎同龄人的理解和同情,不像一些既得利益者,享受着宝贵的优质社会资源的同时,还在斥责“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活生生一个“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翻版。

熊轩昂的言论没有毛病,出问题的是那些势力的媒体人,他们自以为是地把小状元的观点与“寒门再难出贵子”结合起来,不得不说,这些评论真是歪楼歪得没了谱。

什么是寒门贵子?寒门,指贫寒的家庭;贵子,指日后显贵的子嗣,现在将贵子重新赋予时代的定义,即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全方面、多元化人才;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意思是,当下寒门的孩子要想成功,要想出人头地,比以往更加艰难了。

非寒门(中产阶级及高净值人群以上的家庭)较寒门在子女养育上所拥有的强大的优势资源是有目共睹的,自古至今同理,既然“寒门难出贵子”是千百年来颠覆不破的真理,那么,时下“寒门再难出贵子”之说就属于无稽之谈。

2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些人就生在罗马,你奋斗的终点,恰好是人家奋斗的起点。基于这一社会现实,对广大寒门子弟来说,从出生那一刻起注定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但在起跑之后,你可以有两个选择: 第一,天天抱怨命运不公,在怨天尤人中随波逐流,一生混迹社会底层苟且度日;第二,认清现状,在卑微的处境里昂起高贵的头颅,为自己乃至下一代的将来拼搏出一条全新的出路。

魏晋后有句古语:古人读书之风不弱于现在,尤胜现在,穷苦人家往往孩子能吃苦,做的了大官。

这个不公平的社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公平的,寒门的孩子资源缺乏,想要就得自己去争取,容易养成不依靠不期待的自强品性;中产家庭的子弟外部资源应有尽有,日后一旦需要自身付出极易出现不适应的表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17河北沧州高考状元庞众望在极其贫寒的家庭中长大,到刚刚懂事的年龄就一边念书,一边帮患病的父母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小状元经受了怎样的坎坷和磨难我们不得而知,在他走进大众视野的时候,一脸云淡风轻的笑和小树般挺拔稚嫩的身躯震撼了人们的视听,他以小小年龄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倔强和坚韧为一代青少年树立起新的励志榜样。

十几年前我因工作结识了一个不幸的家庭,爸爸患高血压脑出血反复住院,几年后欠下巨额债务撒手人寰,下岗的妈妈靠打工收入,一边供应儿子读书一边清还债务。2006年儿子参加高考,获得了全省前五十名的优异成绩,小伙子没有选择清华北大,而是挑选了一所免除学杂费的军校就读,毕业后当了飞行员,很快帮妈妈还清了家里的债务,现在早已娶妻生子,稳稳步入了中产家庭之列。

3

前一段时间,澎湃新闻针对全国31个省份的60余名省级高考状元进行了一次“2017年高考状元问卷调查”,调查表涉及55个问题,回收有效问卷40份。根据统计结果,40名高考状元中85%的是城镇户口,有6名状元来自农村,父母硕士学历占比10%,本科学历占比35%,35%的状元父亲为公务员,22.5%的状元母亲为公务员。

在“遇到学习瓶颈时倾向于用哪些办法解决?”中,有92.5%受访状元选择“自己分析薄弱所在”,70%选择“与同学交流探讨”,57.5%选择“找老师指点迷津”,而“父母指导”仅占2.5%。“请家教或报课外辅导班”占7.5%,近七成状元表示“在高中阶段并没有额外去参加课外补习班”。显然,在遇到困难时,状元们基本上依靠的是自身,外力所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在“取得好成绩的最大原因是什么?”中,67.5%的状元选择“持之以恒的努力”,60%选择“带着兴趣学”,72.5%选择“心态稳定”,72.5%的受访状元表示平时除了日常作业,会针对薄弱环节额外给自己布置作业,80%受访状元则会自己经常总结学习经验教训。在“如何克服负面情绪”,85%选择自我调节,57.5%选择“找好友倾诉”,62.5%找“老师或父母开导”。

由此可见,尽管状元群体硕士父母比例颇高,但高学历父母也未必能在子女教育上起很大作用。 优越的家庭条件虽然有助于子女的成长,但绝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论是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不论是中产家庭还是寒门,要成功,最靠谱的方式还是个人努力。

出身的不平等,资源的不公正,不会导致寒门再难出贵子,真正导致寒门难出贵子的是既得利益者对这个观点的不断鼓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在彰显自身阶级优越性的同时诱导了部分的寒门学子选择不再拼搏,也为来自寒门的失败者和妥协者找到了逃避的借口。

“寒门再难出贵子”并不是社会真相,庞众望们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输在起跑线,赢在转折点,寒门子女同样可以在困境中逆袭,拥有精彩丰富的人生。

寒门亦能出贵子,从客家乡村走出来的院士

人们一边同情贫困的\'\'穷人家\'\'孩子,一边又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早当家\'\'。就没有一个人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合理吗?

更有人认为,孩子懂事就是因为穷

增广贤文》里说:未曾清贫难做人,不经打击老天真。意思是,没穷过,都不好意思做人了?

而这正是许多当代人的主流价值观。

\'\'千里背疯娘\'\'的寒门孝子,32岁获\'\'五四青年奖章\'\'

12年前,一位\'\'千里背疯娘\'\'的贵州大学生刘秀祥,感动了许许多多人的。他出身贫寒,刘秀祥的父亲故去的早,悲痛欲绝的母亲,也因此出现了一些精神障碍。

那一年,刘秀祥才4岁,他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在母亲病况没有好转的情况下,哥哥悄然外出打工,再也没有音讯。而姐姐则在他11岁的时候,嫁做他人妇,成为了\'\'别人家的人\'\'。

那一年,刘秀祥才11岁。

但这个孩子没有被现实压垮,他一边照顾母亲日常生活,每天帮母亲梳洗,还要做好饭菜;一边想方设法的活下去,他就一个人只身上山采药,求得一条活路。

就这样,他的学业也没耽误,一次一次因为贫困造成的薄弱,没有把他打倒,反而让他越战越勇,刘秀祥在2008年,考上了山东临沂大学。

最感人的一幕,就是出现在刘秀祥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决定,背着母亲去读大学,因为母亲的精神问题,他去外地读大学,就没有人能照料她了。

如今,这个当初少年人励志的典范已经32岁了,他毕业后没有接受高薪聘请,也没有留恋城市,反而一条心带着母亲,回到了他的家乡,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并且成为了学校的副校长。

如今,他获得了\'\'五四青年奖章\'\',大概是祖国为他青年有为盖上最耀眼的勋功章。

这样的人,令人感动,他的人生坎坷而励志,是所有奋斗中的青年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大家夸赞他的时候,就会把\'\'寒门\'\'\'\'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当做他的标签,当做理所应当,这样对吗?

值得被感谢的,不是贫困

不可否认,刘秀祥的人生路比许多同龄人崎岖,正是他百折不挠,才让所有人对他竖起大拇指。

有人拿结果当原因,说着有些风凉的话:应该感谢贫困,因为\'\'未曾清贫难做人\'\'。

这里面有明显的逻辑问题,确实刘秀祥被人瞩目,是他从生活的泥泞中拔出腿脚的能量。但泥泞本身,值得赞美吗?

一个爬出困苦的刘秀祥,如何能代表千千万万被贫困压倒的孩子呢?

比如刘秀祥那不知所终的哥哥?

我们换个环境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在合理的环境里,刘秀祥就拿不到\'\'五四青年奖章\'\'吗?或者他的哥哥,就不能比刘秀祥更优秀吗?

我认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相信,即便环境更好一些,属于刘秀祥的一样也不会少,而他的家人,会更加幸福。

真正能成就人的,不是\'\'贫\'\',而是属于个人的\'\'坚毅\'\'。

如何培养一个坚毅的孩子?

第一,尽可能满足孩子

物质不是摧毁一个孩子坚毅品质洪水猛兽,乐嘉作为一个著名主持人,一个名人,他能给孩子的总归要多得多吧,他女儿难道就不堪了?恰恰相反,乐嘉在许多方面满足了自己的女儿,无论是父爱或者是物质层面,这个女孩儿做到了许多同龄人做不到的事,比如徒步穿越沙漠。

第二,帮助孩子树立一条奋斗的路径

人能不能成为\'\'强者\'\',是不是足够坚毅,要看他有没有一个执着的目标。对于刘秀祥来说,带着妈妈过上好日子是他曾经的目标,如今的目标是帮助更多山里人过上好日子,是他现在以及未来的目标,所以他回到家乡,帮助更多人。奋斗的路径,与家境无关,如果过于苛刻的家庭环境,反而会限制目标的树立,让孩子钻进钱眼。

第三,培养孩子的执行能力

对于刘秀祥,有一点我认为大众观点是正确的——如果给刘秀祥一个更宽松的环境,他会做出更出色的成绩。假如把他采药的时间,都能攒下来学习,或许他的成就不止如此。所以,给孩子一个从容的执行空间,提高孩子的执行能力,切实把奋斗目标完成,是培养坚毅品质的关键。

能够在困境中,用自己的坚韧、坚毅,找到一条出路,实在难能可贵,但困境本身,不是必要条件。

在去年的一个的晚上,我在宿舍里看新闻联播,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报道了一位中科院院士,名字叫赖远明,这是一位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西部大地上的冻土科学家。看到这,我非常激动的向室友们介绍,“这个院士老家距离我家就三公里,是我赣州龙南的客家老乡,四年前在他当选院士那一年,我还在高中学校见过他,听过他的讲座呢”。

从高中第一次见到他到大学以来,赖远明院士一直是我最敬佩的科学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从自己老家农村附近走出来的科学家,更是因为他那份难能可贵的骨子里对命运不服输、对科学研究坚持不懈的品质和励志的人生经历。

鲜为人知的是,如此著名的科学家,曾经却是一名高考复读生,第一年高考折戟沉沙,与大学无缘;复读一年之后,考上了一个普通的大学,就是现在的江西理工大学,硕士院校是兰州理工大学。放今天来看,两个学校都是很普通的学校,相比其他的名校背景出身的院士,这着实是没有任何优势。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公派留学,潜心科研,最终攻克了世界冻土难题,成为中国冻土研究领域第一人,为祖国青藏铁路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们科研人学习的榜样。

如果不是当初求学的那一份热情,如果没有高考坚持再战的勇气,他也许就早就平庸如常人矣;回顾自己人生亦如此,如果当初没有考上东北大学,也许就和一些初中同学一般,已经奔向了一间间广州深圳的流水线车间。但是,考上了大学,仅仅只是赖院士奋斗的新起点,满足于此是永远无法成功的。记得赖院士曾在讲座中动情的说到,他在大学时惜时如金,在任何有排队的地方,他都会掏出书或者笔记来学习,能做到这一点的大学生极少啊。所以,大学是个更需要努力的地方,也是为科研打下坚实学术地基的地方。

冻土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个闻所未闻的名词,但却是赖远明科研生涯中的“主旋律”。他拒绝了南方一大学副校长的职位,拒绝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环境,扎根西部,在冷门的冻土研究领域里,挥洒着自己的热血。在环境恶劣的野外,带领团队进行了千百次的实验,终于天道酬勤,他研发了U形块碎石路基和通风管-块碎石复合路基等“主动冷却路基”的结构新形式,解决了气候变暖2.6℃对青藏铁路的影响这一瓶颈难题,使青藏铁路顺利建成。

要想在科研上取得成就绝非易事,赖远明曾说,他的成功秘密就是做事比较勤奋、仔细和认真。他经常通宵达旦,放弃休息日和节假日,“比别人休息的少,比别人付出的多”,这是他们整个团队的真实写照。我们当代有志于科研的大学生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每一次实验都要反复推敲,穷尽国内外资料后敢于创新,决不浅尝辄止,这是每一个科研人必备的品质。

在当选中科院院士后,他回到自己曾经就读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看望,并且自己掏钱捐赠给学校,也就是在高中,我有幸聆听了院士的讲座,作为学子,他感恩母校的培养;作为儿子,他很遗憾不能和刚去世不久的父亲分享当选院士的好消息,也很遗憾要长期在西部科研,顾及家人少了;作为老师,他在讲座中说到,每一次外出考察实验,他都亲自为他的所有研究生买上保险,所有研究生都是他们家庭中的希望,必须对他们负责。

记得高中母校里一块他捐赠的石碑上醒目的刻着四个字——天道酬勤,激励我至今。在大学真正进入科研的状态后,他在科研方面的品质更让我受益匪浅,

有尝试就有概率失败,有尝试才有机会成功,所以失败和成功是并存的,不要惧怕失败;打好学术基础,然后再脚踏实地的进行科研;勤奋惜时,追求卓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