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国际公约有规定战争时期不准攻击核电站设施吗?

好像有对军用设施和民用设施的区分,一般情况下战争双方是优先攻击对方军用设施,或者能被用于军事用途的民用设施。从核电站的性质来看,他应该属于民用设施,而且一旦开始运行后受到攻击,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因此在惯例上应该不去主动攻击。——除非是他国

好像有对军用设施和民用设施的区分,一般情况下战争双方是优先攻击对方军用设施,或者能被用于军事用途的民用设施。

从核电站的性质来看,他应该属于民用设施,而且一旦开始运行后受到攻击,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因此在惯例上应该不去主动攻击。——除非是他国为了限制另一国的核研究和核发展。

以色列为了限制伊朗的核发展曾经炸毁过伊朗的一个在建造中的核设施,那是因为怀疑其有军事用途,怀疑其在秘密提炼核武器的生产原料。

可以想象,如果伊朗已经拥有了核武器,以色列还会费尽心思去炸么?

1939年3月, 希特勒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此后, 英法慌忙不迭地向波兰、罗马尼亚和希腊等欧洲小国提供安全保证, 并开始和土耳其进行紧急磋商。尽管土耳其对英法所作的种种承诺深表怀疑, 但在未来战争的走向尚难确定的情势下, 仍和英法商谈一项互助条约。由于欧战的爆发和土耳其希望有一个观察时期, 以便看看苏德两国对 它和英法的接近作出何种反应, 土耳其一直拖到 1939 年 10月才最终和英法签订了三国互助条约。

战争爆发后, 伊拉克于 1939 年 9月 5日与德断交。但多数公众舆论不赞成这一决定。民族主义力量认为伊不应倒向英国, 而应采取中立立场, 利用英国窘迫 其让步, 在德国帮助下取得独立。 随着战争的扩大, 德国几乎吞并了整个欧洲, 整个欧洲局势对盟国极为不利。英国开始认识到 西亚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并决定先下手为强, 牢牢控制住两伊。1941 年 4 月 1 日, 伊拉克陆军推翻 了吉朗尼政府, 拥戴盖拉尼上台, 组成新的“国防政府”。虽然盖拉尼政府一再宣布继续信守英伊条约, 与英国调整争端, 但是英国还是决定动用武力推翻盖拉尼政府, 恢复对伊拉克的控制。4 月29 日, 英军从巴士拉向伊拉克军队发动进攻, 英国空军也突然行动, 一举摧毁伊拉克空军主 力。英国的突然袭击使盖拉尼政府猝不及防, 伊拉克军队匆忙抵抗。 德国对英国在伊拉克采取的军事行动甚感意 外。德国应拉希德·阿里的紧急要求, 决定自 1941年 5 月 12 日起, 派出 120 架飞机到伊拉克, 应付那里的局面。德国通过叙利亚机场和土耳其 铁路向伊拉克运去一批武器和军用物资。但对伊拉克来说, 德国的援助只是杯水车薪。从后来的战争进程看, 德国主要考虑的是即将进行的对苏作战, 对伊拉克暴动, 德国没有做好援助伊拉克的有效安排。

里宾特洛甫在 4 月 27 日致希特勒 的信中说: “德国不应怂恿伊拉克政府对英国发动公开的战争, 伊拉克并没有足够的力量。 ” 德国不过想利用伊拉克事件来牵制英国, 使希特勒即将发动的克里特岛战役以及进攻苏联的战役更有 利于德国。英军对伊拉克采取的军事行动, 在以 后的战争中证明是至关重要的。这场军事冲突只 进行了 13 天, 英军占领巴格达, 并完全控制了伊 拉克。实际上, 盖拉尼政府没有挑起与英国的事 端, 亦无意以武力来达到民族独立的目的。在武 在冲突爆发前, 伊拉克也没有和德意进行密谋, 策 划起事。这次英伊冲突纯粹是英国发动的。伊拉克新政府顾全大局, 积极投身于反法西斯战争, 1943年 1 月, 伊拉克向德、意、日宣战, 成为西亚 国家中第一个参加盟国阵营的国家, 从而成为联 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英国解决了伊拉克事件后, 立即着手发动以 占领叙利亚、黎巴嫩为目的的勒凡特战役。二战爆发后, 法国迅速溃败, 叙、黎的法国殖民当局倒 向维希政权, 执行《德法停战协定》。英国中东方 线的侧翼出现严重危机。

德国的战略意图很明确, 先去高加索产油区, 继而越过伊朗, 与非洲北部的德军汇合, 然后进攻印度。这样, 德国就 能掌握伊朗南部和伊拉克的石油, 乃至印度的丰富资源, 从而切断大英帝国的生命线。此时, 苏联最为担心的是, 如果苏联南部的高加索落入德国人之手, 整个苏德战场将出现对苏联更为不利 的局面, 而要守住南高加索油区的关键是伊朗必 须牢牢地控制在盟国手中, 因此, 盟国决定利用 “侨民”问题, 出兵伊朗。 战前, 德国在伊朗的人员大致有 2000 人左 右。他们主要是分布在伊朗的发电厂、钢铁厂、纺 食品贸易、邮电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和雇员, 也有法西斯间谍和暗探。二战爆发后, 伊朗的亲德“中 立”政策, 使这群“侨民”在伊朗的活动更为猖獗。 德军在苏德战场初期的胜利, 使伊朗统治集团中 的一部分人主张在德军越过高加索山脉后, 抛弃 中立, 加入德国一方。

从盟国的战略大局看, 控制伊朗显得十分必要。首先是确保向苏联运送战略物资的需要。当 时苏联急需盟国提供武器装备, 而在所有供应线 中, 只有经伊朗运往苏联的路线最为安全可靠。 其次, 必须保证伊朗南部油田的生产和供应, 以应 战争之需。再次, 及早遏制住伊朗统治集团的亲 的倾向, 防范于未然。伊拉克事件使英国下决心 动手控制伊朗。苏联对伊朗局势也不放心, 但 是, 对动用军事手段解决伊朗问题则犹豫不决, 主 要是担心分散抗德兵力。在英国的劝说下, 苏联 同意共同出兵伊朗。英苏多次照会伊朗, 要求伊 朗政府立即断绝与德国的一切关系, 并驱逐在伊 朗的所有德国人。伊朗认为, 驱逐德国人违反了 伊朗奉行的中立政策, 予以拒绝。1941 年 8 月 25 日凌晨, 英苏分别从南北向伊朗发动进攻。27 日, 伊朗亲德的曼苏尔内阁被迫辞职, 组成了以福 鲁吉为首的新内阁。这场战争历时仅 3 天, 英苏 完全控制了伊朗。

1942 年 3 至 4 月, 伊朗先后与 维希政府和日本断交, 1943 年 9 月对德宣战, 1945 年2 月 28 日对日宣战。 土耳其问题是盟国最为头痛的事。1940 年 5 月, 德国在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后, 土耳其政府只 是轻描淡写地发表了一个毫无实质性内容的声 明。6 月 13日, 英法正式要求土耳其与意大利断 交, 为英法军队提供各种方便, 并关闭黑海海峡, 禁止轴心国船只在那里通过, 但遭到土外长萨拉 若卢的婉拒。在欧战爆发一年多后, 土耳其仍保 持“中立”。1941 年春, 巴尔干战事一触即发, 图 耳其不得不在德、英、苏之间“走钢丝”。另一方面 和与德国极为接近的保加利亚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以换取德国不入侵土耳其的保证; 另一方面又 向来访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承诺, 一旦有必要, 图 耳其将毫不迟疑地参战。苏德战争爆发后, 土耳 其立即宣布在这场冲突中保持中立。但对德军的 屡屡得手, 土耳其便采取明显的亲德仇苏立场。但到 1943年初, 当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遭 失败后, 土耳其迅速调整自己的外交方针, 开始和 苏联亲近。此时, 英国开始试图拉拢土耳其参战, 以实现丘吉尔的“巴尔干方案”。在丘吉尔的劝说 下, 美国也表示希望土耳其参加对轴心国的战争。 土耳其以恐遭德国报复为由, 对此没有明确表态。 尽管土耳其的态度已很明显, 而美国也无意在地 中海地区发动大规模战争, 并在苏联的敦促下, 越来越倾向于尽早在法国的北部开辟第二战场。

但丘吉尔仍醉心于他的“巴尔干方案”, 极力想促 成土耳其的早日参战。在美英对土参战表现出不 同态度时, 苏联却一直保持沉默。只是到了 1943 年10 月, 苏联才要求土耳其立即参战。12 月 4只 6 日, 罗斯福和丘吉尔与土耳其总统伊诺努在开 罗进行会晤, 苏联改变让土耳其参战的态度, 故事 参加此次会晤。会上, 丘吉尔力劝伊朗努总统, 但 土耳其仍拒绝直接参战, 只同意盟军使用它的空 军基地。1944年 6 月 23 日, 在美英的压力下, 土耳其才最终于 8 月 2 日宣布和德国断交, 1945 年 1 月 6 日与日本断绝外交和经济关系。土耳其不 出一兵一卒, 不费一枪一弹, 即得以跻身于战胜国 的行列, 这固然使美英感到不快, 更使苏联大为恼 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