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高层逃生的正确方法

高层逃生的正确方法高层逃生的正确方法,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灾害,所以我们懂得基本的灭火知识和逃生常识,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掌握运用。以下分享高层逃生的正确方法,一起来看看。 高层逃生的正确方法1 高层发生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

高层逃生的正确方法

高层逃生的正确方法,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灾害,所以我们懂得基本的灭火知识和逃生常识,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掌握运用。以下分享高层逃生的正确方法,一起来看看。

高层逃生的正确方法1

高层发生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方法

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按规范设计建造的建筑物都有逃生楼梯、通道或安全出口。发生火灾时,要根据情况选择进入相对较为安全的楼梯通道。在高层建筑中,电梯供电系统在发生火灾时随时会断电,或因热作用导致电梯变形而使人被困在电梯内。同时由于电梯井直通各楼层,有毒的烟雾直接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因此,千万不要乘普通电梯逃生。

逃生注意的问题

1、千万不要顾及个人财产而耽误时间,以免因小失大,为了点钱财而将生命葬送于火海之中,这是不值得的。

2、如果家中有老人、小孩和伤残人员,千万不要盲目乱跑,应迅速将他们转入安全地方,再求助有能力的邻居帮助,一块离开火海。

3、在高层建筑内都有按规定配备的室内消火栓和固定灭火设施,在火势扩大时应尽量打开消火栓等,让水流出来,这样也可以延缓火势蔓延的速度。

正确判断起火位置

起火处位于自己家楼上:这时烟是向上走的,市民可以从疏散楼梯跑到楼下安全地带。

起火处位于自己家楼下:市民要保持冷静,做好逃生的准备。先判断是否会烧到自己家,如果自己家距离起火点有一定的距离,市民可以原地不动,等待消防部门的救援。

这时市民要把门窗关好,防止烟雾进入自己家屋内,可以在毛巾、被褥等物品上面浇水,然后塞进门缝,并将自己被困的位置通过手机、电话等方式报告消防部门。如果起火点距离自己家较近,市民应该选择立刻逃生。如果距离顶层较近,可以立刻跑到顶层天台空旷地等待救援。

选择好逃生路线

逃生时不能贸然往外跑,要将毛巾等物品浸湿后捂住自己口鼻,并且尽量俯下身体避免有害气体的侵袭。市民在离开自己的家向外跑时应该先用手摸一下门,如果门温度很高,说明走廊已经过火或者有浓烟,这时就不能往外跑,而应选择相对密封比较好的比如洗手间等地,等待救援。

如果房门的温度不高,则说明周围还没有过火,可以顺利逃生。此外市民开房门时应先打开一个缝隙,确定外面没有浓烟时再向外跑,避免一开门浓烟涌入将人熏倒。如果夜间被困,可以晃动手电或者鲜艳的衣服,并且大声呼喊。

高层逃生的正确方法2

高层火灾逃生方法

1、利用楼道走廊逃生。

在火灾初期,楼道、走廊没有被大火完全封住时,把被子、毛毯或褥子用水淋湿裹住身体,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身冲出受困区。

2、利用窗户逃生。

利用窗户逃生的前提是火势不大,还没有蔓延到整个单元住宅。

具体做法是:

将绳索(无绳索可将床单或窗帘撕成布条代替)一端系于窗户横框(或室内其他固定构件)上,另一端系于小孩或老人的两腋和腹部,将其沿窗放至地面或下层的窗口,然后破窗入室从通道疏散,其他人可沿绳索滑下。

3、利用阳台、外通廊、避难层设置的缓降器、救生袋、安全绳等专业设备逃生。

在火场中由于火势较大,楼道走廊已被浓烟充满无法通过时,可利用阳台逃生。紧闭与阳台相通的门窗,站在阳台上避难,等待消防人员到来。有些高层单元住宅建筑从第七层开始每层相邻单元的阳台相互连通,在此类楼层中受困,可拆破阳台间的分隔物,从阳台进入另一单元,再进入疏散通道逃生。

4、利用室内空间逃生。

在室内空间较大而火情不严重时可采用这个方法。

其具体做法是:将室内(卫生间、厨房都可以,有水源最佳)的可燃物清除干净,同时清除与此室相连室内的可燃物,消除明火对门窗的威胁,然后紧闭与燃烧区相通的门窗,并用淋湿的被子、毛毯封堵防止烟和有毒气体进入,等待火势熄灭或消防人员的救援。

5、利用管道逃生。

房间外墙壁上有落水或供水管道时,有能力的人可利用管道逃生,这种方法一般不适用于妇女、老人和小孩。

6、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利于逃生的物品,如把床单、窗帘、地毯等接成坚固的绳,进行滑绳自救,下到安全的下层。

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利用外墙立面处满足一定承重荷载要求的金属雨水管进行逃生。

高层建筑火灾的自救法

1、不要指望靠电梯可逃向天台

错误做法:发生火灾后,一个劲往楼下冲,当火势太大已经将楼道封住时,情急之下找电梯逃生。

正确做法:原则上,不管是高层还是低层住户,发生火灾时,人们应尽量往下疏散,因为火势是向上蔓延的,但如果火势封住楼道,往上走也可以的。“逃向天台也是路”,可沿着通至屋顶的楼梯进入楼顶,或躲进避难层、避难间等待消防人员解救。

2、看不清逃生路线干脆不乱动

错误做法:在浓烟弥漫中到处乱蹿,不顾一切只身硬闯火海。

正确做法:一打开门后,却发现整个楼道里全是浓烟,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不知道走火楼梯在哪里时,“这个时候,干脆就不要乱动”,可紧闭房门减少烟气、火焰进入,并用水浇湿房门,用湿毛巾堵塞缝隙,躲在窗户下或阳台避烟。

3、不要直接跳楼可常备逃生绳

错误做法:2003年6月发生在天河冼村的一场大火中,一女子情急之下从4楼跳了下来,幸好楼下有个鱼塘,尽管她跳到了鱼塘里,还是把腰骨给摔断了。

正确做法:低楼层居民逃生时一般是用被褥、衣服、床单等撕成条,拧好成绳拴在牢固的窗台、床架、室内牢固物上,按绳索逃生的方式沿外墙爬下,但要切实将床单等扎紧、扎实,避免其断裂或结头脱落。如果处于楼层较低(三层以下)的被困位置,可将室内席梦思、被子等软物抛到楼底,人从窗口跳至软物上逃生。

4、进了走火楼梯就进入安全区

错误做法:发现所住高楼失火后,有的\'居民上蹿下跳,越跑离危险越近。

正确做法:消防专家介绍,一般高层建筑的走火楼梯都是封闭的,如果其防火门完好无损,烟火是根本进不去的,“烟再大,走火楼梯也能下!”由于走火楼梯是与住宅分开的单独通道,条件比较好的走火楼梯里面还有照明灯和通风设备,“只要进入了走火楼梯就等于进入了安全区。”

5、湿毛巾捂嘴弯腰匍匐前进

由于高楼烟雾扩散速度很快,平均每秒钟上升可达3~5米,所以逃生时要尽量往下跑,同时要用折叠的湿毛巾捂住嘴、湿棉被裹身,使用时捂住口和鼻,使过滤的面积尽量增大,在穿过烟雾时一刻也不能将毛巾从口和鼻上拿开。

由于在充满烟雾的房间和走廊内,一般离地面30厘米仍有残存空气可以利用,可采用低姿势逃生,最好弯腰使头部尽量贴近地面,必要时匍匐前进,爬行时将手心、手肘、膝盖紧靠地面,并沿着墙壁边缘逃生,以免错失方向。

高层逃生的正确方法3

高层火灾逃生自救注意事项

1、逃生勿入电梯

火场逃生要迅速,动作越快越好,但是,千万不要轻易乘坐普通电梯。因为发生火灾后,都会断电而造成电梯“卡壳”,这样逃生者会被困在电梯中,反而处于更危险的境地,给救援工作增加难度;另外,电梯口直通大楼各层,火场上烟气涌入电梯井极易形成“烟囱效应”,人在电梯里随时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

2、楼梯可以救急

逃生时应尽量利用建筑物内的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有外窗的通廊、避难层和室内设置的缓降器、救生袋、安全绳等设施,对老、弱、病、孕妇、儿童及不熟悉环境的人要引导疏散,互相帮助,共同逃生。

在楼梯这种安全通道都配有应急指示灯作标志,火灾发生时,人们可以循着指示灯逃生。对于专门设有避难层的高层建筑,如果无法逃离大楼,可以暂时呆在避难层等待援助。

3、不可钻床底、衣橱、阁楼

高层建筑火灾中切记千万不可钻到床底下、衣橱内、阁楼上躲避火焰或烟雾。因为这些都是火灾现场中最危险的地方,而且又不易被消防人员发觉,难以获得及时的营救。

4、不可盲目跳楼

在得不到及时救援,又身居楼层较高的情况下切不可盲目跳楼,可用房间内的床单、被里、窗帘等织物撕成能负重的布条连成绳索,系在窗户或阳台的构件上向楼下滑去,也可利用门窗、阳台、落水管等逃生自救。

5、学会使用求救信号

除了拨打手机之外,也可从阳台或临街的窗户向外发出呼救信号,比如向楼下抛扔沙发垫、枕头和衣物等软体信号物。夜间则可用打开手电、应急照明灯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帮助营救人员找到确切目标。

12月14号,在广东深圳发生了一场悲剧,一名7旬的老人在14日早上9点左右从19楼重重的坠落到地面当场死亡,在对这一个事件调查中得知,老人的腿脚不好,平时都是坐在轮椅上。听邻居说老人患有抑郁症,所以才产生了这种跳楼轻生的念头,根据该小区的保洁人员说,这位老人是女儿特意从老家,把老人接到城里来,一是为了看病,二是为了养老,女儿是希望能够时时陪在老人的身边。

针对现代老人的这种状况,这对老人来说到底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福的呢?很多人说现在的老人是很幸福的,不像以前那样,为了吃饱穿暖而发愁。并且这一代老人大部分都是儿女孝顺,在自己晚年的生活中,可以与同龄人闲时唠唠嗑,聊聊天,打打牌,跳广场舞,而且老人集体旅游的现象也是很普遍的。

可是很多老人却不以为然,年轻的时候他们一辈子奉献给了他的家庭,为了吃饱穿暖,为了子女上学接受教育,他们每天辛苦的劳动,虽然背驼了,腰也直不起来了,但是他们的生活比较充足,有奋斗的方向。可是国家进步太快了,科技太发达了,这个时代仿佛把很多老人都隔离了。火车站,银行,各大医院,超市现在到处都达到了自动化,这些科技的发达让一辈子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老人们望而却步,医院需要在手机上预约,电费需要在手机上缴纳等等,对于那些只会使用老年机的老人们,这些科技的进步,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灾难。而且这些变化也在悄悄的打击着老人们的自尊心。

面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我们能做到就是经常给老人沟通聊天,排解老人的孤独感,常回家看看,不要让父母太过于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