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写下此文的背景怎样?

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在代表作《牡丹亭》里多次提到过澳门。 例如:在第六出《伥眺》中韩秀才说道:“有个钦差识宝中郎苗老先生,到是个知趣人。今秋任满,列于香山岙多宝寺中赛宝,那时一往如何?”第二十一出《谒遇》写道:“[光光乍](老旦扮僧上)一领破

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在代表作《牡丹亭》里多次提到过澳门。 例如:在第六出《伥眺》中韩秀才说道:“有个钦差识宝中郎苗老先生,到是个知趣人。今秋任满,列于香山岙多宝寺中赛宝,那时一往如何?”第二十一出《谒遇》写道:“[光光乍](老旦扮僧上)一领破袈裟,香山岙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小僧广州府香山岙多宝寺一个住持。这寺原是番鬼们建造,以便迎接收宝官员。兹有钦差苗老爷任满,祭宝于多宝菩萨于位前,不免迎接。”第二十二出《旅奇》又借柳梦梅说道:“香山岙里打包来,三水船儿到岸开。要寄乡心值寒岁,岭南南上半枝梅。”“香山岙”即是澳门。《牡丹亭》中之所以多次提及澳门,这和汤显祖的经历有关。汤显祖(1550~1616)是江西省临川县人,他自幼博览群书,聪明过人,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祭司主事等。25岁时即刊印了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了第二部诗集《雍藻》,一时名声大噪,被时人称为“当代的晁错”。汤显祖28岁那年,和好友沈懋学一起进京参加会试。当时,张居正在朝中位居首辅,闻知过汤显祖的名声,又曾听自己的叔叔说当今学子的学问没有超过汤显祖和沈懋学的。便有意让儿子去结识汤显祖和沈懋学。一为网罗人才,二为借机抬高儿子的声望。能得到权贵的赏识,便意味着升官发财的好时机来了,这是很多人求之若渴的。但在张居正眼里,汤显祖不识抬举。汤显祖不仅拒绝了张居正的拉拢,就是宴请他吃顿饭,汤显祖也当面拒绝。张居为此怀恨在心,会试的结果,沈懋学中了一甲第一名,张居正的儿子中了第二名,而汤显祖却名落孙山。直到张居正死后,万历十一年汤显祖才有机会中了进士。但1591年,汤显祖又惹了祸,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越职批评朝政的腐败,结果被降职为广东徐闻县的典史。典史是个比七品知县还要小的官,而且徐闻县位于广东西部,远离京城,偏僻荒凉。许多亲朋好友为汤显祖担忧,可他却豁达地说:“吾生平梦浮丘罗浮,擎雷大蓬,葛洪丹井,马伏波铜柱而不可得,得假一时,了此夙愿,何必灭陆贾使南粤哉!”汤显祖在南京任上遭贬后,于明万历十九年(1592年)5月16日开始了他一生中的南行苦旅。他先到广州,迂道游览了罗浮山,经过五个月的长途跋涉,约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年底,汤显祖来到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汤显祖离开南京赴徐闻的路上,先到广州,迂道游览了罗浮山,约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年底,汤显祖来到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当时澳门属香山县管辖,刚好租借给葡萄牙殖民者40年,葡萄牙人正纷纷入居澳门。当时在澳门,可以看到身着异装的外国商人和少女,建筑风格别致的洋教堂,汤显祖大为好奇,还向翻译了解葡萄牙人迁居澳门的情况,并会见知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和洋商,参观澳门的圣保罗教堂(三巴寺),写下了多首纪行诗,如他在《香岙逢贾胡》一诗云:“不住田院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诗题中的“香岙”,指香山岙,即澳门。此外,他还写了《听香山译者》二首和《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诗,用“十二飞帆看溜还,占城十日过交栏”描绘葡萄牙等外国商船的来往;用“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描绘葡萄牙少女。同时在另外一首七绝《香山验香所采口号》中揭露了明朝宫廷在澳门采购鸦片(阿芙蓉)的事实。第二年,汤显祖自徐闻回到临川,后移浙江遂昌任知县。1598年汤显祖弃官归临川,当年作《牡丹亭》。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上书遭贬的经历。澳门是赴徐闻的经过之地,提到澳门自然就会想起那一段坎坷的经历。汤显祖把自己的坎坷经历和不畏权贵的浩然正气都写进了《牡丹亭》里。如在《牡丹亭》第六出《怅眺》中,他借韩秀才和柳梦梅的对话,大段地描写了韩愈和柳宗元的被贬情形,并借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蔽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来暗喻自己当年所处的景况。而这也正是汤显祖多次在《牡丹亭》中提到澳门的原因。汤显祖在澳门的居留,不仅是他人生旅途中一个显眼的驿站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在他的戏剧创作中留下了闪光的痕迹,也给中西合璧、多姿多彩的澳门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作为一位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文人,汤显祖能接受反传统的左派王学,但对于天主教却始终没有接受,汤显祖居留澳门时留下的四首关于澳门的诗歌,不仅在澳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成为直接反映明万历年间澳门历史及社会生活的生动史料,他在《牡丹亭》中的一出戏《谒遇》,以明代澳门之事为背景写成,戏中所反映的内容应有许多历史的真实,也为后人研究明代澳门史提供了不少珍贵史料。

? 《牡丹亭》魅力,就在一个“情”字。而此“情”之奇,奇在源于一“梦”。

杜丽娘与柳梦梅相识相爱是在梦中。这是汤显祖的艺术独创。元明爱情剧中男女主人公大都先期在某一场合一见倾心,莺莺与张生佛殿“惊艳”,王瑞兰与蒋世隆“踏伞”相爱,李千金先于“墙头马上”相识裴可俊,霍小玉因紫钗而与李益结亲,或者是现实中的有情人其实前世姻缘早定。惟独杜丽娘、柳梦梅在生前从未谋面,甚至根本未知有对方的存在,杜丽娘只是做了一场梦,梦境中出现了幻想中的意中人,“将奴搂抱去牡丹亭边,芍药阑边,共成云雨之欢”。杜丽娘以梦,真、以虚作实,寻找梦中人。

? 惟其是梦中,杜丽娘少女的心勃然绽放,她的青春的热情与人性的欲望才能没遮拦、无掩饰地自由奔泻。在梦中她摆脱了一切礼教的束缚与人为的拘束,她的心灵与肉身是那样自由舒展,自如张开,是那样青春勃发、激情洋溢。她羞涩而欣然地接受了柳梦梅给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幽闺自怜”的赞美与怜香惜玉之情,她惊喜而温柔地体味着“忍耐温存一晌眠”,与意中人儿“紧相偎,慢相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逗得个日下胭脂雨上鲜。”试想,若不是在自由的梦境中,杜丽娘如何得这“天留人便,草籍花眠”,她如何能与他相识相爱,而且痛快地“幽会”,让“情”如此自由无拘束地热烈奔放一番,以至于使杜丽娘如此刻骨铭心呢!

? 汤显袓紧紧抓住杜丽娘——“梦”,发挥了一连串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一是,让杜丽娘去“寻梦”。杜丽娘游园后,“竟夜无眠”,即去花园中寻寻觅觅,“只图旧梦重来”。梦,本是虚幻的,但是却要去“寻”,此又是一奇。奇中以见“情”之真与“情”之坚。二是,寻梦不见,杜丽娘一病憔悴,她就自行描画,“写真”留春。这又见行为之奇。三是,杜丽娘一病不起,在中秋之夜情殇,临终嘱将她葬在梅树下,将春容画卷藏在太湖石下。四是,柳梦梅“拾画”、“叫画”,竟引来杜丽娘香魂翩然降临,与他夜夜幽媾。这是奇而又奇。五是,柳梦梅遵杜丽娘吩咐,掘坟竟使杜丽娘还魂复活,令人不胜惊奇。从惊梦、寻梦到写真、情殇、拾画、叫画、回生,都是由梦中之情生发出的一连串奇幻之行。汤显袓是写“梦”的圣手,“临川四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都以“梦”的构思深化戏剧创意,其中《牡丹亭》——“梦”最为奇幻新颖。汤显祖把杜丽娘——“梦”发挥得淋漓尽致。

? 梦境的自由流动变幻潇洒,使梦境富有浪漫的诗意,烘托出梦中之情的浪漫浓烈。而其后生发的一连 串行动也都是风雅别致之举,充满诗意。汤显祖让杜丽娘之情萌发于这一连串满贮诗意的戏剧动作与意象中,奇幻的梦境、浪漫的风流行为与优雅的诗情意象,烘托出杜丽娘之情。这是《牡丹亭》的浪漫诗情构思。